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孔子与十翼

《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即卦爻辞(包括卦形、卦名、爻题),一是《易传》,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通称十翼。十翼是《易经》现存最早的注解,它们有些地方离开了经文的原意,但也有些地方给经文作了正确的说明和阐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们自己的世界观;所以,它既帮助了《周易》的流传,扩大了《周易》的作用,而它本身也以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历史上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十翼是不是孔子所作?这也是古今学者争论未决的一个问题。

汉代的司马迁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


班固说:


(《易》)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艺文志》)


汉代以后的学者,大都相信十翼为孔子所作,一些儒家经师更奉十翼为至圣微言,尊之为经;直到北宋的欧阳修才不相信汉以来传统的旧说,否定了十翼与孔子的关系;(《易童子问》)现代的学者绝大多数都不把十翼的著作权划归孔子名下了,然而相信班、司马说法者也并非无其人。

我们认为,十翼不会是孔子所作,这是可以肯定的。这不仅因为先秦古籍中见不到孔子写十翼的记载,更重要的是从十翼本身考察,我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欧阳修曾经指出:“《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说卦》《杂卦》者,筮人之占书也。”《易童子问》第三卷。这话是正确的。十翼的内容虽然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显然不出于一人之手,也并非产生于同一个时期。下面,让我们作些具体的说明。

《彖传》是六十四卦的注解,当是《易传》中最早的一种,作于《象传》之前。这是有明证的。《彖传》所讲,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和卦辞。而每卦的《象传》(通称大象),则仅仅讲卦象以及“先王”“后”“上”“大人”“君子”的动作如何取法于卦象,至于卦名和卦辞,则绝无说解;并且每爻《象传》(通称小象),不仅说爻象、爻数,还说解爻辞,完密无缺;而于每卦,则只讲卦象、不讲卦名和卦辞,漏了两项。这说明,因为已有《彖传》讲过卦名和卦辞,《象传》的作者才不去重复。如无《彖传》在先,《象传》作者只讲爻辞而不讲卦名、卦辞,抓住枝叶、抛弃本干,是决不会有的事。这是《彖传》在前、 《象传》在后的有力的证据。但《彖传》与《象传》是否出自一人之手?很难论定。

《象传》是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六爻的注解,可能作于春秋末期。《左传》: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公之所以王也。”(《昭公二年》)


《易象》当然是与《易经》有关的一部书名。《左传》对于《易经》均称《周易》或《易》, 《周易》在当时各国(包括晋国)多有传本,韩宣子不必在鲁而后得见,可见《易象》不是《易经》。(可能包括《易经》)《左传》称这部书为《易象》, 《周易·象传》也名为《象》,两书名称相合;又据《左传》《易象》内容反映了周礼,而卦《象传》都用卦象比拟处于统治地位的“先王”“后”“上”“大人”“君子”和在野的“君子”对己、对人、对事、对政治的活动、态度与方针,如《比》: “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噬嗑》: “先王以明罚勅法。” 《泰》: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姤》: “后以施命诰四方。”《离》: “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丰》: “君子以折狱致刑。”等等,无疑也是多属周礼的范畴。两书的内容也恰似相合。那么,韩宣子所见的《易象》可能就是《易传》了。鲁昭公三年孔子十二岁,那么《象传》至晚作于春秋末期了。但是,只此孤证尚不足为凭,《左传》中的《易象》也许另是一书,我们不能断然肯定《易象》就是《象传》,我们只能说,从《象传》的思想内容和文字技巧来看,它绝不是春秋以前的作品。

我们认为《彖传》与《象传》不是孔子所作,这可以从它们所表现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中,找到有力的证据。《彖》《象》所表现作者的思想显著的有:


法先王的思想,《观·象传》:


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无妄·象传》:


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保民思想,《益·彖传》:


损上益下,民说(悦)无疆。


《临·象传》: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尚贤思想,《大畜·象传》: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上贤。能止健大正也。


《颐·彖传》: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鼎·彖传》: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歌颂汤武革命,《革·彖传》: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伦理思想,《家人·彖传》:


