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意识与群众文化发展的思考

黄念清[1]

摘要: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提供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是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路径。精品的打造,需要重规划、重投入,深化改革,提高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水平。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艺术馆 精品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自觉,文化消费的愿望不断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高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推动精品战略,用优秀的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才能真正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 树立精品意识是发展群众文化的时代要求

在一般性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特别是随着电视等多媒体的普及,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新的历史时期,处于群众文化工作核心位置的群艺馆(文化馆)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创造出群众易于接受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把握时代脉搏,满足并引领群众的需求。

1.认识群众文化与时俱进的内在属性

群众文化是最本土的文化,也是覆盖面最广的文化,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所有行业,可以说,它是所有文化的基础。有人打了个比方,“群众文化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生动地揭示出它具有群众性强、参与面广、多元化和业余性等特点。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正是因为群众文化来源于广阔的民间,它便拥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无穷的活力,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它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与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特别追求与时俱进,这一内在属性就必然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呈现亮点,打造群众文化精品,这样才能引领文化新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才有可能立足于当今社会。

2.充分认识新时代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要求

发展群众文化,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新形势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要求: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国内外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课题、新挑战;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群众文化必须坚持“改革、发展、创新”这个主题;三是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群众文化如何适应新的传播手段这个问题亦亟待解决。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对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我们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的内涵,打造群众文化精品,也要学会运用新媒介、新手段传播群众文化,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占据一席之地。

3.加强群众文化建设需要精品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这几年,城乡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民群众不仅生活变得更富裕,时间也更为充裕,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我国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亟待完善。不能否认有些地方腐朽文化开始抬头,受热捧的文化呈现“三俗”倾向,变“审美”为“审丑”,一味寻求庸俗、恶俗、低俗,降低了艺术品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悖。群众文化工作要开展、要创新,必须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竭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感染力、感召力、影响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广大群众在各种有益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中通过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展示风采,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使群众文化在先进文化引领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4.群众文化精品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完美结合

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需要良性互补、各取所长,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群众文化精品是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完美结合,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在长期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手法,再加工产生,使之兼具大众文化与精品文化的特征。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本就互为依存,尽管专业文化水平远远高于群众文化水平,但如果没有了群众文化的支撑,专业文化便如无根之木;而群众文化如果没有精品文化做指导,便易堕入俗套,艺术性欠佳。因此新时期群众文化和精品文化融合是有必要的,因为群众文化与精品文化是重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树立形象、拓展影响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文化有着较高层次的文艺审美追求,肩负着正确的文化引领作用,更加震撼人心并耐人寻味,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一旦精品文化触动群众内心深处,引起共鸣,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二 用精品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各地群艺馆(文化馆)是群众文化的引导者,只有真正形成群众文化的创作中心、组织中心、辅导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创作的作品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组织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辅导的项目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提升,用精品意识武装群众文化工作。近年来,笔者所在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先进文化已占领群众思想,引领风尚。

1.群众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成果丰硕

文化部门的一个根本职责就是创作优秀文艺作品,为广大群众欣赏、参与、创造文艺提供平台,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四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暨“群星奖”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的盛会、艺术的盛会,湖北省群艺馆在国家级的赛事中,表现不俗,涌现出大量群众文化精品。2007年,在全国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八艺节”)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中,由湖北省群艺馆业务干部创作或联合创作的作品获4项群星大奖,11个奖项,受到全国同行的称赞;2010年,广州“九艺节”上,湖北省群艺馆又揽获12个奖项。这些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欢迎,其中《古琴台》,自在“九艺节”上一举夺冠后,便以空灵幽远的意境和典雅优美的旋律征服了观众,深受赞扬,先后受邀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群星奖优秀节目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演出、赴山东烟台参演“群星讲堂”等各类活动。“寂寥古琴台,梅花独自开。斜阳残照晚风里,我静静走来……”,《古琴台》展示了群众文化精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是群众文化中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优秀代表作。

