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皮肤与肤觉

一、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功能。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

如果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的话,皮肤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膜。

皮肤总重量占人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0平方米,厚度因人或因部位而异,为0.5~4.0毫米。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人类的皮肤有多种颜色(白、黄、红、棕、黑色等),主要因人种、年龄及部位不同而异。

人和许多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组成,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

皮肤结构图

1.表皮

表皮是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0.2毫米。

2.真皮

真皮来源于中胚层,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接近于表皮之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无严格界限。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来源于中胚层,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邻肌膜。皮下组织的厚薄依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而异。皮下组织具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

4.附属器官

(1)汗腺

①小汗腺 即一般所说的汗腺。位于皮下组织的真皮网状层。除唇部、龟头、包皮内面和阴蒂外,小汗腺分布全身,而以掌、跖、腋窝、腹股沟等处较多。小汗腺可以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②大汗腺 主要位于腋窝、乳晕、脐窝、肛周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后分泌旺盛,其分泌物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臭味,是臭汗症的原因之一。

(2)皮脂腺 位于真皮内,靠近毛囊。除掌、跖外,皮脂腺分布全身,以头皮、面部、胸部、肩胛间和阴阜等处较多。唇部、乳头、龟头、小阴唇等处的皮脂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其余则开口于毛囊上1/3处。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皮肤干燥,青春期以后分泌旺盛。人类掌部无皮脂腺,所以到冬季,手部皮肤会特别干燥。皮脂腺在眼周分布也很少,而且眼部周围的皮肤极薄,很容易产生细纹。

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会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膜,这层膜呈弱酸性,对皮肤来说是天然的保护层,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弱酸性膜(pH5.2左右)可抑制皮肤上的微生物生长(正常皮肤上常寄生各种细菌等微生物,但不致病),机体的抵抗力依靠皮肤的完整结构和酸性膜等因素来维持。当这些因素被破坏时,细菌等微生物可侵入机体致病。

(3)毛发 分长毛、短毛和毫毛三种。毛发在皮肤表面以上的部分称为毛干,在毛囊内的部分称为毛根,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称为毛球,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称为毛乳头。毛乳头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以维持毛发的营养和生成,如发生萎缩,则发生毛发脱落。毛发呈周期性的生长与休止,但全部毛发并不处在同一周期,故人体的头发是随时脱落和生长的。不同类型毛发的周期长短不一,头发的生长期为5~7年,接着进入退化期,为2~4周,再进入休止期,约为数个月,最后毛发脱落。此后,再过渡到新的生长期,长出新发。

二、肤觉

肤觉是皮肤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所产生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的总称,一般来说,肤觉是指:① 感知周围热环境,即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及流动情况;② 感知周围空间各种物体的各个界面给人的刺激程度;③ 感知各种振动的大小、冷暖的程度、质感的强度等;④ 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等——人类除视觉器官外,这个感知主要是依靠肤觉器官即皮肤来实现的。

皮肤是人体的屏障,有散热和保温的作用,具有“呼吸”的功能。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由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所以对人的情绪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皮肤含有各种感受器,如克劳斯球、罗佛尼小体、巴西尼小体、迈斯纳小体等。许多肤觉感受器的功能和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

关于肤觉机制问题的肤觉理论,当前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1)特异说 1895年,弗赖根据皮肤感觉点的研究结果,假设在皮肤的每个感觉点下面存在着形态不同的终端器官:克劳斯球为冷感受器,罗佛尼小体为热感受器,迈斯纳小体和毛发感受器为触感受器,自由神经末梢为痛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分别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由此引起各种不同的感觉。这个学说被称作感受器特异说。但是大量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在各种感觉点的皮肤下面并没有发现相应的感受器;而且特异说在解释温度觉和触觉方面都是不完善的,只能较好地解释痛觉。特异说在临床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证明,例如,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温度觉和痛觉虽发生障碍,但触觉依然存在。这提示不同的肤觉各有特殊的感受器和传入通路。

(2)模式说 一些学者对特异说提出了批评,认为每平方毫米皮肤里有100多个神经末梢,它们来自多种神经纤维,而且一个皮肤点受不同的神经纤维的支配;此外,在有毛发的皮肤中,除毛发感受器和巴西尼小体外,没有发现其他有特殊结构的神经终端,而有毛皮肤同无毛皮肤一样,对机械的和温度的刺激有很高的感受性;角膜只有无髓鞘的自由神经末梢,却可以产生冷觉,这些事实都与特异说不相符。因此,他们认为,神经冲动的传递要经过几级突触,在达到大脑时,其冲动的模式经历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已经与外周感受器的模式有了很大差别。因此,J.P.内夫、D.C.辛克莱、D.R.肯沙洛等提出模式说。这个学说认为,不存在任何肤觉的特殊感受器和神经纤维,肤觉的不同性质是由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空间和时间上复杂的神经冲动模式决定的。这个学说目前还缺乏实验证据。

(3)折中说 R.梅尔扎克和R.D.沃尔吸取了特异说和模式说的某些内容并加以综合,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肤觉理论,将神经系统区分为三个不同水平的活动:感受器、突触前的终端和中枢神经细胞。在感受器水平,它否定弗赖的解剖结构与感觉相对应的观点,认为没有什么“触觉的”、“温度的”或“痛的”末梢;另一方面,它也否定模式说的一切皮肤终端没有特异性的观点,而认为感受器将一定种类的刺激转化为特定的冲动模式。同时,外周纤维的突触前的终端构成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具有选择特异性,可以阻断神经模式的某些成分的传递,而让另一些成分通过。最后,中枢神经细胞的阈限、时间总合、空间总合等特性决定着神经冲动的特殊模式,这些模式形成不同的肤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