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具和针法

用针刺治疗疾病,首要的就是针具。针具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感受。针法更是十分讲究,运用得当的手法,不仅可以取得预期的疗效,而且有事半功倍之效。

1.针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针具也在与时俱进。不仅是质料,而且规格和样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型号多样、巧夺天工的针具已经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历史悠久的九针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古代九针,正是秉承这一宗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针具,以对症施治。

古代九针

① 馋针。又被称为箭头针,头大,头的末端锋利,常用于排除皮肤上的痈疮之脓血。

② 圆针。呈圆柱形,针尖为卵圆形,多用于穴位的点按。

针。针身较长,针尖如粟状,圆而尖锐,多用于按压脉气虚少者之
经脉。

④ 锋针。又被称为三棱针,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形,多用于放血、排脓。

⑤ 铍针。形如宝剑,多用于痈疮之排毒。

⑥ 圆利针。针头略比毫针粗大,圆而且利,多用于体壮者,以治疗痹证和痈肿。

⑦ 毫针。针细如毫毛,用于治疗各种病症,即现在所用的针刺针。

⑧ 长针。又被称为环跳针,用于针刺环跳等肌肉丰厚部的穴位。

⑨ 大针。即现在所用的火针,烧红后才刺入穴位。

(2)现代常用的针具

现代的针具多种多样,除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外,还具有观赏性。造型纯朴浑厚,古色古香,富有浓郁的古典气息。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支针具就是一支工艺品。

① 毫针。是目前最常用的针具,其可因针柄形式不同,而分为盘龙式、佛手式、棒槌式、双缠式等。

毫针

② 蚊螨细毫针。针身纤细,针锋如蚊螨之喙,甚尖锐,主要用于体弱者及女性,多为轻刺激。

③ 小儿针。其针柄长,针身短,针锋锐利,为小儿专用针。

④ 内迎香针。针锋圆正而锐利,针身为鼠尾形,为内迎香放血之专用针。

⑤ 环跳针。针身用弹力强之金属丝制成,为环跳穴专用。

⑥ 过梁环跳针。为环跳透风市穴及中渎穴专用。

⑦ 条承过梁针。其针身较长,针体较细,为条口穴透承山穴专用针。

⑧ 弹拔针。其针身粗,针尖如黍粟,针柄牢固,多用于穴位弹拔,如弹拔昆仑穴治疗腰痛等。

⑨ 羊毛针。针锋锐利而弯曲,为挑拔羊毛疔专用针。

⑩ 割痔针。其针形弯曲如钩状,为割除痔核之专用针。

⑪ 起痦燔针。为祛除面部痦子涂敷药物时之专用针。

⑫ 喉针。为针刺扁桃腺炎之专用针。

⑬ 瘰疬针。其针身粗且长,为曲池穴透臂臑穴或少海穴透肩贞穴之专用。

⑭ 痧针。又被称为“痧刀”,是刮治痧针之专用针。

⑮ 芒针。其针身长且细,最长者可达2尺,多用于透穴;如环跳透风市、中渎透足阳关;或沿皮透刺华佗夹脊十数穴等。

⑯ 燔针。又被称为“焠针”,即“火针”。针体为耐高温之金属丝制成。

⑰ 麻醉针。其针柄较长,为手术时针刺麻醉专用。

⑱ 掀针。其为埋于皮下的专用针。

⑲ 梅花针。又被称为“皮肤针”“七星针”。其头为七枚针呈梅花形,另按一柄,持之叩刺病灶。

梅花针

⑳ 罗汉针。形如梅花针,每束针头为18支。

㉑ 锋针。即为“三棱针”。其针锋为三角形,作为放血之用。

三棱针

㉒ 按摩针。其为古“九针”之圆针缩小,为按摩师点刺穴位之用。

㉓ 委中泻针。其针身较粗且长,针锋三隅,为委中穴放血之专用。

㉔ 圆利针。款式多样,针身较粗,针锋圆正锐利,多用于强刺激,亦可用于点刺或放血。

㉕ 管针。针外配有针管,针管略短于针二三分;施术时,以食指叩击针柄,针入腠理,此乃日本针灸师杉山和一氏所创。

2.毫针

毫针是当前针刺治病的最常用工具。其也随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在质料、规格和构造上发生了变化,并逐步定格成型,成为施术者得心应手的使用最广泛的
工具。

