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进中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
- 周建设
- 9212字
- 2020-08-29 08:46:41
当代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与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智慧与行动
比尔·盖茨说,未来教育在数据(The future of education is data)。大数据时代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倒逼着人们工作、生活、思维的大变革,孕育着从大数据中挖掘教育规律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大数据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成为可能,让全球教育家瞬间聚焦它、审视它;神圣的“授本”教学模式空前地受到撼动,迫使教授不得不谨慎应对“学本”教学方式的严峻考验;独立于管办之外的第三方介入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价,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红绿灯”,成为大学调整教学设计的引导;联动协同建设国际品牌优质资源被迫成为大学生存的追求。
当今教育可谓日新月异,借用马云的话说就是“天变了”。其实,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问题在于,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感知变化、适应变化的观念。
我们探索当代国际前沿教育理念,是想迫使我们的观念顺应教育之天时,以至少保证我们的教育观念不落后,最终是希望能够从中有所借鉴,用来促进我们的教育发展。
一 大数据教育观
世界已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纺织业的机械化为标志。过去常说以蒸汽机为标志,侧重的是工业技术水平层面。而纺织机械的出现,伴随的是人们生产的体力解放和工作的联合协作。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初,以福特汽车工厂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为标志。流水线作业反映了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促使人的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著名经济学期刊《经济学人》有一期封面文章即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制造、新能源、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为标志。简单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数字化制造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就制造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标志是3D打印机。3D打印机打实际上是一种制造机械。它跟激光成形的技术一样,把一个物品分成很多层,然后像打印机一样,一层一层、一行一行把它打出来。它的工作方式就是分层加工,叠加成形。每层厚度只有头发丝的一半,一层一层铺叠,逐层增加材料,最后制造成一个零件、一辆汽车,甚至一座房子。第二,就信息而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标志是大数据。
大数据,很多时候已经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名词。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大数据带来的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革命。
作为信息化时代标志的大数据源于对互联网数据规律的洞察。2008年9月,《自然》就刊登过大数据时代的文章,称大数据科学基于千兆位元组(Nature, Big bata 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是维克托· 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维克托曾先后任教于世界最著名的几大互联网研究学府,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哈佛国家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监管项目负责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学院信息与创新策略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大学、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维克托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他的专著《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大变革》(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成为诠释当代信息化特征的经典。
大数据成为教育观基于其自身特性。第一,大数据的客观性。尽管人们认为互联网上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真实的,但是,当同一种类型的信息量多到无法作假,或者说,作假的信息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其数据的客观性就变得毋庸置疑了。山川湖泊、阴晴雪雨的数据记录,就是如此。第二,基因的储存性。每一个数据都是事物属性的记录,总是会从某种程度上留下事物属性的痕迹。这在生物科学的信息记录中反映得十分明显。第三,规律的可提取性。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其事物变化规律就会自然从符号中显示出来。第四,趋势的可预测性。既然大数据客观地存在着,反映事物“基因”,这些基因蕴含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自然,除了提取总结已有规律之外,还可以根据以往规律,推测到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这四个特点,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证明。例如:谷歌公司把5000万条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词条如“哪些是治疗咳嗽和发烧的药物”和美国疾控中心在2003年至2008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设计系统关注的就是特定检索词条与流感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之间的关系。谷歌公司为了测试这些词条,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学模型。在将得出的预测与2007年、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谷歌公司发现,他们的软件发现了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将它们用于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后,他们的预测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和疾控中心一样,他们也能判断出流感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而且判断非常及时,不会像疾控中心一样,要在流感爆发一两周之后才可以做到。所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时候,与习惯性滞后的官方数据相比,谷歌成了一个更有效、更及时的指标。惊人的是,谷歌公司甚至不需要分发口腔试纸和联系医生,它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维克托· 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第20~21页)
