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4)
- 傅才武主编
- 5504字
- 2022-06-02 17:08:50
浅谈地方戏曲黄梅戏如何在广场文化中发挥作用
——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为例
高焕香 冯浩[1]
摘要:
黄梅戏是湖北地方戏曲的重要种类。黄梅戏与地方广场文化具有密切联系,都具有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的亲民性特点。广场是黄梅戏的重要演出平台和载体,也是宣传黄梅戏文化的重要渠道。二者的结合,具有推进戏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品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地方戏曲 黄梅戏 广场文化
黄梅戏源于清乾隆年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吸收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早期被称为黄梅调,在民众间广为传唱,民众的劳动和生活赋予了它优美的旋律和勃勃生机。现今,随着国家对黄梅戏艺术的重视,黄梅戏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高雅艺术并走入各大剧场、剧院。但这样反而和民众产生了距离。作为国粹的一种,戏曲艺术源于人民,也必须靠民众的传唱来发扬和继承。只有重新回到民众之中,黄梅戏才能广泛流传并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所谓广场文化,是指在广场、公园等室外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广场舞、腰鼓、健身舞、绘画、书法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凸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之一的广场,也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随着广场的建设和利用,广场文化应运而生。健康开放的广场文化生活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场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包容性,政府应该主导和加强民间文化互动,将黄梅戏引入广场文化,引导人们欣赏和传承优秀的黄梅戏文化,最终使黄梅戏成为当地文化的主力军,以更好地发扬本地的文化特色。作为深受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黄梅戏进入广场文化很有必要。
一 黄梅戏与广场文化的契合与关联
黄梅戏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数百年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带有地方特色的黄梅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与广场文化诸多的契合。
1.广场文化和黄梅戏都具有取之于民、惠之于民的亲民性特点
黄冈龙王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戏曲对唱、老年社区的乐器弹唱以及广场上黄梅戏戏迷经典唱段传唱等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既不会受到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又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激发工作热情和活力。戏曲作为一个民间的专业剧种,是从劳动人民中流行和发展起来的,在各种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戏曲也要在广场文化中发挥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黄梅戏具有地方特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当地传统文化。黄梅戏专业团体可以在广场利用广场文化的亲民性多进行演出,引导群众学习并传唱黄梅戏,丰富和促进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
2.黄梅戏演出可以与广场文化相结合
戏剧演出分为商业性演出和公益性演出。最好的戏剧演出要与广场文化结合起来,以商业推广作为经济支撑,借以文化传承的媒介,形成“商家搭台、文化唱戏、民众参与”的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也呈现商业化的趋势,各式各样的商业演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广场文化也不例外,既有商业性演出,也有自娱自乐的民间表演,还有政府组织的文化惠民演出。黄梅戏剧院作为国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理应在当地文化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目前在市场不太景气的大背景下,黄梅戏演出也应该调整思路,调整方向,多争取市场份额而不必限于形式,使之既可以登大雅之堂,也可以深入基层惠及寻常老百姓。比如演员们应该放下艺术家的架子,积极渗透到社会各界的文化演出活动中,参与商场或饭店的开业庆典活动、大型节假日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以及为大型企业做商业推广,不断把黄梅戏的身影、声音穿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发挥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当地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是剧院可以多组织和承办这类活动,演员们也可以发挥个体的作用,让表演形式多样化,不断创新和完善黄梅戏的艺术形式,主动占领当地的文化市场,这样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剧院的经济效益增长,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起到了提高戏曲文化软实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作用。这类演出要灵活多样,不拘泥于形式,多渠道大胆地向民众推广。这与广场文化的发展也是不谋而合的。
3.城市广场是黄梅戏演出的重要平台,也是黄梅戏文化的宣传阵地
黄梅戏发源于田间地头,人们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放松心情,学习和传唱黄梅小戏,借此活跃心情,缓解劳动压力。而如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戏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只要政府稍加引导,在各类节庆活动中稍加重视,就可以吸引很大一部分民众的兴趣。城市广场是政府文化部门创办大型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可以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黄梅戏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剧场演出,只能惠及少量的群众,而在广场演出,则能惠及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观众。例如黄冈市的东坡广场,只要是有黄梅戏演出,群众都会奔走相告,早早去占好位置,广场上人山人海,哪怕只演出一些黄梅小戏和折子戏,观看的人也都聚精会神,自始至终都不会离开演出现场,有时候碰到下雨天气也不例外。这种演出形式非常受大众欢迎,也是其他的演出形式不可替代的,它不仅可以宣传黄梅戏,还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凝聚民众的力量,激发社会活力,增强民众的地域自豪感,展示整个地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群众的传播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只要利用好这一重要宣传阵地,定期坚持不断地进行演出宣传,人们就能够争相地学唱相传,黄梅戏的推广和普及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另外,在大型节假日,政府要把黄梅戏剧院作为置办节会的主体力量,发挥其优势,施展其才能,借广场这一有利阵地,带动全市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让黄梅戏成为地方文化的主力军。
二 黄梅戏戏曲艺术与广场文化结合的价值和意义
1.锻炼黄梅戏演出队伍,培养人才
文艺人才可以在频繁的广场演出活动中脱颖而出。作为演员,都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也需要有合适的条件多锻炼、多演出,这样才能进步和成长得更快。而作为普通民众,也渴望能够欣赏到这些被传承下来的戏曲文化精髓。文化是关乎一个民族发展兴旺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将其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无偿地去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哪里的群众多,我们就要把戏送到哪里去。据目前分析调查的结果来看,群众渴望政府多组织一些免费的文化活动,多花一些精力组织好各类文化活动,让普通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品尝到文化大餐,尤其是中老年人都非常喜欢黄梅戏,专业剧团的黄梅戏表演如果只针对少量人群在高雅场所高价演出只会限制戏曲的发展,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例如我们剧院开设的黄梅戏周末大舞台,在剧场演出,只有600余个座位,然而除了企业包场演出之外,十几元的票价几乎无人问津,但如果是免费看戏,观众总是期待得不得了,场场爆满。这说明,观众还是很渴望看戏的,只是目前大众的经济水平还很难满足这种文化需求的支出,以致产生地方人无缘看到地方黄梅戏的苦恼。
