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天性
- (加)布赖恩·利特尔
- 1457字
- 2021-03-30 18:50:07
人格的意义在于被超越
有些读者可能知道,20世纪70年代,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一本书使人格心理学陷入了危机,这本书就是出版于1968年的《人格与评估》(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这本书挑战了人格特质稳定不变的观点,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人格特质是显著而稳定的,相反,人们的日常行为是以其所面对的情境以及解释情境的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许多人把这一观点看作对整个人格心理学的控诉,它也影响了这之后的一批心理学学生,他们开始学习从其他角度而非人格的角度来理解行为的原因。
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格心理学的行情看涨,并且已经扩展成了基础非常广泛的人格科学。人们研究各种各样的影响人格的因素,从神经元到叙述模式,并且借鉴了与之毫不相干的生物化学、经济学和文学传记等领域的研究。在这个得到扩展的领域中,人格特质研究也恢复了活力。
在本书中,我将探讨人格中稳定的特质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健康、幸福和成功,也会讲到这些人格特质具有的生物学基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但本书不会止步于此,因为人格远比其表现出的生物学倾向更复杂。在这里,我会介绍稳定的人格特质与我所说的自由的人格特质之间的区别。当与同事们一起唱歌或在其他场合时,一个内向的人或许会表现得非常外向;或者一个很难相处的人,突然在某一个周末变得非常讨人喜欢;或许你自己有时也会一反常态。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表现出这样的性格,这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呢?
除了复兴了人格心理学,当代人格心理学还在其他四个重要方面取得了进步。
第一,关于生物学因素对人格,即第一本性的影响的认识,在过去十几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旧有的先天与后天的二分法逐渐被更复杂、更有趣的观点取代,那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格特质。
第二,关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我们的认识发生了改变。现在我们认为,社会背景、物质背景以及象征性的背景构成了人的第二本性。从iPod中的歌曲播放列表到所生活的城市的特质,这些因素都影响并塑造着人的人格。
第三,关于人格与人类动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曾杜撰出一个“第三本性”的说法来指称这个改变。第三本性源于个人承诺和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核心计划。从这种新的视角看,基因和环境对我们都有影响,但我们并不是它们的人质,核心计划使我们能够超越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能力,我们才能清晰地洞察人格的微妙与复杂。
第四,与某些传统人格心理学强调病态不同,当代人格心理学还关注积极的特性,比如创造力、复原力和人类的繁荣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它与积极心理学存在重叠之处。
《突破天性》借鉴了人格研究中的这些进步,探究那些会影响人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的问题。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不可靠的吗?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不太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吗?我们的人格特质是否像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的那样,到30岁时便像石膏一样稳定不变了?相信我们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是否绝对有益?是否存在某种人格模式,能够将强壮健康的人与有患心脏病风险的人区分开?我们独特的人格是构成了统一的自我,还是自我的联盟?如果是后者,那么在婚姻和企业并购中体现的分别是哪一个小我?是否有些人天生就是快乐的?追求幸福和因追求而幸福,哪一个更能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
本书探讨了这些问题,并对人类的本质及幸福的种类提出了新的观点。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这个框架,能够探究人格科学更深入、更个人的含义。这种探究或许能够解释人们日常行为中一些奇怪的方面,使你自己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看起来不那么令人困惑,并且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