搅黄蟠桃会

——大闹天宫(中)

大闹天宫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最精彩的故事。

孙悟空知道弼马温没品级,反了天宫,说玉帝不会用人。他闹到“齐天大圣”封号,再回天宫做官,玉帝越发不会用人了。

齐天大圣在天宫闲逛一段时间后,出来个管闲事的许旌阳真人,向玉帝奏本:孙悟空如此闲游不好,何不交给他件事管,以免生事端?玉帝准奏,遂命孙悟空“权管那蟠桃园”。

玉帝昏庸颟顸之极。派猴儿管桃园,何异于派山羊看守大白菜、派狼看守羊群?孙悟空两次被玉帝封官,“唱喏”而已,派他管蟠桃园,则“欢喜谢恩”。猴儿对封官和看园为何反应不同?其实再好理解不过:孙悟空终于得了个油水最大的美差!俗话说“猴子手里掉不了枣”,猴子手里更掉不了桃。

孙悟空“等不得穷忙,即入蟠桃园内查勘”。蟠桃园土地和锄树、运水、修桃、打扫力士前来拜见大圣磕头。孙悟空看到“夭夭灼灼花盈树,棵棵株株果压枝”,大概馋得哈喇子都流下来了,却煞有介事地做起新官上任的调查研究,询问园里有多少树?得知王母娘娘亲自栽培的蟠桃有三种,各一千二百株:三千年一熟的,吃了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吃了与天地齐寿。猴儿“欢喜无任”。也不外出,也不找天宫的神朋仙友聚会了。干什么呢?琢磨如何吃桃。当年菩提祖师号称传给长生不老之术,回到花果山没多久,勾魂小鬼就来了。现在呢?蟠桃既可解饿解馋,还能长生不老!人间“桃三杏四梨五年”,桃树三年结桃,那么短的生长期,实在只能充饥。如今眼前现成的王母蟠桃,九千年一熟的,吃它一个就可与日月同庚,如果吃它N个呢?而且猴儿最爱吃的就是桃,何况王母娘娘亲手培育的异种?完全可以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猴儿来个调虎离山计,把土地、力士等骗出园外,脱了冠服,爬上九千年一熟的大树,摘了许多桃,自在受用。吃饱了,“簪冠着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过几天,又去偷桃。

如果公安部门来查,孙悟空绝对算“监守自盗”。天宫公安系统掌门叫“纠缉灵官”,此君拿俸禄不办事,既不“纠”也不“缉”更不“灵”。猴儿把蟠桃园的桃子都快吃净了,灵官还懵懂不知。倒是王母派七衣仙子来摘桃办蟠桃会了。仙女们在三千年和六千年一熟的树上各摘一篮桃后,又来到九千年一熟的树下,“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变作小人睡在树上的孙悟空现出本相,逼问仙女来做甚?仙女跪下说,摘桃为王母办蟠桃大会:

大圣闻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请起。王母开阁设宴,请的是谁?”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会旧规,今会不知如何。”

孙悟空与七仙子的对话颇有内涵,我们姑且从三方面解读:其一,孙悟空一听说王母开蟠桃会,就“回嗔作喜”,为什么?他判断自己马上有场好饭局啦。孙悟空总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堂堂齐天大圣,玉帝亲口说“极品”,理所当然会受到蟠桃会邀请,应该坐个席尊。其二,七仙子开出的“神界高级干部名单”,是中国神魔小说仙界的完备“档案”。从这个名单看,四海龙王似乎还进不去,大概只能算神界中层干部。而这些“高级干部”将在孙悟空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中纷纷登场。其三,七仙女作为王母娘娘的亲随,她们当然知道孙悟空不在蟠桃会邀请范围内,一个养马、看桃园的角色,连俸禄都没有的“官”,岂能参加如此高档的宴会?七仙女先老老实实说没听说请齐天大圣,接着就强调她们说的是“上会旧规”。言外之意:您这位齐天大圣是上次蟠桃会之后封的官儿,这次有没有您,自己问去!天才小说家就是如此,即使完全“克里空”的小说,即使在小说里只露一面的角色,也信笔一描,栩栩如生。七仙女就活像人世间有修养、有家教、说话绝不得罪人的乖巧女孩。

