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北民间道教科仪音乐研究
- 陈瑜
- 1430字
- 2024-11-02 17:25:53
三、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时期的道教历来不引人注目,属于唐到宋的过渡时期。在晋北,辽世宗天禄四年(950)七月,辽军准备进攻中原,派人到恒山庙打卦,因卦不吉利,气愤之下,放火烧毁了恒山庙。在晋南,后周世宗下令废寺还俗,道教也受到严重打击,翼城县13座宫观半数被封,多数道士还俗。
到了宋朝,为了收揽人心,统一全国,建隆元年(960)宋太祖刚刚即位即下令停止后周世宗废止寺院的命令,同时经常行幸相国寺,在各地修建寺院,授给杰出的道士以紫衣,增加道士人数。宋真宗时,一部分道士不失时机地利用真宗同辽订立屈辱和约的忧郁心情,制造了“天书事件”。以此为发端,道教和宋室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大同太宁观就是在宋朝道教兴盛时期修建的,该庙观气象宏伟,占地甚多。太平兴国二年(977),洪洞修建了玉虚观、清灵观。此间,各庙观香火旺盛,道徒人数不断增加。真宗死后仁宗即位,此时对天书的热情已渐减弱,宋室同道教的关系不太密切。天观节这天,停止州知事去道观举行朝拜,中止寺观之类不急需的建设,道观拥有的土地被没收充公。但此时道观还有少量修建,如宋天圣七年(1029)在传说舜王的家乡(今洪洞左家沟乡圈头村)修建了舜庙。八年修建了尧庙(在洪洞东张村),同年又修建了城隍庙。到了神宗(1067~1085)时期,发生了发售度牒的事情。宋徽宗对道教异常关心。由于他的奉道,道教又有所抬头,翼城等县恢复了以前被封的道观,复用了道士,归还了香火土地,兴建了翔清观、紫阳宫等。此外,在宋代修建的还有天宁观、补天观、三清观等。
元世祖忽必烈一面大力发展佛教,一面支持道教。所以,一些地方又新建了道观,道教继续发展,教徒也有所增多。中统三年(1262),道士寇士谦在应县城南西安峪建云溪观,占地300亩。元延祐二年(1315),道士刘薄光在应县城西南武家店村建玄同观。
据记载,汾阳县城西的长春观也建于元初,由丹华子住持于此。鹤鸣古洞有《创建长春观碑》,刻于至元十四年(1277),序中云:“丹华子者本郡爱子里人也,姓张氏,讳真一。甲申(至元二十一年,即1284年)夏四月之燕然大天长观参访……邱神仙……赐号丹华子。”由此可知,住持长春观的道士属邱处机派,即全真派。丹华子是山西道林之冠,出生于汾阳县,住持于本县内,“不一二年徒众数十”,“四方慕德远来仍度七十余众”,由此可见道教全真派元初在汾阳乃至全省的传播情况。
汾阳宏士村上清宫,元初叫大明观,观内有《张真人道行碑》,刻于元统二年(1334)。文中记云“吾师张氏乾州奉天县人……张志清躬受岳师付嘱”。按:岳师乃真大道教八传之首领岳德文,号崇玄广化真人。张志清“躬受岳师付嘱”,是岳之亲授门徒,后为真大道教九传之首领,号玄应真人。
大明观又有《创建大明观更上清宫记》碑,内云“五代祖师……大集徒众广兴宫宇,怀来水谷,及师诞有之邦……建栖真之净庐……改赐太主之宫号……于癸巳、甲午之间,由太原路行教汾州西河之赵周村……齐心买地遂兴观宇,名号大明”。这就是说,上清宫改大明观是在蒙古太宗五、六年间(1233~1234),由郦希成亲临示意而改建,是真大道教于元初在山西省广为传播的确证。同时,元初道教在晋南等地也较盛。芮城县的3宫、13观香火旺盛,远近信男信女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在元代新修建庙观较多的有洪洞县,曾先后修建了玉峰观、庆阳观、日新观、真阳观、太虚观、延寿观、元都观、栖霞观、翠峰观,云溪观、庆元观等。
有些地方相继建立了道教道场,如大同城东花园屯北的采凉山,地势幽静,山上原有佛寺,元代改佛寺为道教道场,名为太玄观,此后历代都有道士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