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

欧元区经济在2017年延续了前一年的增长势头,英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趋于稳定,欧盟失业率再创数年来新低,欧洲经济复苏形势好于预期,为欧洲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动提供了支撑,但在通胀率显著回升之前,欧洲央行不会放弃量化宽松政策。随着世界经济整体复苏,欧元区11月经济景气指数为114.6,创2000年10月以来新高,展望2018~2019年,欧洲经济会继续维持复苏的势态,英国脱欧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的欧洲经济波动,不会影响整体的向好趋势,南部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缓和,外部的难民潮也逐渐减退,但是美国的加息、缩表和减税计划,欧洲银行危机,技术创新慢等会影响欧洲经济的复苏趋势。

一 欧洲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态势

1. 2017年欧元区经济维持缓慢复苏趋势

2017年四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2.7%,其中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四季度GDP同比增长2.2%,符合预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公共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增长拉动的。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预计2018年欧元区经济能维持最近四年的缓慢增长势态,主要经济指标趋势良好。

2017年欧元区经济表现良好。原因之一在于同期内欧洲央行的扩表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其实际的负利率政策与量化宽松行为能够减轻经济实体的负债,同时刺激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财富效应提振居民消费,所以,欧央行不愿和美国一样开启货币政策主动正常化的进程,尽管10月26日,欧央行也决定从2018年1月起将当前每月6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规模缩减至300亿欧元,但与美联储开始缩表的货币紧缩周期新阶段相比,欧央行缩减购债规模仅仅是在收紧宽松的程度,并非紧缩;并且欧央行的QE操作的时间还被延长至2018年9月;同时欧央行继续维持利率在历史低位,并且对保持当前欧元区经济的缓慢复苏态势持审慎态度。

图1 欧元区2008~2017年GDP季度增长率

2017年,随着法国马克龙、德国默克尔在大选中相继获胜,欧洲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凝聚力得以巩固,具有分离倾向的民粹主义政党遭遇暂时挫败,但是脱欧势力仍暗流涌动,例如,意大利“五星运动党”的支持率不断攀升,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和英国民众的观点一致,不希望补贴落后地区,所以该地区的独立倾向严重。随着欧洲经济全面复苏势头的继续,欧元区经济增长模式将呈现从收敛到发散的转变,各地区的经济差异性或给一体化进程带来负面影响,风险事件的出现概率会提升。2016年底以来,欧洲地缘政治风险有减弱趋势,但依然不容忽视。2018年仍然是欧洲各国的主要选举年,其中,意大利大选和希腊退欧等都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引发新的分离倾向。

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欧元区最大经济体的德国将会继续在经济增长、失业、外贸等领域扩大其相对于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优势。2017年德国经济强劲增长。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初步统计,德国2017年调整价格后的GDP较上一年增长2.2%,德国经济连续第八年增长,与往年相比,增长步伐加大。2016年和2015年GDP增速分别为1.9%和1.7%。长期比较,德国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比过去10年的平均值1.3%还要高出近1个百分点。法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法国GDP增长率为1.9%,这意味着法国经济走出低谷。经合组织2017年11月底发布报告,预测欧元区2018年增速为2.1%。

图2 德法意西四国GDP年度增长率

2.南欧各国经济状况

南欧国家近十年的失业率较高源于社会结构的矛盾和经济政策。和同样高福利的北欧国家不同,经济实力较弱的这些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相对其经济产出的比例过高,不仅增加了财政负担,而且由于失业金可满足基本生活开销,导致很多失业者不努力找工作;另外,由于货币为欧元统筹,南欧国家丢失了通过货币政策短期提升经济的重要方法,为了还债和削减赤字带来的银根缩紧导致投资急剧下滑,市场信心低迷不振;工会为保护会员利益,相对减少新增加就业岗位,导致年轻劳工难以找到工作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失业率维持在高位。

(二)英、俄等非欧元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1.英国经济发展趋于稳定

英国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意外下跌至0.3%,证实对英国脱欧公投会放缓经济的担忧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经济在2017年第四季度增长速度超过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超过1.4%的增长预期。服务业作为英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数据周期中再次占据了增长的大部分,服务业产业约占英国产出的80%。2017年第四季度,由商业服务和金融驱动的服务业产出比上一季度增长了0.6%,预示英国经济在2019年脱欧后与欧盟大陆经济差异将继续保持,英国经济现在正处于近几年增长水平较低的一年。