接下来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情节:孙悟空在路上遇到赤脚大仙,骗赤脚大仙说,他奉玉帝旨意,要大仙“先到通明殿演礼”,他则变作赤脚大仙模样直奔瑶池。看到桌上龙肝凤髓诸般美味,嗅到酒香扑鼻,立即变毫毛为瞌睡虫,抛向准备宴会的服务人员。众人睡倒,猴王就着佳肴异品,酒缸酒瓮边,将给诸神仙准备的玉液琼浆、香醪佳酿痛喝一气,酩酊大醉后任情乱撞,到兜率天宫,将太上老君五个葫芦的金丹,像吃嘎崩豆一般吞到肚里。猴儿自知闯下大祸,逃回花果山,向猴群好一阵卖弄,又返回天宫,再次偷仙酒,来了个花果山“仙酒会”。

《汪憺漪评古本西游证道书》说,《西游记》笔墨纵横,在乱蟠桃登峰造极。孙悟空做了齐天大圣,已觉山穷水尽,忽出来蟠桃园,私赴蟠桃会偷吃仙酒仙肴,大醉信步,偏偏入老君宫丹房饱吃仙丹,逃回山洞又再次上天偷酒与小妖共享。“极力写心猿灵妙天纵,一至于此。”“是作者绝大手笔,写得淋漓满志。”

孙悟空搅黄蟠桃会,偷吃仙酒金丹,再次反了天宫,算什么性质的行为?从偷吃蟠桃,到偷喝仙酒,再到偷吃仙丹,孙悟空一路行来,离不开一个“偷”字。于是有专家且是很有名的专家,用“偷”解析起孙悟空与市井小说某些人物的共通性。

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中将孙悟空大闹天宫与《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七侠五义》中白玉堂闹东京做对比,认为,赵正大闹开封府,靠骗和偷的手段;白玉堂闹东京,更多些江湖好汉习气,“这二者都集中在孙悟空一人身上”。“在大闹天宫这场戏中,功夫和武力是他的后盾,而大显身手的是神偷的伎俩和灵巧变化的手段。”“将孙悟空还原到民间传奇中来,便是与市井神偷和江湖好汉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林庚先生进一步将孙悟空形象与《二刻拍案惊奇》里《神偷寄兴一枝梅》的神偷懒龙具体比较:都是一身武艺却并非人高马大;瘦小灵巧为他们偷盗行骗提供了方便;孙悟空随身带的瞌睡虫可与懒龙擅长的熏香、蒙汗药类比……林先生说:

如果说《西游记》前七回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颇近似于《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的“赵正激恼京师”和《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闹东京,那么,他后来护送唐僧历尽劫难的西天之行则不妨可以说是英雄好汉的闯荡江湖了。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年月,“三言”“二拍”等白话小说正大行其道,吴承恩不可能不读这些小说,很可能潜移默化受影响。以林庚先生的博学深思,注意到这一文学史现象,从市井英雄角度剖析孙悟空,自然有相当基础和说服力,算重要的一家之说。

但对普通读者尤其是少年读者,如此解读孙悟空大闹天宫,恐怕就失之于学术化,有点儿疏离文本,有点儿绕远了。

偷桃、偷酒、偷金丹、偷人参果……整部《西游记》读下来,孙悟空确实像在诠释“偷术大全”或“偷术妙全”。但有几位读者,即使读过“三言”“二拍”、《七侠五义》《水浒传》,会把孙悟空与赵正、白玉堂、懒龙、时迁一勺烩?恐怕很难。孙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样信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孙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样对身外之物斤斤计较、财迷心窍?孙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样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孙悟空何曾像某些神偷那样猥猥琐琐、丢人现眼?……孙悟空与市井神偷有本质的不同。“三言”“二拍”等小说中的市井神偷,是有致命人格缺陷的人物,他们思想缺少阳光,性格缺乏魅力。他们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将他人辛辛苦苦积攒的财物瞬间占为己有,常带给读者不舒服的阅读感受。《水浒传》同为“义士”的托塔天王晁盖就曾表示不屑与时迁为伍,而孙悟空的所作所为,却令读者赏心悦目。孙悟空从来不曾以苟且之心求取个人私利,他固然也在偷,却是调皮捣蛋地偷,好奇猎异地偷,偷得理直气壮,偷得妙趣横生,甚至于偷得光明正大。

