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末日博士的危机经济学

2009年1月,在小布什总统结束任期的前夕,时任副总统迪克·切尼(Dick Cheney)接受了美联社的采访。当被问到“政府为什么没有预见到这次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时,切尼答道:“无论多聪明的人都不可能预测到这次危机,我不相信有人预见到了。”

与切尼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回顾一下金融界精英和政坛明星的高见,他们和切尼一样,总是说:“金融危机与‘9·11’事件非常类似,都是破坏性巨大,而又无法预测。”

这并非事实。2006年9月,本书的作者之一努里埃尔·鲁比尼就准确地预测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2006年9月7日,身为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鲁比尼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次演讲中发出了警告:

美国将遭受一场百年一遇的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将引发原油价格大幅波动,造成消费者信心大幅下降,并使美国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场经济大衰退。

悲剧远远不止这些,鲁比尼还预测到更为可怕的一幕:随着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事件的不断发生,规模超过万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市场将陷入崩溃,整个金融市场也将发生剧烈震荡。他指出,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的破灭“将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全面冲击”,对冲基金、投资银行、政府控股的房地产信贷怪兽房利美和房地美等都将遭遇巨大的灾难。对于他的观点,听众多数持怀疑态度。

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内,鲁比尼的预言开始逐渐变为现实。接着,他又作出了进一步的预测。2008年年初,当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经济仅仅是受到了流动性短缺的影响时,鲁比尼则认为更为严重的信用危机将击垮房地产投资者、企业及金融机构。事实上,在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破产前,鲁比尼就预测到将有至少两家大型投资银行会破产,其他的大型投资银行也将失去独立性。如其所言,华尔街发生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大危机:美林证券被美洲银行收购,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接受了严格的金融监管。

鲁比尼还预测到,金融危机将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当市场观察人士信誓旦旦地说,其他国家的经济将不会受到美国的影响时,鲁比尼警告说危机将向各国扩散,美国内部的金融危机将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此外,他还预测到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将持续数年,并将波及中国、印度等被认为经济健康的国家。当其他经济学家还在关注通货膨胀的风险时,鲁比尼就准确地预测到世界经济已走到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通货紧缩边缘。

鲁比尼的确十分神奇,没有任何经济学家的判断如此精准。但是,他也并非是唯一一位预言到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不少人曾就金融危机的某个方面作了分析,这些分析启发鲁比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鲁比尼的前同事,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教授就在IT泡沫破裂之前预言到证券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他创设的Case-Shiller房价指数对未来10年房地产泡沫的各个拐点作了详细的预测。

鲁比尼不仅仅是从希勒那里获取了灵感。早在2005年,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就在美国西部风情小镇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告诫众多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银行家和交易员们的薪酬机制必将鼓励他们选择风险更高的交易机会,抬高资产杠杆率,这将导致世界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也发出了类似的声音:

·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詹姆斯·格兰特(James Grant)在2005年说过,美联储帮助市场创造了“金融史上最大的信贷泡沫”。

·国际清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比尔·怀特(Bill White)曾警告过资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信贷泡沫。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曾指出,金融市场还没有作好准备解决与以往不同的风险“厚尾”分布现象。

·经济学家莫瑞斯·奥博斯特弗尔德(Maurice Obstfeld)和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曾指出美国目前财政赤字的不可持续问题。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Steve Roach)和美林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戴维·罗森伯格(David Rosenberg)也早已指出美国消费者的入不敷出问题。

尽管这些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士十分有名,但大家却对他们的忠告置若罔闻。很多人坚守着一个简单的悖论:这个靠金融创新支撑起来的21世纪的资本主义大厦具有自我纠错机制,从而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虽然这一逻辑曾屡次被现实证明是多么的幼稚,但多年以来却始终被奉为神明,成为宏观政策制订和投资决策的理论依据。毫无疑问,在这一理论中,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实际上,如果发生经济危机,才是不正常的,甚至可以用毫无可能、异乎寻常、无法预言、世所罕见等词汇来形容。经济危机还常常被一些学术界人士认为只可能出现在欠发达的“问题”国家,而像美国这种经济巨人是不可能发生危机的。

本书主要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研究表明,经济危机并非偶然事件,而是无论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出现的必然事件。经济危机作为一种不可持续的繁荣之后的经济崩溃现象总是与我们形影相随,不可消除。虽然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经济危机就曾发生过,但资本主义和经济危机之间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危机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创新和冒险精神是资本主义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资产和信贷泡沫产生并最终破裂的导火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在危机结束后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经济危机很常见,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们就像飓风一样,从一定的角度讲是可以预测的,但也可能在毫无预报的情况下忽然改变方向、迅速减弱或者增强。本书给出了预测经济危机的主要原理,通过对近期的经济危机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危机不仅是可以预测的,更是可以被人为扼杀在摇篮里的。最后,本书给出了如何重建金融体系才能把将来经济危机的冲击降低到最小的建议。总之,本书通过对已经发生的经济危机进行分析来帮助我们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作出正确预测。