据欧洲统计局统计,欧元区经济2017年强劲收官,得益于欧洲央行宽松政策支持;欧元区经济在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且从企业与家庭信心来看,这股势头没有在近期内放缓的迹象;欧元区第四季度GDP增长0.6%,符合预期,且为连续第19个季度保持增长;法国和西班牙以相似的速度稳健增长;在年末强劲的增长支撑下,欧元区2017年全年增长2.5%,优于经济学家和欧洲央行的预期,也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到现在的最快增速;法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增长0.6%,全年增长亦为2011年以来最高增速,因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帮助增强了信心和投资;西班牙摆脱加泰罗尼亚地区政治危机的影响,四季度经济增长0.7%。

图3 英国和俄罗斯GDP季度年化增长率

2.俄罗斯经济加快恢复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2018年1月发布的监测报告称,俄联邦统计局月度和季度数据显示,2017年俄罗斯GDP增长1.4% ~1.8%。俄罗斯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俄罗斯需要通过生产现代化和升级工业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俄罗斯需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刺激竞争,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普京制定政策鼓励俄罗斯非原材料的出口,充分开发其出口潜力,俄罗斯的另一个经济增长点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使俄罗斯的企业更有竞争力,让俄罗斯的经济更加多元化,不断提高俄罗斯居民的生活品质。

俄罗斯在高油价时期高度依赖石油收入(油气资源的贡献在联邦预算中占比超过50%,在俄罗斯出口中占比往往超过2/3),过去几十年中都未能使其经济结构多样化。俄罗斯经济结构向资源部门倾斜的模式长期主导经济,而这种比例失衡短期无法改变。在对外贸易领域,俄罗斯出口产品比较单一,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60%,这与经济结构失衡遥相呼应,加剧了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

从当前形势来看,未来国际石油的定价权仍由OPEC与美国掌握,争夺定价权的竞争暂时告一段落,国际原油价格2017年回升至50美元/桶以上。另外,由于乌克兰东部的地缘纷争,目前欧盟、美国尚未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影响俄罗斯贸易。俄罗斯现在亟须改善经济,获得更多外部投资和贸易扩展以促进经济增长。

(三)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各项指标

1.通胀率仍保持低位

得益于国际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通胀前景预计欧元区2017年通胀率约为1.5%, 2018年为1.4%,这与欧洲央行的预测大体一致。欧洲央行2017年7月的调查显示,预计2017年通胀率为1.5%, 2018年为1.4%, 2019年为1.6%,较长期通胀率预估值维持为1.8%。未来几年欧元区通胀率放缓幅度或会大于之前的预期,而失业率降幅和经济增长可能会超越以前的预估。欧洲央行的通胀率目标为略低于2%,当前的通胀率比较接近理想状态。

2.失业率仍维持在高位是欧元区南部国家长期结构性失衡的明显反映

南欧国家仅凭财政政策调节,难以达到有效刺激经济强劲增长的目标,高失业率和近年几十万中东和北非的难民涌入南欧国家,造成就业方面的突出问题。南欧国家失业率高居不下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欧洲国家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经济发展迟缓的现实不匹配,带来了明显的负面效应。人们往往只愿意接受福利改善而不愿意接受福利下降,一旦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持当前的社会福利制度,就会面临很多问题,支持福利只升不降的政党往往会在竞选中获胜,当经济不振时能够操作的政策空间就受到限制,实施的效果也必定受到影响。其次,第三产业需要政府持续扶持,特别是吸引就业主力的中小企业,然而经济刺激政策主要体现在提振制造业和出口方面,对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影响则较小,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实体经济疲软和失业率高的局面就难有根本的改观。最后,欧洲央行对于宽松政策未来前景还有些不确定性,所以,欧元区各国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的差异较大。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作用力之间的差异。制造业强国德国在宽松政策影响下持续利好,而希腊、西班牙等以旅游业见长的国家从宽松政策中的获益相对较少。

图4 欧元区通货膨胀率

南欧推动结构化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任重而道远。各国福利政策和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例如,年轻人就业问题和福利政策相关,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欧美各国的待遇差别等。欧洲央行需要制定全面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结构化改革。

西班牙2017年第四季度失业率降至16.55%,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最低的失业率。但尽管如此,这一失业率仍比欧元区整体9%左右的失业率要高出近1倍,更远高于美国4.5%左右的整体失业率;意大利9月失业率为11.1%,与8月持平,处于自2012年9月以来最低值,但年轻人失业率略有上升,目前就业问题,尤其是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是南欧国家工作的重点。2017年以来,欧洲经济复苏加速,失业率继续回落。但一些欧洲国家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仍未显著改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年轻人失业率高企,拖累经济复苏。

