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经济学
- (美)努里埃尔·鲁比尼 斯蒂芬·米姆
- 2008字
- 2021-03-27 15:01:17
译者序
危机中的机遇
有人说,金融危机对于金融界是灾难,但是对于金融研究界似乎是机遇,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新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正在酝酿之中。这种讨论听起来似乎有些幸灾乐祸,但是从金融经济理论史的发展来看,往往也确实如此。正因为如此,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哪些新的理论和实践动向正在酝酿,值得我们关注。而在种种争论与观点之中,鲁比尼教授的看法是尤其瞩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被全球金融界视为准确预测危机的少数学者之一。
金融危机也以另外一种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紧密联系。来自美国的金融产品,可以迅速通过全球化的金融网络,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全球联合的干预行动,也使得这次金融危机免于陷入20世纪大萧条式的噩梦。
其实,金融研究与政策决策的互动也日益紧密。这本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证明。我读大学时,阅读的往往是多年前,甚至数十年前西方国家的专家的著作。而现在,我们和出版者一道经过努力,将这本书送到读者面前,我可以告诉读者:您正在阅读的这本著作,与英文版几乎是同步出版,这是全球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由于本书是中、英文同时出版,经过出版者的精心策划,我们从作者的初稿开始翻译工作,此后又根据其最终版本做了大规模的修订,前后历时仅仅3个月。全书的翻译由我主持,并且由我来担任全书的校订工作,李胜利博士作为主要的协调人,协助我做了大量的协调和统稿工作,巴曙松、李胜利、吕婕、杨现领、王留成、矫静、尹煜等参与了初稿的翻译。为提高翻译质量,我们对初稿进行了两轮的交叉校对,几易其稿,力求尽可能地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语言的优美程度。客观地讲,本书作者思维灵活、用词风趣,增添了翻译的难度,因此,翻译中的错误和不足也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
现在看来,2010年春季,当我们承接本书的翻译工作时,经过各国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全球经济似乎已显示企稳回升的迹象,并成功地避免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治家,都情不自禁地设想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并踌躇满志地迈向“后危机时代”。然而,美国“无就业的复苏”和“欧猪五国”(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及西班牙,简称PIGS)的主权债务危机却再一次使我们警醒:历史总会反复,危机可能还会再来。为了避免一场新的金融和货币灾难再次袭击全球,我们需要收起习惯性的无知和傲慢,并虚心地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经济危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危机绝非一种偶然事件。相反,它是我们必须预防并做好直面准备的一种状态。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8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拉美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无可辩驳地表明,经济危机并非可以忽视的“小概率事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地、宿命地迎接危机的破坏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任何经济危机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虽然它们像飓风一样,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登陆、改变风向或者忽强忽弱,但通过合适的角度、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做好准备,要么预防它,要么尽可能地把它的破坏性影响限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事实上,本书的作者鲁比尼以他良好的直觉、专业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及丰富的工作经验,被全球金融界视为早在2006年就准确预测到美国将遭遇一场百年一遇的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学者。而且他还曾警告,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将引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并给全球金融系统带来全面冲击,使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蔓延。当然,鲁比尼的预言最终变成了现实,并使他赢得了“末日博士”的美誉,声名鹊起。这促使我们反思,与其过于强调经济危机的不可预测性,倒不如坦率承认是我们对它的了解过于有限,并以此为基础,调整我们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方式,以一种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通过兼收并蓄的分析方法和专业严谨的研究,增强我们对危机经济学的认识。
基于这种想法,这本书的翻译也算是我和此次一起参与翻译的几位同人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和贡献。虽然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和认识还在反思和探索之中,但本书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参照,希望可以引发更多有识之士对危机进行反思,共同推进我们对经济危机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从我个人的工作阅历看,我可以说是亲历了两次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我正好在中银香港从事风险管理和重组上市的工作。而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我正好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担任副部长,从事金融危机的跟踪研究。因此,对于危机的巨大冲击力,有了切身的体会。
从目前的趋势看,预计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前所未有的调整与重组。在这种巨变之中,中国经济与金融秩序应如何进行改革,才能积极稳妥地融入全球和避免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金融研究人员,能够亲身感受和参与这种历史性变迁,十分难得。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与广大的读者一起感悟、体验和把握这个历史馈赠给我们的难得机遇。
巴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