为了便于理解,本书着重分析了人们关于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些疑问,比如最常见的“导致金融动荡几十年的泡沫在开始阶段为什么会形成”“放松金融监管是否会导致金融机构过多地承担风险”,以及“金融危机是否必然导致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等等。这些疑问在理解金融危机的问题上显得很另类,甚至可以说与常规思路完全迥异。而且,对这些疑问的不同回答也会导致不同的救市政策。

同样地,本书也分析了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市场信心的崩溃还是凯恩斯所谓的根植于资本主义的“动物精神”?或者是过高的金融杠杆及市场效率缺失之下的必然产物?甚或相反,是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缺失引发了金融危机?如果是最后一点,那么这对将来有哪些启示?

或许危机与所有问题都有关。在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各国央行终于果断出手,开始凭借其“最后贷款人”的身份着手解决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问题。这些行动是否会把问题变得更糟?会不会只是起到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风险敞口的作用,进而孕育更大的泡沫和危机?同样,加强金融监管预示着什么?是会带来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还是只解决了问题的表面,而不能阻止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正如凯恩斯所说:

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其正确与否,都比通常所认为的力量更大。事实上,世界是由少数思想统治的……善于道听途说的疯狂掌权者,从若干年前的拙劣的学者那里获取疯狂之念。

这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写于70多年以前,但用来描述当今世界依然十分恰当。所以,历史上的那些金融危机的起因和教训,同样也能用来解释这次危机。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们并不是一味地推崇某些经济学家。事实上,几乎每个经济学派都探讨过金融危机的问题。我们的分析是建立在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其中既包括凯恩斯的思想,也包括其他学者的智慧。我们认为研究金融危机不能约定俗成,而是需要历史的视角和兼收并蓄的分析方法,以及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治学态度。毕竟,金融危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循规蹈矩地研究不会得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

在评估未来的金融体系时,本书同样使用了这些实用主义的分析方法。

比如,将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美联储和各国央行采取的经济刺激和定量宽松政策将引发什么后果?盎格鲁-撒克逊式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将何去何从?美元的未来如何?这次金融危机是否预示着美国强权的终结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最后,怎样对国际经济体系进行改革,以减轻将来的经济危机的危害?

通过与以前的各国经济危机的对比,本书努力解答了有关本次金融危机的各种问题。毕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与历史上的世界十分相似,类似的背景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这些解答比传统理论更具普遍性,也更易于理解。在各个章节中,我们借古喻今,分析上文提到的问题在以前的各次危机中是如何被提出,又是如何被解决的。

基于此,本书对那些在经济学中常常引起争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道德风险、杠杆、银行挤兑、监管套利、经常项目逆差、资产证券化、通货紧缩、信用衍生品、流动性陷阱等。我们希望这些讨论能给大多数读者带来收获,不仅包括华尔街的金融专业人士,还包括企业管理者,商务专业、经济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各国政府官员和政府顾问,以及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秩序知之甚少的普通投资者。

本书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首先,回顾了经济危机的历史及研究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然后,着重分析了近期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并解答了这些危机是怎样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发展的;最后,展望未来,描绘了金融体系的改革蓝图,并给出了未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第1章首先回顾了经济危机的历史,展示了那些早已被经济界遗忘了的经济繁荣、泡沫和崩溃。我们把重点放在资本主义和经济危机的关系上,首先回顾了17世纪30年代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接着分析了18世纪20年代的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泡沫、1825年的首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1907年的大恐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经济危机。我们认为,经济危机并非像现代经济学分析的那样是偶然事件,也不是所谓的罕见的“黑天鹅”,而是经常会发生并且可以预测的,可以称之为“白天鹅”。

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20世纪后半叶经济发展异常平稳,并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最优组合,被经济学家称为“大稳健时代”(Great Moderation)。这使得主流经济学家要么对经济危机问题不屑一顾,要么认为那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现象。为了扩大视野,认清经济危机的前世今生,必须对历代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回顾和总结。在第2章中,我们介绍了这些经济学家,他们有些家喻户晓,如凯恩斯,有些则默默无闻,如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

第3章解释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2008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次级抵押证券,认为这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罪魁祸首。本章批判了这些谬论,指出近几十年来的流行思想和政策把国际金融体系塑造得摇摇欲坠,不计其数、缺乏透明度的神秘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所谓的“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另外一个因素,包括抵押贷款机构、对冲基金、经纪商、货币市场基金等,这些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机构就像银行一样从事借贷活动,但不同的是它们不会像银行那样接受严格的监管。