图5 欧元区失业率

3.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走高

欧元区企业增长速度高于预期,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从2013年7月以来就一直处在50荣枯分水岭之上,2015年后能够保持在52以上,是经济表现趋好的一个迹象。在生产资料和消费价格综合指数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欧元区2017年11月PMI预览数据显示德国和法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都出现了积极的惊喜。

图6 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

当前欧元区的订单、产出、就业、投入价格和产出价格的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数据显示,欧元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经济过热的压力可能已经开始初步显现。PMI调查显示,欧元区的GDP增长在第四季度环比可能攀升至0.8%,超过预测的季率增长0.5%,并有可能在2018年维持这一增长。在欧洲央行确信这种增长势头正在持续且通货膨胀正在加剧的时候,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促使欧洲央行重新考虑其货币立场,预计2018年欧洲央行将缩减资产购买计划并且计划提高利率。

二 2017~2018年欧洲热点问题分析

(一)希腊债务危机

希腊国家统计局2017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希腊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0.8%,比前一季度增长0.5%,总体趋势十分喜人。这一数据也表明希腊逐渐走出了七年债务危机的阴影,其经济复苏趋势加强。欧盟预计2017年全年希腊经济将增长2.1%,自2017年6月以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已先后上调希腊信用评级。按这种趋势发展,部分机构预计希腊经济2017年增速将接近2%,其中欧盟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看好希腊的发展态势,分别给出了2.1%和2.2%的预测。虽然第二季度希腊国内的失业率为21.7%,但希腊政府已经着手制定新的法案,以保护劳工的利益,在这一举措的大力实施下,2018年希腊的失业率有望下降到20%。

欧元区南部国家的债务危机趋缓,但是难以消除。①债务危机是欧元区的经济体制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各国没有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但财政政策还都掌握在各个国家手里,货币手段(如调整利率)和财政政策(如发行债券)无法同时配套实施,一旦危机发生,只能由欧元区通过货币手段调节,要施行相关的财政政策,只能对成员国进行说服和提出建议。②债务危机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增长乏力,南欧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比北欧国家差很多,并且在希腊一开始加入欧元区之际,其赤字问题就难以解决,希腊社会内部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及深度分化的现状,有让欧元区分化的危险。

债务危机问题不解决,很难实现经济可持续强劲增长。南欧部分国家近些年来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实体经济疲弱,主要靠旅游业等产业和借债支撑,导致欧元区内部的经济差距过大,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将面临更多质疑和阻碍。欧元区南部国家应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来缓和国家债务危机。西班牙近三年经济增长较快,主要是拖延了债务危机问题的解决时间,依靠较高的赤字预算来实现增长,但后续发展仍然会面临一些问题。

(二)意大利银行危机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地区整体不良贷款大幅上升。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欧盟地区银行不良信贷占比为2.8%, 2009年陡增至5.2%,并于2012年达到最高值7.5%。虽然自欧央行2012年推出量化宽松(QE)刺激政策以来,欧盟地区整体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逐渐回落,2016年银行业不良信贷占比为4.8%,依然明显高于危机前的水平。

意大利银行业不良贷款长期高于欧元区其他经济体。金融危机之前,意大利银行不良信贷比就高达5.8%,远远高于西方国家2%左右的平均水平,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该比例开始飙升,2014年和2015年均突破18%,在2016年欧盟其他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已降至4.8%的背景下,意大利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依然维持在17.1%的高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7月的报告,截至2015年底,意大利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规模高达3600亿欧元,占该国GDP的20%,也占整个欧元区不良贷款规模的1/3,是南欧国家最大的经济危险因素。

意大利政府已经开始对濒临破产的银行进行重组,具体操作是意大利政府将威尼托(Veneto Banca)和维琴察(Banca Popolare di Vicenza)两家地方银行的质量较好和质量较差的资产区分开来,其中质量最好的资产将以象征性价格(1欧元)卖给资本状况最好的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前提是政府承担清算两家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责任,同时意大利政府将向联合圣保罗银行支付52亿欧元,并提供120亿欧元担保。

另外意大利政府又动用54亿欧元,作为预防性资本重组的一部分,为已有540年历史的最古老的西雅那银行注入流动性,作为获得意大利政府援助的回报,西雅那银行同意了一项为期五年的重组计划,计划包括改变其业务模式、提高效率并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同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薪资设置上限。