2013年元宵节在东坡广场的演出真是激动人心,场面壮观,数万人围在舞台周围,宁愿冻得发抖,冒着严寒,也要把精彩的黄梅戏看完。而观众越多,演员表演得也越带劲。这些年轻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表演能力很快得到锻炼和提高,成为黄梅戏演艺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广场是发展文艺人才的重要窗口,也是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只要我们付诸努力,不断坚持发展和培养人才,一定可以让黄梅戏文艺队伍越来越壮大。
2.培育黄梅戏市场,扩大黄梅戏观众群体
黄梅戏既可以登上国家大剧院那样的高雅殿堂,又可以深入基层,回到民间,在广大的劳动人民中发扬传承,与人民形成亲密的鱼水关系。专业的黄梅戏演出引领和带动地方戏剧的发展,让广大民众在工作之余能够有机会接触当地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让黄梅戏从剧院走向广场,从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变为对广大民众开放。这样既锻炼了队伍,又培育了市场。“自从得知剧院在东坡广场演戏,有了黄梅戏看,各个小区的老人们都乐开了花,吃过晚饭,早早就来到广场占位子。”这是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刚开始在东坡广场演出的时候,社区老人们的心里话。
黄梅戏与广场文化的结合,使本地的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从光碟、电视、舞台走到普通老百姓的面前,并且随着演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名家名角的不断推广,吸引了很多企业的慕名投资。社会力量的支持可以提高黄梅戏的生存能力,培育和发展演出市场,更好地促进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离不开观众,大批观众的喜爱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帮助其进一步推广,演出多、观众多、戏迷多,才能更好地促进黄梅戏事业的壮大以及黄梅戏后备力量的培养和锻炼,才能让群众更加了解黄梅戏戏曲的无穷魅力,让群众产生浓厚的“跟、学、唱”的兴趣,培养更多的青少年观众群体。当然这些活动,单凭剧院一己之力是难以支撑的,只有依靠政府多引导、多协调,各部门的配合,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赞助配合,才能让地方黄梅戏走进千家万户,让群众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让黄梅戏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家乡,开花结果。真正实现“一二三四里,村村都有戏”的繁荣景象。
其他的地方戏曲也可以利用这一良好契机,以广场为宣传阵地,这样不仅演出成本低,演出方便,也不愁没有观众,同时实现了广大戏迷们的心愿,而且可以在短期内扩大影响,集聚和培养一大批忠实的黄梅戏迷,催生出一批黄梅戏名家名角。只有在表演中与观众不断互动、学习、进步,热爱地方戏的观众才会越来越多,黄梅戏的演出市场才会越来越广阔。
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新的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党正在倡导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是走群众路线的一个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基础建设也不断加快,各个地区彰显文化底蕴的大剧院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发展建立起来,成为各个地区的文化标志,也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在大剧场和在广场观看演出是两个不同的需求层次。广场演出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可以随到随看,群众不需要自掏腰包,而剧场演出则针对消费层次高的人群,观众群体相对较小。如果我们各个地方剧院(团)能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定期在广场开展演出,则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做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为普通的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最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4.公众性的广场演出聚人气,接地气,可以提升城市整体文化氛围,提高群众艺术鉴赏力,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
广场通常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城市环境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重要活动场所,调节了广大民众的心态和精神状态,而具有当地特色的戏曲文化又给广场文化增加了一个新的文化亮点,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文化水平,建立健全了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广场文化不仅可以展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当地人民文化品格的培养。广场文化是民众文化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它形式比较多样、主体缺少引导、文化内涵有待提升和丰富,但却是广大民众最为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文化活动形式。广场文化是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多方力量配合互动的结果。广场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产业价值,可以说是城市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可以塑造城市的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5.广场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每个城市都应该积极建设广场文化,要多渠道地挖掘和调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当地的戏曲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戏剧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政府主导,联合剧院定期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形成规律,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益投入和文化福利。可以让各个城市的文艺演出院团交流并交换演出广场,这样有利于戏曲文化的流动和传播,推动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当前,与老百姓生活最为贴近的文化活动形式——广场文化,发展态势十分活跃,无论是在大中城市还是小城市,无论是在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偏远的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广场文化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因而能够走进百姓生活,传播健康文明理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既培养了民众良好的文化修养,也展示出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各地政府部门不断地在广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既可以极大地满足当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又能在广场这个文化大舞台上,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升黄梅戏的文化价值。
三 结论
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魅力,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作为一个国家专业演出团体应尽的社会职责。黄梅戏剧院要以积极的姿态,借助这样一个广阔的舞台,加入广场文化的行列中,积极履行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责,影响和带动城市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政府部门也要加大投入,正确引导,为黄梅戏演出能在广场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条件,让地方的黄梅戏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无论是鹤发童颜的老人、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是稚气未脱的小孩,都成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受益者。黄梅戏演出是广场文化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要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当地广场文化的领头羊,让地方戏曲成为人人爱学、人人会唱的亮丽风景线,成为民众生活的精神乐园。
[1] 高焕香,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策划师,中级工艺美术师,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实验基地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黄梅戏文化;冯浩,现任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办公室主任,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实验基地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