2.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高潮迭起,社会影响面广

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举行,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盛况空前,开启了湖北省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篇章。仅“唱响八艺节群众文化活动月”期间,观众就达800多万人。当年11月初到11月20日,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有120个大项,其中广场文艺演出100个大项,达860余场,演职人员14多万人;展览20个大项,展出407场,展出作品17500多件,其规模和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整个“八艺节”的圆满结束,可以说饱含了所有工作人员的辛苦和汗水,不管是群众文化接待组、宣传展示组还是群众文化活动组,都充分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八艺节”的成功举办,使湖北省群艺馆充分展示了风采,获得了湖北省文化厅及各级各界领导的称赞,受到全国同行的好评。

接下来的几年,省群艺馆承办了多次重大活动,如屈原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第七届“湖北·武汉台湾周”、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悉尼春节巡游等,湖北省群艺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世博会湖北周期间,由湖北省群艺馆承办的巡游踩街等四项活动,共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40余万人观看,受到游客和主办方的高度称赞。

3.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创新发展,群众参与度高

品牌活动因其参与人数多,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树立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活动,是群众文化精品意识的重要体现。湖北省群艺馆注重群众文化服务品牌的创立,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多项文艺赛事、公益文化活动成为全省品牌活动。例如,已经举办了15届的全省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比赛,影响十分广泛,参赛人数逐年增多,现在基本上每届都会收到来自全省各地约2万件作品,对引导中小学生的美术书法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省少儿音乐舞蹈大赛、中老年艺术大赛、高校美展、中老年美术书法摄影展、绝技绝活等大型赛事,参与人员都十分广泛,充分发挥了群艺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而各类节庆活动、广场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在洪山广场、汉口江滩、武昌首义园等开展了“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春节、文化遗产日、“八艺节”倒计时等一系列文艺演出活动,举办了少儿、老年人、残疾人、大学生、军营、绝技绝活、京剧票友等专场文艺演出和少儿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等专题展览。这些活动已深深扎根在群众中间,成为广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各项阵地活动也是十分活跃,有少儿培训、老年艺术大学、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等,服务人数逐年增加。

4.基层群众文化辅导深入开展,广受欢迎

湖北省群艺馆先后与神农架林区、宜城市、钟祥市、通山县、保康县等地合作,创作推出了大型风情舞蹈诗《神农架梆鼓敲起来》,大型民俗风情集《汉水谣》,大型歌舞诗《钟聚祥瑞》《白云深处》《荆山楚源》等,广受好评。每一个优秀节目的产生,既是一次送文化下乡的过程,也是与基层文化工作者切磋学习的过程。近年来,湖北省群艺馆对业务干部的基层指导辅导进行了量化规定,一并写入年度目标责任书。而业务干部在全省范围内的辅导指导,也得到了各行各业人士的好评和称赞,每逢行业的庆典或重要节庆活动,湖北省群艺馆业务干部都会分赴各地,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辅导,提升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档次,活跃各行业群众文化。

三 精品打造过程中的经验体会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一定要准确紧跟时代发展的步调,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推进精品战略的进程中,需要政策的倾斜扶持,也需要提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齐抓共创群众文化工作美好未来。

1.深化改革,建立精品文化创作的专业队伍

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建立精品文化创作的专业队伍,营造“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氛围。实行公开招聘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制度,招聘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后备力量,引进专业知识深、创作能力强的资深人才,创作精品文化并指导后辈提升专业素质。重视岗位培训,对群众文化干部进行培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加大文化人才经费投入,鼓励重点创作人员创作精品文化。

2.适应新形势,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

首先要深入基层,利用群众文化的优势,积极鼓励、支持社会中普遍涌起的文化热潮,利用广告及宣传效应,提高知名度。还要及时了解动态信息,深入社会各界,关注个体文化生活,获得第一手文化资料。群众文化火热起来,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重规划,重投入,不断推出精品

经常组织研讨会、作品分析评论或欣赏会、提供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使群众文化工作者能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各施所长。要鼓励群众文化工作者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具有思想深度又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能更多地激起群众的共鸣,更好地传播文明理念。此外,还要善于发现民间的文化力量,通过征文、作品评选等多种方式发现优秀作品,重点攻关优秀作品苗子,使之不断精益求精。精品文化需要推向社会,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在检验中修改,在检验中进步。

总而言之,新时代既赋予了群众文化事业新的内容,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推动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我们不断推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不断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发挥强大影响作用和重要示范作用,更好地担负起文化工作的历史使命。


[1] 黄念清,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二级编剧,词作家,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保山实验基地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