对于早已暴露问题的意大利银行业债务危机,欧盟到2017年才松口救助,这是因为欧盟对于银行业的政策法规一直在修改,监管手法也在不断变更。2014年11月,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正式启动。欧洲央行全面承担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职能,直接监管欧元区最主要的129家银行。2015年1月1日,《银行复苏和清算指令》实施,规定大型银行进行结构和资本充足的过程中,造成的损失由银行所有人和债权人承担,甚至在必要时由银行高级债券持有者来承担,反对成员国用政府资金为坏账银行埋单,欧洲央行首次采用统一标准对欧元区银行进行监管评估;2016年,欧洲央行进一步优化监管和评估程序,包括引入两次银行业压力测试,一次在欧盟范围内展开,由欧洲银行业管理局组织实施;另一次在欧元区展开,由欧洲央行组织实施。由此欧盟一直反对意大利政府提出的各种政府直接救助手段。德国总理默克尔坚持,应遵照欧盟2014年通过的反对以纳税人款项进行紧急财政援助的规定。

意大利银行业问题一直是经济运行的不可避免的巨大风险。欧盟这次做出让步,同意救助的理由是2013年《银行业指引》规定了总体救助原则,只要危机情况还存在,金融稳定性面临着较大威胁,政府都可以向银行提供援助。

(三)德意志银行危机

从2015年起,关于德意志银行(简称“德银”)是否会成为“第二个雷曼”的担心就不断涌现,意大利总理伦齐在2016年表示意大利银行危机和德银危机相比,本国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微乎其微,从涉险资产规模和杠杆率来看,德银危机的资金规模相对大很多倍。在美联储2016年对银行业的考核中,德银的美国子公司连续两年没有通过美联储的压力测试。美联储认为该行的资本规划过程极为羸弱,在弥补劣势与满足监管期望方面未能取得足够进步。2016年9月德银的总资产高达1.63万亿欧元,但净资产仅为600亿欧元。截至2015年底,德银的衍生品持仓合计达到42万亿欧元,是德国GDP的13.5倍,是欧元区GDP的2.8倍。

同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不同,德银并没有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公司一直存在问题,到近年深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诉讼费用激增,连遭美国等的监管机构重罚。例如,2016年9月,美国司法部以2008年金融危机前其“参与交易具有超高风险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助推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为由,对其开出140亿美元的天价罚单。近两年,美国司法部对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都曾开出类似的巨额罚单,但相比较而言,德银的规模与抗风险能力明显不及前两者。

德银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近几年其经营效率低下、成本冗余由来已久,更危险的是过度依赖高杠杆、高风险的衍生品业务。德银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大举扩张投行业务,以此促进业务成长。金融危机后的数年间,尽管监管机构想方设法迫使金融业降低风险,但该行仍保留了大部分投行业务,其中涉及高风险交易活动的资产约占50%,从资产负债构成来看,德银衍生资产和负债比重远高于其他国际大行。高风险经营模式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则是危机的本质。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批评称,德银“错把投机当成了经营模式”。虽然德银已在逐步缩小衍生品资产的净风险敞口,但大量衍生品的潜在风险仍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市场对德银持续盈利能力的担忧仍存。德银的衍生品业务受市场环境和交易的影响,盈利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同时传统的存贷业务盈利能力依然不强。

面对危机中的德银,德国政府却陷入两难境地。因为欧债危机过后,德国牵头出台了反对欧盟国家对本国银行业进行救助的规定。在意大利政府正与欧盟斡旋对该国银行业进行国家救助且遭到德国严词拒绝之际,德国政府很难自己改变规则救助德银,德意志银行只能通过积极重组实现自救。

(四)英国脱欧后经济前景

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退出欧盟,英国由于能源和金融方面相对于其他欧盟国家保持优越地位,所以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出发点差距较大,英国从加入欧盟一开始就呈现不稳定的协作。虽然英国为欧盟成员国,却不加入欧元区。还有部分欧元区国家想要欧盟将货币政策制定权力下放给各个成员国。欧盟目前在英国的就业人数达220万人,还有大规模难民蜂拥而来,希望退欧的英国国民不希望对这些人提供各类福利。