大数据教育观的价值在于主动依靠数据挖掘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在尚未认识大数据的基因特性之时,大数据教育观的形成会存在一定困难。但是,软件对对联和写诗的一些高级智能活动可以消减对树立大数据教育观念的迷惑。人机对对联并不鲜见。实验表明,当人给出上联“苏堤春晓秀”,电脑则对上“平湖秋月明”下联。人们给出上联“网上购物红红火火”,电脑则对上“电子商务热热闹闹”下联。2013年12月3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讲学时说,李白一生写诗1010首,把他所有诗句进行“机械切割”,在“悲情”意境下,分别按照平仄规律,把这些切割后的字串构成数据集,并要求仄平平、仄平、仄平平这3类串的韵相同,可制出表1(引自李德毅院士讲座)数据。
表1 (仄起)五绝(首韵)
依据表1数据,软件根据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的信息组合,便做出一首诗来,即,秀玉竟不还,西湖哀苦寒。凤楼留不住,夜郎醉不眠。
规律蕴含于大数据。如果教授杜诗,就可以从中看到其中的DNA,同时按照诗歌意境规律创作记忆杜诗的诗文来。如:迟日江畔独寻花,黄鹂翠柳沐晚霞,剑外春夜时节雨,锦城丝管岐王家。这其中就包含杜甫的八首诗。“迟日”指代《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畔独寻花”指代:“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还指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黄鹂翠柳”指代《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剑外”指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时节雨”指代《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城丝管”指代《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岐王家”指代《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很简单,但是,当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至少一口气能说出杜甫几首诗”这样的问题时,他就会体会到大数据教育观的重要价值。
大数据教育观在现代英语的作文训练中运用得较好。主要做法就是让电脑帮学生批改英语作文。目前,已经为中国高校学生批阅作文三千多万篇,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一千余所大学在内的学生接受作文智能化批改服务,其原理就是大数据。该系统建立了30多亿的地道英语资源库,按照数据库内的语言表达规律,检测学生提交的文章的合适程度。平均1.2秒内既给出总体评价,又按句点评。学生根据点评进行修改,提交,电脑即时批改。同时,软件可以根据某群体、某班级的情况,给出文章优劣共性评价,对教师指导提供基于数据分析的支持。《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0日)等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比尔·盖茨的话,未来教育数据,在目前的英语智能化批改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句酷批改网,http://www.pigai.org/)大数据观,包括基于大数据的云计算认识,是当代教育观之必备。
二 开放教育观(MOOC教育观)
首先简单解释MOOC概念。尽管不久之后,这种解释会被认为幼稚和没有必要,但是,在一个概念获得普遍理解和认同之前,这种工作似乎变得不可或缺,否则,我们的讨论很难集中在有效的论域内。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语词首字母的缩写,意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音译为“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一词似乎没有什么新奇的,因为无论是“大规模开放”,还是“在线课程”,在中国好像也不乏出现或存在。从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到网络教育学院再到试行多年的开放大学,以及建设多年的从国家到省市到各校的各种精品课程等,不能说没有“在线课程”的“大规模开放”。但是,这里要郑重强调的是,当今世界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有着特定的丰富内涵的MOOC,而不是局部意义上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OOC术语的最早使用者是戴维·科米尔(Dave Cormier)。2008年,他用该术语指加拿大乔治·西蒙斯(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Downes)开设的“联通主义和联通的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课程。这是一门网络课程,最初是为在册的25名为获得学分而缴费的学生设计的,同时向全球注册该课程的学习者开放。结果,超过2300人在无须缴费或获取学分的情况下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Wikipedia, 2013)。
MOOC三大公司于2012年相继出现。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和吴恩达(Andrew Ng)在2012年3月创办Coursera公司(https://www.coursera.org)。目前已有30余所大学加入(包括多所美国常青藤大学),覆盖20个科目211门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商务、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学和教育等。学习者在Coursera可以选择课程,注册后开始学习。Coursera网站提供的主要课程模块有:课程安排、阅读、作业、小测试、考试、调查、视频、论坛、课下见面会、Wiki等。Coursera通过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进行课程互动,并且组织线下见面会开展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在评估方面,Coursera提供在线测验、作业与习题,还设计了具有特色的学习者互评系统,通过培训学习者使用评分规则批改和评定同学的作业,使学习者获取更为准确的课程反馈,同时也在互评过程中获取学习经验。2012年5月,前斯坦福大学教授、Google X实验室Sebastian Thrun创建Udacity公司(https://www.udacity.com),将顶尖的大学课程免费开放。课程基本上像在学校接受教育一样,有教学大纲,布置家庭作业。