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下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以上一些思想,固然与孔子的基本一致,但在春秋时代却都早已出现,孔子不过是吸取过来而又加以发挥罢了,不能据以肯定它出于孔子。而为孔子所大力提倡的仁、忠、恕、礼、义、孝、悌等,这几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在《彖》《象》中,倒是绝少遇到或者根本不见的。(“仁”出现一次,《复·六二·象传》); “义”出现三次,《恒·六五·象传》《明夷·初九·象传》《家人·彖传》; “礼”出现一次,《大壮·象传》;孝出现一次,《萃·彖传》; “忠”“恕”“悌”均未出现。)这就表明,《彖传》《象传》不是孔子所作;然而,总合看来毕竟都带有浓重的儒家的色彩。

《文言》有两篇,即《乾文言》与《坤文言》。《乾文言》中有六个“子曰”,引用孔子的话解释《乾卦》六爻的爻辞,可见它也不是孔子所作。按《乾·彖传》: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而《乾·文言》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似乎是在解释《彖传》。如果是这样,则《文言》当作于《彖传》之后。又《乾·文言》: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而《左传·襄公九年》记鲁国穆姜解释《周易·随卦》的“元亨利贞”四字,前八句文字与《文言》相同,只是“善之长”作“体之长”, “嘉会”作“嘉德”,无“君子”二字。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子服惠伯讲《周易·坤卦》的“元吉”说:“元,善之长也。”《文言》的“元者善之长也”,不同于穆姜,而同于子服惠伯。按元古文作亢,首也,从人,从二,二即古文上。首居人体最高部位,所以穆姜说“体之长”;子服惠伯言“善之长”,是认为元之为长是属于善,两说均通,但以前者更为切合。《左传》所谓“嘉德足以合礼”,是说人有美德足以合礼,才符合亨字的含义,重在德字。《文言》作“嘉会”,不如《左传》为好。由此看来,似乎《文言》的作者抄袭《左传》, 《文言》当作于《左传》之后。最后,还应该指出一点:《文言》既引用孔子的话,又认为有仁、有礼、有义、贞固才能够上元亨利贞,这样地推重仁、义、礼、贞等等,显然是儒家的思想观点。

《系辞》是《周易》的通论。篇中有二十四个“子曰”, “子曰”之“子”呼颜回为“颜氏之子”,当然是孔子。如果孔子自撰,不能自称“子曰”,可见这篇的作者不是孔子。篇中引用孔子的话这么多,而且非常强调仁、义和礼,如:“天地之大行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等等。足以说明《系辞》是儒家之徒所作。

《说卦》是讲卦象与卦德的。《晋书·束晳传》: “汲冢竹书有《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可见像《说卦》这类解《周易》的书,战国时代已经有了。我们认为,它出自战国时代的儒家,篇中曾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肯定仁义是人道的基础,与天的阴阳、地的柔刚相配,显然是儒家的观点。

《序卦》是讲六十四卦的次序。我们认为它也是战国儒家的周易说。例如我们在前文曾经引过《序卦》解释《咸卦》的话:“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和《荀子》“所谓《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正相符合,又显然是儒家的世界观。

《杂卦》是杂论六十四卦的卦德,也当出自战国时代儒家之手。其所述多与《彖传》《说卦》《序卦》相应,如:以难释《蹇》、以决释《夬》、以遇释《姤》、以聚释《萃》等都出于《彖传》《序卦》,以止释《艮》也同于《彖传》 《序卦》与《说卦》等。但也少有不相似处,如:《彖传》说“《咸》,感也”,而《杂卦》说:“《咸》,速也。”《序卦》认为《豫》是娱乐,而《杂卦》说:“《豫》,怠也。”《彖传》《说卦》《序卦》均以说释《兑》,而《杂卦》则说“《兑》,见也”。总起来看,《杂卦》观点仍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

《说卦》《序卦》《杂卦》三篇,意蕴都比较浅薄,文辞也不精练,不是孔子手笔,一望而知,不待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