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荀子“积善成圣”的命运观

作为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及“中国古代思想的综合者”,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29页。荀子继承了孔子等前辈思想家有关“《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的义理易学立场和善恶报应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的著名命题,充分肯定“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荀子·修身》。的高尚行为,明确主张: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荀子·劝学》。


这就是说,天地间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始原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是与他的德性相应的,而不会是偶然无据的。以此为出发点,荀子提出了以“积善”为核心的一系列新的思想命题,其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荀子·劝学》。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


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性恶》。


荀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思想,也一再指出,一切都是日积月累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不是天性使然,而是由日常一点一滴的不同经过长久的积累而造成的,“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也就是这样形成的,“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荀子·儒效》。因此,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他服膺于某种高尚的大道,树立起某种远大的理想,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去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断地累积善行,天长日久,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气改正过来,把天赋于自身的善性完全显发出来,如此“积善而不息”,“积善而全尽”,就自然会“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荀子·非十二子》。从而臻于“通于神明,参于天地”“明参日月,大满八极”、《荀子·解蔽》。“大参天地,德厚尧禹”《荀子·赋》。的圣人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见“积善”是修身的核心内容,是改造命运乃至于成为圣人的主要津梁。

的确,人生实难得,生命诚可贵,我们又拥有选择的权利、能力和自由,那么,我们与其消极待毙,无所作为,等待命运之神那不可企及的怜悯恩赐,不如积极进取,刚健有为,修身立命,顺天休命,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奋力创造自己独特而亮丽的人生,从而自作主宰,做命运的主人;与其怨天尤人,悲观绝望,对现实人生愤愤不平,心灰意冷,不如乐观豁达,充满热情,早日觉悟,自觉奉献,积极肯定和欣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愉悦的感觉和祥和的心境去充实自己的无限时空,并使之放射出生命的永恒光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