(1)毫针的质料

古代时的毫针多以铁为原料制作而成,一般针体较粗,且用久易折断;现在所用的毫针多由不锈钢与合金制成,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耐腐蚀,不生锈,更不易折断,临床应用较佳。亦有用金或银制成的针,除价格昂贵外,且针体过于柔软,不容易穿透皮肤,针刺时患者会感到疼痛。

(2)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每支毫针都由针头、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组成。

(3)毫针的规格

按长度则为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3.5寸、4寸、5寸。

按粗细则为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31号、32号和33号。号数越大,则针越细;号数越小,则针越粗。一般最常用的毫针为28号或30号。

(4)毫针的选择

毫针在选择时,首先应圆利光滑,针身笔直、无折痕,施术者用消毒棉捊针身时应顺畅,无碍手;其次应坚韧、弹性好、有光泽;针尖应需选取松针形或麦芒形为最好,针尖不可过尖或过钝,过尖利则易发卷钩,刺入皮肤时,受术者有不适感;过钝则不易进针,令受术者颇感顿痛。最后应注意针根处是否有锈蚀,若有则可能在使用时发生折断。

(5)毫针的收藏

毫针在收藏前,应事先放在75%的酒精中浸泡消毒,再保存在针盒、针筒或针夹内,针盒或针夹内需放入纱布,针筒头部可放入棉球,以避免损伤针尖。

毫针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看看针身是否有弯曲,一般弯曲则可用棉球夹直;但如果针身出现死弯,或有剥蚀、锈痕则应丢弃不用。

针管

3.针法

针法是指施术者在施术过程中,操作手技熟练,运用自如,进针快,无痛感,直至病所,令之“得气”。此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1)针刺练习法

① 练指力。初学者首先要练习手指的指力,有了指力,才可快速进针,减少患者的痛苦。练习时,右手手掌张开,手指并拢,拇、食指尖相接,进行屈伸动作,反复练习。

② 练进针。练习时,可用细软纸张折叠成长8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的纸块;或用棉花做成网球大小的棉球,外面用纱布包好,再用棉绒在外缠绕,使其松紧适宜,与肌肉差不多。每天以毫针反复刺入、提插、捻转进行练习,达到手指灵活有力,运用自如的程度即可。

练进针

(2)针刺手法

① 单手进针法。施术者以拇、食指持针,中指端抵住俞穴,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适当深度。此法适用于较短的毫针进针。

② 双手进针法。双手配合,上下持针,协同
进行。

在临床上,一般右手持针操作,称其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俞穴或辅助针身,被称为“押手”。此正如《难经》所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根据押手动作的不同,进针法又可分为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和夹持进针法。

① 指切进针法。又被称为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切按俞穴,右手持针,针体紧贴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俞穴。此法多用于短针的针刺,如刺面部及手足俞穴。

指切进针

② 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将俞穴皮肤向两侧撑开,令皮肤绷紧,右手将针刺入俞穴。此法多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俞穴,如针刺腹部俞穴。

舒张进针

③ 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指将俞穴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以捏起皮肤上端将针刺入。此法多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俞穴。

提捏进针

④ 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持捏棉球,夹住针尖,直对俞穴,右手持针柄,双手同时向下,刺入俞穴。此法多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如刺环跳穴等。

夹持进针

(3)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为了提高疗效,增强针感,正确掌握进针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十分必要的。

① 针刺角度。角度是指针体刺入肌肤后,针体与皮肤形成的夹角。

针刺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左右,垂直刺入肌肤。此法使用于人体大部分俞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等俞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肌肤。此法适用于肌肉较薄或肌肉内有重要脏器不能深刺的俞穴。如胸、背部俞穴以及关节部位,如膝眼、养老等穴位。

平刺:又称横刺或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沿皮肤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俞穴,如头部百会等。

② 针刺的方向。针刺的方向应根据病情需要而定,或顺经脉循行的方向,或逆经脉循行的方向,亦可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将针尖指向病痛处。

③ 针刺深度。针刺的深度应视病情的需要而定。此正如《灵枢·官针》所说:“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病深针浅,病气不泄”。但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为原则。