英国并非欧元区国家,可以发行自己独立的货币,有利于保持其出口竞争力,拥有自主的财政政策。但这使英国很难真正地加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处理。并且英国保守党内部也有欧洲怀疑派,还认为欧盟内部的政策有负面作用可能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脱欧的原因主要有付出与收益的不对等,不太满意欧盟的管理制约,希望相对自由,以及与欧盟在移民政策及危机救助方案中的分歧,尤其是在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分歧加剧,因而脱欧提议发酵,最终脱离。在欧盟预算里,英国缴纳的比例约为1/8,按额度计算为德法后第3位。但德法利用欧元区内的有利地位,通过欧元区内的差异化利率政策,在制造业、服务业上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因为处于欧元区外,未能得到相应的利益,还逐步丧失了其在欧盟中的地位与参与权。

脱欧的结果是英国的经贸活动将不受制于欧盟,英国因此可省去每年接近100亿英镑(约合144亿美元)的欧盟预算“摊派”费,但英国难以再依托欧盟在欧洲和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将短期内降低,必然给英国带来短期的经济震荡,减少对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的影响力,并且在欧洲诸如环境、安全和贸易等众多跨国事务中被边缘化。

在贸易方面,英国与欧洲向来唇齿相依,欧盟是英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经济体,占英国出口总额的46.9%,美国和中国仅分别占11.9%和5.1%。同时欧盟也是英国第一大进口来源经济体,占英国进口总额的52.3%。脱欧短期内影响到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及资金避风港的地位,如果大量投资从英国撤出,可能造成不确定性经济前景,有损商界利益。但脱欧对欧盟还是会产生不利影响。英国将要重新与欧盟一些国家缔结贸易协议,少了英国这个主张自由贸易国家的支持,中国与欧盟的谈判可能受到一些影响。

英国宣布脱欧的消息短期对英镑影响较大。而新首相特蕾莎·梅认为真正彻底脱离后,英镑的价值还会继续下跌。不过多数分析师认为,脱欧对英镑后续影响较小,因为投资者已经接受了英国脱欧这一事件,市场焦点已经转移到英国的经济表现上来。

英国脱欧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比如,英国对欧盟的义务会减少,也不会受到南欧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另外英国脱欧可能会削弱欧盟整体的力量,提高中国在欧盟和英国之间谈判时的地位。相对而言,英国脱欧对于英国来说负面作用会更大。减少了一部分负担是正面的,但是在贸易上的损失、在国际地位上的损失超过正面影响。

三 欧洲经济前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一)影响欧洲经济的外部因素

1.美联储加息和缩减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美元所具备的全球基础货币属性决定了美联储的重要行动必将产生外溢效应,未来应注意其他主要央行的决策反应。美国全面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 2017年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将联邦隔夜基金利率升息25个基点至1% ~1.25%,预计2018年底目标政策利率将上升至2%左右。美联储2017年四季度开始以渐进、可预期的方式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预计从正式缩表开始的未来四年,美联储将累计削减2.0万亿美元左右的长期债券持有量。随着美联储缩表的持续推进,美债利率曲线缓慢抬升的方向是确定的,但幅度、速度以及影响究竟如何演化,仍取决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市场风险偏好变化以及其他央行行动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仍须密切观察。

2.世界贸易形势的影响

2017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有所改善。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同比增长4.2%。其中,发达国家进口、出口分别增长2.1%和3.1%,发展中国家进口、出口分别增长6.9%和5.9%。从地区分布看,北美国家和亚洲国家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上半年北美国家进口、出口分别增长3.9%和4.9%,亚洲国家进口、出口分别增长8.9%和7.3%。世界经济形势改善,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加快,有力地推动了贸易增长,能源价格上涨也使相关产品贸易更加活跃。9月21日WTO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将达到3.6%,远高于2016年的1.3%,与IMF预计的世界经济增速持平,改变自2012年以来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局面。展望2018年,世界经济持续企稳向好仍是支撑贸易恢复性增长的重要条件,但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也会对贸易增长产生不利影响。WTO预计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3.2%,预期增长区间为1.4% ~4.4%,低于2017年,也低于IMF预计的同期世界经济增速。

2017年,受各主要区域经济增长、贸易增速回升以及跨国公司利润率提升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呈现温和复苏势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8年1月23日发布第48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展望2018年全球投资前景,认为2018年全球经济以及贸易增长预计加速,可能推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出现增长。然而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升高可能会影响全球FDI的复苏。此外,美国的税收改革可能会影响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并对全球投资格局造成影响。