Udacity每一课还有一个专门论坛,让学生们提问题或者和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到课程结束时,学生的最终得分为家庭作业和期末测试的加权平均分。2012年5月2日,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手发布:共同投资6000万美元成立网络教育平台EDX公司(https://www.edx.org)。EDX整合两校最佳师资,采用课后阅读、自动化试题、Wiki风格的讨论等教学手段,同时对学习效果提供评估。EDX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2011年12月宣布实施的在线开源学习项目MITx。网站提供的主要课程模块有:课程通知、大纲、课程信息、视频、作业、习题、讨论区、Wiki。EDX目前提供15门课程,主要覆盖计算机科学、电子、人文部分学科,并准备逐步扩大课程范围。据EDX官网介绍,仅MIT的“电路与电子”课程就有超过160个国家的15万名学生报名学习,学生的年龄从14岁到74岁不等。EDX的建设目标是通过EDX平台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性在线学习平台,并对教学方法与技术展开研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育效果评价、教学法、远程教育效果和学业管理等问题。EDX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资料来源: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中国顶尖大学对MOOC做出了快速反应。2013年5月21日,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名列其中。2013年6月3日,清华大学主办了MOOCs论坛,政府部门、EDX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共聚一堂,探讨在线教育的规律、模式和制度,寻找大学的应对之策。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与耶鲁、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线课程网络。当天晚间,复旦大学与Coursera达成一致,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或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光明日报》2013年8月28日)
MOOC受到教育家追捧。上海交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这样说:MOOC将改革五百年的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认为,慕课模式“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使得加快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可能,使全球各国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表示,学校加入coursera有两个目的:一是将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世界共享;二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和国际名校课程来辅导学生,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大学教师可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在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新模式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却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姜泓冰:《“慕课”来了,大学是“危”还是“机”? 》,人民网2013年7月11日)
当然MOOC毕竟是不完善的。2012年被称为MOOC的世界元年,以出人意料的惊人速度风靡全球,旋即吸引着诸多大学纷纷加盟或重组,搅动着千姿百态但又不免陈旧的大学教学形式,但在经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尝试之后,否定的声音也渐渐多了起来,从选课人数的波形数据、教学方式采用、考试规则以及学分认定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三 学本教育观
我们需要重新判定什么是大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空间的功能事实上发生了改变。有人问:未来,酒吧还是酒吧么?咖啡厅还喝咖啡么?餐厅就是用来吃饭的么?肯德基可不可以变成青少年学习交流中心?酒店就是用来睡觉的么?银行等待的区域可不可以变成新华书店?飞机机舱可不可能变成国际化的社交平台?对于大学,我们要问:大学就是具有校舍的实体大学校吗?大学生就是在大学校园读书的人吗?教授就是在大学校园教书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MOOC空间在云端。将来得到世界著名大学的文凭,并不一定到实体教室或实体图书馆念书。
大学无处不在,大学规模取决于该大学对学生的学习吸引力。学生会根据大学课程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以及教与学设计的实效性来选择是否到该大学学习。什么是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按照大数据教育观,重点不是设计讲授知识的因果关系,而是提供知识的相关性。碎片化是学生学习内容设计的重要特征。维克托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云计算的信息化方法,有助于从不确定性中建立多种确定性模型,通过捕捉漂浮不定的动态数据,形式化以致可以计算,以智力游戏式学习知识。比方,关于汽车智能模型设计的学习就是如此。据报道:迄今,我国设计的3号智能车在(台湖至东丽段)高速道路上,使用3个摄像头、5部雷达,以及速度传感器,全程自动,无人干预,累计转向11812次,成功换道36次,自主超车12次,邻道超车21次,油门操作1816次,刹车36次,油耗9.69升,总里程114公里,平均车速70.1km/h,最高车速105 km/h,并由第三方检测认证,达到了预期目的。围绕智能汽车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可以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内容。(参见2013年12月3日李德毅院士讲座“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计算”)
学本教育观下的教学设计应当聚焦于必授知识与学生学习关注点之间的默契。近些年,英国学者对当代学习理论有深入研究,提出一套倾听学生声音的理论,提倡从学生的外部表征、声音表达、具体诉求,深刻挖掘其内心深处的意愿,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MOOC形式的到来,这种倾听声音的理论可以具化为教学设计了。MOOC要求课程内容必须既满足学生的需要,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有思想兴趣。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教学设计是立体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氛围的因素。美国2013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指出:知识技能配置的转型教育范式正朝着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协作模式演进。学生们已经花费大量业余时间在互联网上,主要通过他们的社交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采用面授和网络混合学习模式的高校,可以提升学生已经形成的学术以外的在线学习技能。与实体校园相比,在线学习环境能够提供不同的感知体验,包括让学生具备更强的数字技能,并为之创造更多的协作学习机会。混合模式若设计和实施得当,可以发挥实体和网络环境二者的优势,使学生既能参与校园活动,也能参与网上的其他活动。 [ 〔美〕 NMC地平线项目,《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龚志武等编译]