孙悟空与其他白话小说“神偷”的不同,表现在:

其一,孙悟空身上绝无铜臭气,他对“俸禄”“钱财”“珠宝”等一般世人趋之若鹜的东西,有超然度外的“四无之感”,即:“无兴趣”“无感觉”“无追求”,甚至“无概念”。孙悟空之偷,常出于口腹之欲,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见了没吃过的好东西想品尝,都是出于原始的生存冲动。

其二,《西游记》是充满童话气息的神魔小说。孙悟空充满童心,儿童般天真,儿童般不知天高地厚。孙悟空之偷,像儿童恶作剧,他通常是临时起意、顺手牵羊,不像那些巨盗、神偷,觊觎良久、处心积虑、预为谋划。除了对他太爱的蟠桃耍点儿心机,将随从调出园外,自己再去偷桃外,孙悟空喝仙酒、吃金丹,都是误打误撞。偷吃人参果,则是猪八戒那个馋痨出的主意。

其三,孙悟空之偷,尤其应与“猴”联系到一起。“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就特别注意到孙悟空的行为与猴性的联系。《西游记》第五回写孙悟空溜进瑶池,嗅到酒香,馋虫大动,“他就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几个瞌睡虫奔众人脸上……”李评一个字:“猴!”灵巧掏摸正是猴猎取食物的特点。

其四,孙悟空之偷,还和自尊心联系到一起,如偷喝仙酒,除馋虫吸
引外,多半带点儿受伤害后的报复心理。七仙女罗列那么多神灵,总得上百位吧?居然数不到齐天大圣,这对自诩得坐首席的孙悟空是多大的讽刺!原来“齐天大圣”跟“弼马温”没区别!俺老孙在天庭仍是没地位的小角色!太白金星和玉帝老儿联手忽悠了猴哥!那么好吧,既然你们不请爷,爷就自己请自己一把,提前把你们给仙界“知名人士”的美酒佳肴享用了!

更重要的是——

孙悟空所偷的,都是神话故事的幻想物品,不是现实生活中损失了就影响普通百姓生计的钱物。人生不过百年,九千年一熟的蟠桃,谁见过?蟠桃宴龙肝凤髓佳肴,又有谁见过?当然是小说家的虚构。玉帝能吃、王母能吃、如来佛能吃,孙猴子吃吃又何妨?太上老君给玉帝炼的金丹成了孙猴子的零食妙豆,又有什么了不起?既然佛祖也认为众生平等,凭什么只有玉帝可以吃金丹?孙猴就不能吃?就像阿Q说的小尼姑“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如果将亿万民众、特别是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都喜欢的大闹天宫,与“三言”“二拍”小说里的“神偷”联系乃至类同,未免有点儿将神魔小说世俗化,消解了神话形象孙悟空的正能量和原生态的童心、童趣。

《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在铺写瑰丽天宫同时,把孙悟空瞒天过海、踢天弄井的能耐充满谐趣地展示出来:

一曰腾挪变化。偷完仙桃,孙悟空变作两寸长小人待在蟠桃树浓叶下休息,多惬意!偏偏这枝蟠桃上剩了个半红半白的桃子,被“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将猴王美梦惊醒。多富有谐趣的巧合!孙悟空去蟠桃会路遇赤脚大仙,立即鼓动唇舌,将大仙骗往通明殿,自己则变作“相貌昂然丰采别”的赤脚大仙模样,这大概是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变得最体面的一次。

一曰定身法。孙悟空要到蟠桃会打听消息,“看可请老孙不曾”。他念咒语,对众仙女说声“住!”仙女摆起美丽“抛司”(造型),“一个个睖睖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

一曰瞌睡虫。孙悟空赶到蟠桃宴,嗅到天宫美酒香味,拖不动腿了,但造酒师还在那儿忙活,怎么办?揪下几根毫毛嚼了,变成瞌睡虫,爬到那伙人脸上,于是个个酣睡,方便孙悟空大吃二喝。

一曰隐身法。搅了蟠桃宴,偷了老君仙丹,猴儿知道闯下弥天大祸,“从西天门,使个隐身法逃去”。

孙悟空大闹天宫这场祸事,本身不像闯祸,更像游戏,这场祸事更导致十万天兵围攻花果山,成为古代小说百读不厌、脍炙人口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