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者言以姓氏笔画为序。

△就“律师应是怎样的人”,“青年律师应是怎样的人”等问题,绝对不能脱离时代、国情而论道。在我们苦苦寻找答案的历程中,此书可为答案之一面。

——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进喜

 

△“律师应是怎样的人”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话题。本书表达了一位年轻法律人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出色律师的细腻观察与认真思考,不囿于经验,经其内容反观标题,可以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而且努力地表达了其对于律师职业如何获得尊崇,以及如何与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渴望。我相信,对于追求这样一个目标所做出的种种尝试,将是我们未来法治的希望所在。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健

 

△在中国,律师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律师工作的本质和传统的手艺活最接近,仰赖传承、积淀和口碑才能发扬光大。作者虽然执业年限不长,但他敏锐观察,亲身体验,迅速成长为一名具有行动力和思想力的法律职业者。在本书中,他便提出了自己对于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之所作所为诸多面向的行思感想。这既是一个律界手艺人的成长手记,也是向律师同行发出的一份邀请,共同让律师业成为一个精致、美好的富有工匠精神的行当。

——香港中文大学法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师 叶竹盛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根基,公众福祉之所系。法律人既是法治的实践者,更是参与者、维护者,其品行操守与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法治的水平。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律师应当毫不犹豫地成为公民权利与自由捍卫者、人权事业建设者以及公权力监督者,在当今中国法治舞台上发挥积极、重要的功用。律师所应具有的核心品质,除了法律知识和相关专业素养,尤应包括诚实、正直、率真、责任心。青航的新著为律师以及一众法律人提供了一种很好、有用的参照;谨借此与读者们分享并互勉。特极力推荐之。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社长 朱国斌

 

△第一次为一位90后新秀写推荐语,是因为通过对青航的观察与了解,我看到了完全不同于我们60后的新一代法律人的思维模式与钻研精神。16年前的此时,我曾以《像法律家一样思考》为题,呼吁全社会树立法律思维,提升法治信仰。16年后的今天,我看到了以青航为代表的年轻法律人已经踏上了法律思维的快车道。青航在本书中,不管是篇幅长短还是体裁大小,不论是业务研讨还是管理建言,同样也是主张“像法律家一样思考”。但是,他的文字更清新,新一代的视角更独特,年轻人的笔触更时尚。于是,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律师制度的来由,也可以知晓律师职业的缘由,更可以展望律师事业的必由。

——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 刘桂明

 

△本书是青航基于自己以往的执业经历对于中国律师业的分析和感悟。作者集中关注律师与法官等法律职业共同体核心成员之间的关系,从青年律师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挑战和成就感入手,展现了我国律师在二十一世纪初法律服务业高速发展、业务不断分化的背景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职业伦理与司法环境之间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本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随笔集,可供关心中国律师业的学生、学者和法律实践者参考。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美国律师基金会研究员 刘思达

 

△书香门第的熏陶,现代文明的洗礼,理论深度的挖掘,实战经验的提炼,特別是字里行间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和家国情怀,使得本书在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律师文摘》主编 孙国栋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帮助社会了解律师行业的书。青航不仅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之前办案的一些经历,更介绍了他对律师行业以及法治发展的很多思考。在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法治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些来自年轻法律人对司法实践的介绍和思考就显得弥足珍贵。更多像青航一样既善学理论又感悟实践的青年法律人成长起来,就一定能赋予这个时代的法治变革以更蓬勃的动力。

——中共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 佟丽华

 

△法学教育每每追问“如何像律师那样思考”,却很少关注“律师应是怎样的人”。随着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日益专业化,许多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法律人就是应当摒弃常人的情感和道德考量,成为律师的过程就是脱离普通“人”的过程。本书作者是一位往返于律师职业与法律学术之间的青年,他从法律职业的内部视角出发,以自身的执业经验和大量阅读而获得的广博见闻为素材,生动而又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律师应当如何为人的问题。法律是摈除了激情的理性,但法律人却需要在激情的推动下去寻找和宣示法律的理性。相信本书会给有志于从事律师职业的法科学生以及正在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士许多启发。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郑戈

 