第3章还分析了道德风险问题,即市场参与者在侥幸心理、补偿机制或者责任不对称的情况下有承受更大风险的倾向。另外,还分析了长期以来糟糕的公司治理以及政府行为等问题。我们并不赞同社会上流行的两种对立观点:引发危机的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或是对市场的放任自流。事实上,我们认为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不能仅仅从表面分析,不管政府是否曾在市场中有所作为,其坚守的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随后的几个章节探讨了本次金融危机。在21世纪初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大量高风险因素,但是它们却被层层粉饰。在第4章中,我们通过将本次金融危机与历次经济危机进行对比,批判了那些单纯幼稚的观点。我们认为,与一二百年前的金融危机相比,2008年的这次危机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不只是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相似,各国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的行为也没什么两样。也许从某些特定角度来讲,本次危机和以前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在大多数方面都遵循了同样的轨迹,这印证了那句格言:历史不会重现,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历史表明,金融危机像传染病一样,它们由某些问题开始爆发,然后在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本次金融危机也没什么两样,虽然不像以往那样肇始于新兴市场,而是首先由国际金融中心开始爆发,而且危害也更为严重,但其本质并无区别。第5章分析了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地(从冰岛、阿联酋、日本、爱沙尼亚、德国到中国、新加坡等国)肆虐的路径及原因。和一般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其他国家的危机并不仅仅是受了美国的影响。事实上,美国金融体系中的脆弱性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有些国家甚至更为严重。危机对各国的冲击也有所不同,那些拥有脆弱的金融体系的国家遭受的危害更严重。

与其他研究金融危机的著作不同,本书不仅仅着重分析美国的问题,还在最大的范围内分析了21世纪的世界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沿着这场举世震惊的灾难的轨迹,第5章揭示了金融危机背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经济以及错综复杂的财政、货币政策等问题。这场危机不仅告诉人们正常时期的国际经济运行特征,也告诉人们非常时期国际经济的表现。

每次金融危机都会终结,这次也不例外,但是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持续数年。第6章对此给出了解释,并分析了为什么金融危机结束之后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第6章回顾了各国央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并指出这些政策是如何被反复使用的。同时,每次金融危机都让各国央行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不幸的是,也许这些急救措施可以作用于一时,但正如未经临床检验的药物可能会毒害患者一样,这些改革不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

拯救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也是如此,第7章分析了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来应对危机的策略。这些思想起源于凯恩斯,后来发展成为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策略。第7章评估了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目的在于稳定经济的干预措施违背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原则,后危机时代的政府将实施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来代替对经济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第8章和第9章描绘了一种能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透明度和稳定性的金融体制蓝图,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长期改革方案:各国央行之间更多的合作,将监管范围由商业银行拓展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对冲基金,控制“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对金融机构资本和流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降低拯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财政成本,等等。此外,还分析了最有争议的问题:为控制和消除资产泡沫,中央银行应该充当什么角色?

第10章分析了世界经济的严重失衡,以及为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出现,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应当采取的改革路线。为什么最近20多年来新兴经济体屡遭金融危机的侵袭?为什么美国拥有高额赤字,而德国、日本、中国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却拥有大量的盈余?引发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失衡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美元会不会崩溃,是否会被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代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当如何改革,以减少国际货币争端和金融危机,它是否应当成为最后贷款者?

第10章给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美国和7国集团(G7)的金融改革将十分有限,巴西、印度、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的20国集团(G20)成员国、债权国都将关注和干涉这些改革,这些正在崛起的国家将在未来的危机处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将出现很多新的机构和参与者:主权财富基金、离岸金融中心、国际货币联盟,等等。

在结语部分,我们客观地分析了世界经济中的诸多困难。金融危机虽然已经结束,但陷阱和风险在进一步加深。决定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波动的因素是什么?世界经济是会重新实现高增长,还是陷入长期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拯救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创造出新的资产泡沫?世界各国如何解决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欠下的高额债务?政府是会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削减债务的真实价值,还是会利用通货紧缩政策来应对巨大的市场风险?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前景如何?政府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干预是否会变得更多,这种转变的后果是什么?许多学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主导权属于中国,而美国则会一步步衰落,这种观点给出了未来世界的两种情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要么幸运地渡过危机走向复苏,要么垂死挣扎,走向崩溃。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全球化的发展将如何影响未来的金融危机?如何解决引发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换句话说,怎样改革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在将来怎样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总之,我们的研究填补了理论上的空白。请大家记住凯恩斯在1933年说的话: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建立起来的看似国际化但实际上充满个人主义思潮的堕落的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它并不高效,并不美好,也并不讲究道德,更没做到不负众望。总之我们厌恶它,并且逐渐对它嗤之以鼻,但是当我们考虑用什么制度来取代它时,又毫无办法。

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但将来危机还会重现。本书提出了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建议,以使其不再不断地创造经济危机,而是可以更加持续稳定地创造财富。市场经济改革已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而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危机出现的频率都在不断上升。最后,我们描绘了一幅路线图,不仅揭示我们是如何陷入危机的,更揭示我们如何走出危机,并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