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天性
- (加)布赖恩·利特尔
- 1669字
- 2021-03-30 18:50:08
认识他人时,个人建构既是框架也是牢笼
想象你坐在餐厅里观察着周围的人。你注意到旁边那桌有两个人在用餐,其中一个衣着光鲜的年轻人正第三次让侍者把他的牛排撤走重新加工。观察到这一系列举动后,你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唤起了哪种个人建构?
你对他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判断方法。第一,你可能会认为这个年轻人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比如武断、外向、不太宽厚,或者令人讨厌。第二,通过观察这个年轻人与比他较年长的同伴的互动,你推断他把牛排退回去是有目的的,或许他的目的不在于得到喜欢的熟度的牛排,而在于进行一项与其同伴有关的个人计划。这个计划可能是“给这位年长的同伴留下深刻印象”或“表现出我不会退而求其次的心理”。第三,你可能会编造一段故事来解释这个年轻人的行为。比如,这个可怜的家伙之所以这么吹毛求疵、不停地训斥显然不知道什么叫四分熟的侍者,一定是因为他在工作中遭遇了很大的挫折。
你甚至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运用了这三种方法。例如,你可能会想:旁边桌的这个家伙是一个要求苛刻的混蛋,他在炫耀,不过很显然,他刚和别人发生了矛盾。通过这个过程,你对自己和自己评估人格的方式的了解,就会比对旁边那位仍饿着肚子的年轻人的了解更多。
如果像假设的那样,你和那位点牛排的年轻人不认识,那么,你对他的性格、计划和故事的推测便是不可信的。在归因研究中,有一个已被证实的发现是,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性格,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你只在这一种情境中见过他,而他那天可能恰好表现得一反常态,因此对他性格的推断,比如他很令人讨厌,就可能是不恰当的。当然,你没有可靠的信息来准确推断他是否在试图给同伴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是否是因感到受伤而变得过度敏感。不过,这些便是第一印象,是基于你的个人建构而形成的假设性直觉,你试图用它们来解释某个吸引了你注意力的人。
这类直觉无处不在。正如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所观察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基于很少的信息做出推断,建构出有关陌生人的故事。例如,大多数人都常常会遇到“熟悉的陌生人”,比如每天早晨都会在电梯里遇到的人,或者在杂货店、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经常见到的人。我们与这些人的关系很微妙,因为双方都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但依然会把对方当作陌生人。这是一种冻结的关系。
有时,人们会围绕这类陌生人精心编造出一些故事,例如:那个每天早上看起来都很苦恼的人可能是一位离了婚的律师,他可能正在为昨天巨人队的失利而恼火;她是一位可爱体贴的女士,并且想住在巴黎,但为了照顾生命垂危的姐姐,她暂时牺牲了自己的快乐。当然,在你编造关于他们的故事时,他们也在编造关于你的故事,而且同样与你的人格和幸福有关。
很有趣的一点是,人们通常都坚决反对解冻这类关系,尤其是当这些关系已经被冻结了很长时间时。如果对此有疑问,你可以问一问自己,在合适的时候,你是更愿意接触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事实上,除非在与平时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熟悉的陌生人,否则人们都更愿意接触真正的陌生人。当然,这类关系偶尔会发生解冻,而解冻之后便有机会证实或改变人们之前对熟悉的陌生人所做的假设了。
有时,你的直觉完全正确,你很高兴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有时,你的推断也很不靠谱。比如,那个每天看起来都很苦恼的人其实是绿湾队而不是巨人队的球迷;他的婚姻很幸福,只是新出生的双胞胎让他睡不好觉,搞得他精疲力竭。那位女士并不是真的很可爱、很体贴,她曾梦想着住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她也没有姐姐。
在你修正对他们的认识时,他们也在修正对你的认识。毕竟,你们都曾推断过彼此的性格和个人计划,都曾编织过有关对方的故事。推断与事实之间的每一点差异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与幸福。而除了有助于理解他人,这些差异还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同时,分析他人的方式还会对你的幸福产生影响。
你用来理解世界的视角或框架越多,适应性便越强。建构太少或建构没有得到充分证实便会造成问题,尤其是当生活快速运转,而你想试图理解它时,你的建构就可能会束缚你,使你的生活无法像原本应该的那样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