体质:身体较弱宜浅刺;身强体肥者宜深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气血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体强壮者宜深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灵枢·终始》篇说:“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部位:头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俞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满的俞穴宜深刺。此正如施针口诀:“背如饼,腹如井”。

(4)手法和运针

手法是指将毫针刺入皮肤以后,施术者施用一定的方法,对穴位进行刺激,以提高疗效,这种方法就是手法。

基本手法介绍如下。

① 提插法。当针穿透皮肤后,施术者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俞穴表面,做上、下、进、退的运动,称为提插法。以针身向下进入为插;向上引退为提。提插时,如幅度大,提插频率快,则刺激量大;反之,则刺激量小。

提插法

② 捻转法。当毫针刺入到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地来回旋转,捻转动作的操作方法称为捻转法。如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则对穴位的刺激量大;反之,则刺激量小。

捻转法

在捻转时,应注意捻转的幅度一般在180~360度,并不能只向单方向转动,否则肌肉纤维会将针身缠住,引起患者不适感。

辅助手法,主要是为了针刺后加快“得气”和加强针感的方法。

① 循法。用手指顺着经络循行的路线,在所刺穴位的上下部位轻柔地循按,以激发经气的运行。本法主要加快经气运行,令得气感应缓慢者,尽快得气。

② 刮法。毫针刺入俞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指腹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指甲轻刮针柄,以加强针感的传递。本法亦可采用右手拇、食二指作螺旋形从下向上刮针,称为“旋刮术”。

刮法

③ 弹法。毫针刺入俞穴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或针尾,使针体轻微振动,以加强得气的感应。《针灸问对》曰:“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

弹法

④ 摇法。毫针刺入俞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针体。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可以促进针感传导。《针灸问对》曰:“摇以行气”。

摇法

⑤ 飞法。将毫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二指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以加强针感。《医学入门》曰:“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

飞法

⑥ 震颤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作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加强针感。

震法

运针,就是当针刺入穴位后,运用不同的手法,而产生不同的针感,起到不同的作用。

(5)针刺得气

得气,即是毫针刺入穴位后,施术者刺手感到针下沉重,有紧涩的感觉;受术者则会觉得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而未得气,则是施术者针下如空虚无物,受术者也没有任何感觉。一般来说,得气则疗效好,不得气则疗效差或无效。得气与否,则如《标幽赋》所言:“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促进得气的方法如下。

① 留针候气。当针刺未能得气时,可将针身留置受术者穴内以待气至。此如《灵枢·官针》篇所讲:“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自然亦可在留针期间,施以提插、捻转或采用其他手法,直至
气至。

② 循弹催气。运用辅助手法,以候气至。

(6)针刺的强度

针刺必须要有一定的刺激量,而刺激量的强弱主要是根据症状的需要和受术者的体质,灵活运用,才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① 强刺激。多采用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同时可配合辅助手法。本法多用于较好体质受术者的四肢俞穴。

② 中刺激。多采用中等幅度和频率的捻转和提插,多用于大多数受术者。

③ 弱刺激。多采用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和捻转,多适用于体质虚弱、耐受能力差者或小儿。

(7)针刺的补泻

补泻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环节。这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治疗则要本着《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和方法。补,可以鼓舞人体正气,使脏腑功能低下者恢复旺盛的机能;泻,则是疏泄病邪,令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

① 功能状态。针刺对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补虚泻实。

② 俞穴特征。许多俞穴具有特异性,有的适于补虚,有的适于泄实。

③ 补泻手法。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进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为补;反之,为泻。亦有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反之
为泻。

徐疾补泻:徐徐进针,少捻转,快速出针为补;反之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顺着经络方向刺入为补;反之为泻。

呼吸补泻:受术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8)留针和出针

留针和出针都为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皆有疏导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

留针,指当毫针刺入穴位后,将针留置穴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持续刺激,以提高疗效。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长短,取决于病情。

① 一般病症。针下得气后即可出针,或留针20~30分钟。

② 慢性病。留针时间可延长,到1个小时或更长,在留针中间可间歇运针。《灵枢·终始》篇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出针,亦称退针、起针,是将针退出体表处。出针时一般左手用酒精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将针慢慢提到皮下,迅速出针。对于容易出血部位,出针后可用干棉球按压1分钟;尤其是面部血管十分丰富,故出针时应用干棉球多按压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