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堤坝淤泥突现西周角

1986年的8月,河南省信阳市浉河港乡的农民在乡政府前的浉河滩主航道上修筑水坝,由于河滩之上到处都是鹅卵石,挖掘坝基异常困难,施工人员个个汗流浃背。一尺深的鹅卵石挖开了,下面却全是黑淤泥,比鹅卵石还难挖,但修坝的工作却不能停,这里进入雨季,万一哪天下大雨,洪水下来了,河坝还没修好,此前干的活儿就全都白费了。

突然一个农民“呀”了一声,就在他低头看刚挖的地方时,疲倦的身体明显振奋了一下,紧接着又“呀”了一声并说道,还真是挖到宝了。这个农民手里捧着一个泥糊糊的东西,不像是石头。他用手紧紧地抓着,直奔河水边跑去。没过多久,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展现在大家眼前。

信阳浉河港铜器群发现位置示意图

眼见如此精美的宝物,施工人员都坐不住了,纷纷跑到刚才出宝的地方试图再挖出几件来。也正如他们所想,一件又一件精美的铜器被挖了出来。挖到者兴高采烈,没挖到者羡慕嫉妒。

河滩修坝挖出宝贝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市地区文化部门的耳朵里,信阳地区文管会和信阳市文管会的同志经过和公安部门协商,迅速赶到出土青铜器的现场调查,走访附近百姓。在得悉挖宝人员的名单后,通过对当地百姓开展思想教育,并宣读文物法,阐明利害,最终收集青铜器14件。

通过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实地勘察以及询问当时发现青铜器的修坝农民获知,14件文物全部出土于河滩鹅卵石下的厚度达50厘米的黑色淤泥之中,发现地点位于古河道深水回流的弯道。根据现场情况,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这批铜器很有可能是很久以前由于洪水冲刷,将上游高地墓葬中的器物冲带到河床黑色淤泥之中。由于器物在洪水中翻滚,和水中石头碰撞,导致部分器物破损,部分破损的碎块被洪水冲走。

收集回来的出土于浉河港河滩的14件青铜器,信阳地区文管会和信阳市文管会根据器物的铭文和质地,将其分为了“父乙”和“父丁”两个铜器组。“父乙”组包括铜簋1件、铜卣1件、铜觚1件、铜尊2件、铜角2件、彝盖1件、觥盖1件和铜勺1件等10件器物;“父丁”组包括铜簋2件、铜卣1件和铜觯1件等4件器物。经整理研究之后,于1987年将这批器物保存在了信阳地区文管会库房之中。

父乙角通体乌黑发亮,专家称此为“黑漆古”。《中国文物大辞典》对“黑漆古”的解释为:“铜器表面呈黑色,犹如烤黑漆般光亮。黑漆古铜器含锡、铅较高,硬度强,不发薄锈。”这种现象在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少见,但呈现出来的观赏效果极佳。作为酒器中的一员,传世和出土的青铜角数量很少,此器的出土不仅增加了角器的数量,而且其精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更加重了角在商周青铜器中的分量,父乙角器内的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正因如此,父乙角才被众多书籍所收录,如《中国青铜器全集》《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和《商州金文资料通鉴》等。这足以说明父乙角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绝世珍品。

此外,父乙角与其他角比较:在尺寸上是角器中最大的,比大多数角要高出约10厘米;在纹饰上是目前已知极少数使用三层花工艺的角之一,突出的扉棱在其他角器上也十分少见;在铭文上是角、爵类器物中拥有10字以上铭文的极少数器物之一;在总体特征上父乙角腹部近直,颇似商晚期角腹的特征,但其三足又与西周早期角足相同,而且12字的铭文也和西周早期部分器物上的铭文特点近似。因此,父乙角应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目前已知角器中尺寸最大、纹饰最美、铭文较多的角,是青铜角中的翘楚。

1992年10月,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家溍、杜松、郝本性等确认为一级乙类文物。

1997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为了充实新展馆的展厅,根据河南省政府(97)14号文件批准,于1997年4月30日由信阳地区文管会将两件父乙角中的一件以及觥盖等浉河港河滩出土青铜器调入河南博物院收藏并展览。

父乙角入藏河南博物院以来,多次因其精美而外出展览。如2012年,作为浙江省博物馆《惠世天工》展览的展品,被借到浙江杭州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