△著名律师张思之老前辈曾经说过,律师应具有“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激情,法学家的素养,政治家的立场,四者统一于科学使命、职业良心与社会正义之中”。这一期许与不少律师的志向不谋而合,应是每一位律师矢志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律师的执业底线在哪里,如何克服“成长的烦恼”,如何规避“美丽的陷阱”,少有人论及。青航往返于学斋与江湖,对律师行业的观察细致入微,也帮助我加深了对律师行业的理解。律师者,以律为师,法是安身立命之本。期待律师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当好参与者、监督者、推进者、评判者。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立法工作者 胡健

 

△律师的作用、素养、执业环境、形象和地位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尺。同时,律师职业又是一个交织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职业,比如在坚守职业理想和向现实妥协之间,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维护当事人利益之间,在公义和私利之间,在“明规则”和“潜规则”之间。律师职业在法治架构中的重要性和律师职业本身的多面性、矛盾性,决定了关于律师职业的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是法律人,相比于“法官应是怎样的人”或者“检察官应是怎样的人”,“律师应是怎样的人”本身就更具复杂性和争议性。青航是我指导的博士生,他围绕“律师应是怎样的人”的多角度思考,或许难免青涩,但字里行间充盈着理想的热度,又不乏理性的力量。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 翁晓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需合一,“律师应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正是如此,其求解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本书作者在内地和香港都接受过法学教育,使其“知”的视角更为开阔;同时,作者结合自己曾经的执业经历,让其“行”的感悟更有温度。通读全书,文笔流畅,趣味盎然,相信本书不仅对于青年律师具有职业发展方面的现实借鉴意义,亦可激发读者对于本书主题的进一步思考。

——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教授,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黄辉

 

△律师应是怎样的人?青航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律师是法律人,因而应当敬畏法律,信守法律,捍卫法律;律师是职业的法律人,因而应当有专业,有专攻,有专术;律师是肩负公平正义的法律人,因而应当有格局,有担当,有情怀;律师是独立的法律人,因而应当有风骨,有傲骨,有思想;律师是实践的法律人,因而应当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律师应是怎样的人,同时让读者特别是有志于从事律师的年轻人明白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主任 章靖忠

 

△作者用简洁干练的文笔,将执业以来的心得娓娓道来,真挚细腻,亦不乏关于这个职业的真知灼见。律师应是怎样的人?或许是我们所有律师都应时刻自问的问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无讼网络创始人 蒋勇

 

△律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不但在于用专业知识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更在于凭借一己之力,挑战社会不公,消弭制度缺陷。判断律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或仍未有定论,但少数律师的义举却已震撼人心。价值观是决定职业高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青航结合自己的执业经历,用清新自然的文字和充满哲理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当代青年律师的风貌,功底扎实且使命感强,让人欣喜,令人振奋。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伟军

学者是孤独的行者,律师是长袖的舞者。每天面对着各色当事人,辗转于各类机构,接受着各式法官的诘问,律师们看似风光,其实是最不自由的自由职业者。作为一名曾经的专职律师,我十分乐意推荐青航博士的这本著作。作者在分享自己心路历程的同时,亦能让社会民众理解青年律师的艰辛与执着。

——澳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税兵

当下,在法律职业共同体中,律师的社会形象可谓是毁誉参半,在司法腐败的个案中常常和裁判者陷入相互指责的境地,青航汇聚大量的案例,揭示了律师对司法公正的引导作用。与案多人少、量化考核压力巨大的裁判机构相比,律师职业相对更为从容、专注,时间投入和经济收益也更为公允,因此,对一个具体法律问题的研究律师已经越来越呈现出超越之势。与此同时,疲于应付的裁判机构却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傲慢、搪塞乃至于武断的情绪,而且这样的分化正在加剧。律师职业如果能够通过提升法律职业本身的专业性而获得自身的成就感,那么律师才真正回归了法律人的本真。我希望青航新作中的这些通过个案获得成就感的律师事例,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这个职业的认识。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原审判长、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 雷继平

 

△我在不同场合给律师朋友们授课、交流,愈发发现对于律师这个职业而言技艺之专精与尊严之自持同等重要。对律师,应该有技术与心术,身法与心法的多重关照才能促其健康发展。青航博士这本书,显然是在这“身”与“心”这两个维度上都实心用力了,读来颇有启发,所以推荐给诸君。

——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法学院富布莱特学者、复旦大学

法学院助理教授 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