学本教育观,不只是应对新出现的MOOC,更要坚持在传统课堂上发挥作用。这里可以举一个著名教授如何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场白例子。耶鲁大学桑卡尔物理学教授在公开课开场白时说:“在座的有各种专业的学生,比如学医的学生不知道相对论、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病人以光速逃跑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我读书的时候教材只有300页,现在1100页,我看你们谁的头也没有比我大三倍,所以我断定你们谁也读不完这本书,我将选重要的来讲,因此你只有来上课才能知道我们要学什么。你如果确实有事,比如要结婚、器官移植什么的,不来也是可以的。但是器官移植,你要给我出示换下来的器官或组织;结婚,你要给我出示配偶;如果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了,四次以下我会相信的,五次以上,我就要查你的家谱。”“我不喜欢学生上课说话,但是你如果对旁边的同学说‘请帮我检查一下心脏起搏器’,那肯定没问题。”“我担心有时气氛不够活跃,跟录像方商量可否像情景剧一样加上一些笑声,他们说不行,我只能自己应付了。”“如果是有关课程的问题,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我教这门课很多年了,对于我来说,唯一不同的是你们提出的问题,它可能是非常有创造力的问题。这门课程年复一年似乎天经地义重复的那些知识忽然变得苍白无力,可能就是因为你提出的问题。”(裴智新《耶鲁公开课的开场白》,《意林》2013年第4期,第66页)用几段引号分别引出教授的话,是因为引号之间是被学生笑声打断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的幽默,他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教师树立学本观念,就是让学生有兴趣自己走路。
四 协同教育观
大数据时代给大学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不是政治权力的较量,而是社会对大学生存的决定性选择。2012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撰文《大学已死 大学永存》,揭示的就是这样的趋势。文章说: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免费获得全球顶尖高校明星教师的课程,甚至取得学位,并非不可能。而对学校官员来说,变化带来的恐慌随处可见。这种趋势不限于教育,商业亦然,所以马云说:天变了!中国制造业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今天你还在想Made in China,以后叫Made in Internet了,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所有的零部件、采购都在互联网上完成。2013年汽车展,有两个小伙子造了一辆跑车,除了壳是模仿法拉利以外,里面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在淘宝上采购的,他们还上车展了,最后以140万人民币卖掉了,叫Made in Taobao。
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关键举措就是教育协同。国务院参事汤敏说:“中国将面临大洗牌,世界也将大洗牌,你准备好了吗?”汤敏曾向国务院建议高校扩招,改变了当代中国教育面貌。如何做协同准备?在观念上必须紧跟国际教育形势,在行动上应多管齐下。
观念上,要认识大数据时代大学被迫转型,顺应者,可以在转型中升级,否则就会被时代摔在后头。大学转型形式多样,但有几个主要方面必须关注,包括:大学价值判断的转型,即大学的社会地位不由学校自己说了算,也不由政府指认,而是通过第三方评价来决定。甚至,通过第三方评价决定政府给予学校的资源配置。学生能力需求的转型,包括学校标准——恢复高考,入学唯上;文凭标准——专本硕博,等级唯上;洋化标准——土洋共存,洋派唯上;背景标准——学源混杂,背景唯上;能力标准——社会求成,能干唯上;创新标准——能力皆备,创新唯上。知识技能配置的转型,国际上有9种职业能力标准,包括Managing self and personal skills, Embracing change, Delivering excellent service, Finding innovative solution, Using resources, Providing direction, Developing self and others, Working with people, Achieving results。这可以成为检验大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教育教学方式要转型,因为MOOC来了。转型发展中的大学具有一些新特征,包括社会(人才市场)评价的决定性,即大学的地位取决于对学校毕业学生从业能力、创造业绩的社会评价;社会评价(评估)机构将成为政府配置学校资源的重要裁判员。学校决策的自主性,即学校承担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直接责任,学校必须充分准备接受生源的严峻考验,学校必须更有效地利用自主权利决策学校地位、人才规格、专业设置、教学方式、资源配置。学科品牌的支撑性,即学科空前地成为专业的生存基础,专业空前地依赖学科彰显吸引生源的魅力,学科与专业的联系空前地成为强校的共同体,连接学生的专业与连接教授的学科,空前地被社会人才需求“挤压”、“融合”、紧密联系起来。偏离支撑专业的单纯的学科研究将不被大学生欢迎,全力建设支撑专业的品牌学科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即教学人员的知识积淀、人文素质、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将直接受到学生取舍的挑战,专业教学效果的真正评价者主要不是在校学生而是从母校毕业的校友,教授的敬业精神和从业水平将成为自身生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大数据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善于利用大数据,抢占云计算制高点,集天下智慧于一身,将成为教育巨人。而因循守旧、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将被时代无情淘汰。英国前首相顾问麦克尔爵士说,10年之内,英国没有几所大学关门,他会感到吃惊。美国《时代周刊》撰文预测,50年后大概只剩下10所大学。我们应当关注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行动,适应时代,从素材上说,培育大数据教育意识;从方式上说,培育MOOC教育意识;从教育对象上说,培育学本意识;从成效上说,培养协同教育意识。以此,招揽天下英才,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人才队伍,合理配置资源,倾力投身实践,必定会将现代教育推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