能源安全一直是制约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欧洲煤炭、天然气与原油资源丰富,形成了欧洲长期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结构。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8%,但是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欧盟早在1990年就提出建立单一能源市场,并在1992年出台指令性文件。为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欧盟委员会(以下简称“欧委会”)于2015年2月宣布正式启动欧洲能源联盟建设进程,该联盟旨在建立欧洲单一能源市场,改变欧洲长期以来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进口渠道单一的局面。

欧洲能源联盟旨在为欧盟消费者提供安全、可持续、有竞争力和价廉的能源供给。为实现这一目标,欧盟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来强化能源供给安全和加强天然气供应渠道多元化。一是加快发展南部天然气走廊项目,以确保中亚地区天然气顺利运达欧盟。二是建立液化天然气中心,连接欧洲中部、东部以及地中海地区众多液化天然气供应商。三是采取措施消除从美国以及其他供应商进口液化天然气的障碍。四是欧委会将在2015年和2016年提出多样化的天然气供给方案,并就液化天然气运输和储存制定综合战略。

(二)欧洲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1.欧洲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让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连,一个由中国提出的倡议、行动,逐渐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欧洲与我国形成战略合作伙伴,既帮助一部分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也让一些欧洲国家捕捉到深化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契机。在这一倡议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共同合作,推动市场多元化,营造互惠新格局,让中国梦与世界梦深度融合、密切关联,成为沿线各国人民筑梦前行的纽带。

2016年底,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应邀出席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基于全球共同繁荣的理念提出的,与联合国的目标高度契合,联合国方面希望将“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行“联姻”。这无异于是在强化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融合与共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一系列“中国智造”正逐步进入沿线国家民众的日常生活,为解决民生难题贡献中国方案。在创新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梦丝路,为这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不断注入新动能。

2.中欧互补可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7年6月2日在布鲁塞尔出席第12届中欧工商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奏响高水平互利合作新乐章》的演讲。表示中方将继续推动中欧凝聚共识、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以中欧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一贯性,应对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复苏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提高和市场扩容,由于在20世纪世界贸易全球化已经充分发展,为中欧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在21世纪,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欧经济合作正在开辟新的产业增长点。尤其是在养老健康、医疗卫生、旅游休闲、人工智能、新能源、教育培训、文化娱乐、节能环保等领域,中欧经济和产业合作前景广阔。其中,北欧经济发展势态良好,传统工业技术发达,但是信息产业相对于美日韩等国差距不小,以美国的苹果和韩国的三星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与消费电子工业相结合的关联效应强的产业,往往具有前瞻效应和旁侧效应,其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成长性好、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服务。

3.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

工业4.0是德国政府2011年11月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的一项战略国策,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总理默克尔不遗余力地推动工业4.0,工业4.0体现出欧洲制造业巨头德国,面对擅长“信息”领域的美国等国家加速对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和控制,同时面临一些新兴国家高速增长的机械产业,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极高的竞争意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芯片制造、操作系统、软件以及云计算等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专利都由美国企业掌控,并向各个行业领域渗透,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德国希望能够阻止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制造业之后带来的支配地位,工业4.0就是这种竞争意识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汇聚和体现,设想用“信息物理系统”升级“智能工厂”中的“生产设备”,避免“德国制造”的前景危机。

“工业4.0”代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产品生命周期内全价值链的组织和控制的一种新水平。“工业4.0”技术的应用将给企业带来三个维度的优势。首先,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高。其次,产品研发周期将大大缩短。另外,生产弹性将大大增加。“工业4.0”只能依靠企业自己去开发,开发“工业4.0”解决方案需要生产制造方面的专家同IT专家相互配合,人员和资金是德国企业在应用“工业4.0”技术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工业4.0”项目发言人弗兰克·布吕克纳表示,“工业4.0”只是一个愿景,通往“工业4.0”却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最终实现预计需要10~15年时间。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会见德国总统高克时表示,中德关系已成为中欧关系的领跑者,愿同德方深化贸易、投资等领域合作,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把德国的先进技术同中国性价比高、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装备相结合,携手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参考文献


欧元区数据,中国金融信息网,http://dc.xinhua08.com/8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http://ies.cass.cn/wz/yjzl/ozjj/

东方财富网,http://data.eastmoney.com/cjsj/foreign61.html

欧盟统计局,http://ec.europa.eu/eurostat/data/database

欧元区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终值,http://www.dailyfx.com.hk/historical/216.html

全球经济数据,http://www.qqjjsj.com/xojj/

欧洲中央银行,http://www.ecb.europa.eu/home/html/index.en.html

(执笔人:张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超,临沂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