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辑)
- 张涛主编
- 1813字
- 2020-08-29 10:03:20
三 《易传》“顺天休命”的命运观
孔子的后学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祸福皆由己造、皆取决于自己的品德的可贵思想,如孔子晚年的得意高足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大学》曰:“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在史载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周易大传》中,有两个密切相关的著名命题,这就是“乐天知命”和“顺天休命”。这里主要看后者。《周易·大有·象》曰: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对此,魏晋玄学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天才易学家王弼注曰:“《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恶扬善,成物之性,顺天休命,顺物之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
“君子以遏恶扬善”者,“大有”包容之义,故君子象之,亦当包含遏匿其恶,褒扬其善,顺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巽顺含容之义也。不云天在火下而云“火在天上”者,天体高明,火性炎上,是照耀之物而在于天上,是光明之甚,无所不照,亦是包含之义,又为扬善之理也。
南宋大思想家、易学家朱熹在其易学代表作《周易本义》中阐发道:“火在天上,所照者广,为大有之象。所有既大,无以治之,则衅蘖萌于其间矣。天命有善而无恶,故遏恶扬善,所以顺天。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现代易学家高亨先生更加明确地解释道:“《尔雅·释诂》: ‘遏,止也。’迎而止之为遏,即制止之义。又《尔雅·释诂》: ‘休,美也。’休命谓使己之命运美好。……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遏止奸恶,扬举贤善,以顺赏善罚恶之天道,求命运之嘉美。”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和徐芹庭先生阐述道:“丽日如火光在天上的卦象,叫做大有。君子(效法它的光明普照天下)用来抑制邪恶的一面,而发扬美善,顺承天道美善的德性,求得吉庆的生命。”对于“顺天休命”,当代易学家刘大钧、林忠军二先生注释道:“顺从天休美命。”当代易学家张其成先生也解释说:“‘休’是美好的意思,这个美好作动词讲。‘休命’就是使人生美好。‘顺天休命’,就是顺应天道,美丽人生。”可见,《周易》所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的主要意思是说,人在这极其短暂而又弥足珍贵的一生中,应该豁达乐观地看待和肯定大自然所赋予自己的一切,并自觉遏止邪恶的思想行为,弘扬纯善的思想行为,顺应自然规律去拼搏进取,自强不息,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命运变得越来越美好。
《周易》认为,“顺天休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时”在《周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早已指出:“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苏轼也说:“易者,圣人之动,而卦者,动之时也。”北宋易学家程颐指出:“看《易》,且要知时。”元代学者吴澄则直截了当地说:“时之为时,莫备于《易》”, “一卦一时,则六十四时不同也。一爻一时,则三百八十四时不同也”。现代学者苏渊雷在其《论时》一文中可说做了精要的概括,他说:“易道深矣!广矣!大矣!而会于时”。“时之义有二:一曰天时,一曰人时。天行有时,丝毫不爽……人时则吉凶祸福,惟人自召”。
对于“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的核心理念,《周易·益·象》又加以阐明道: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王弼注曰:“迁善改过,益莫大焉。”孔颖达疏曰:
《子夏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孟僖亦与此同其意。言必须雷动于前,风散于后,然后万物皆益,如二月启蛰之后,风以长物;八月收声之后,风以残物。风之为益,其在雷后,故曰“风雷,益”也。迁谓迁徙慕尚,改谓改更惩止。“迁善改过,益莫大焉”,故君子求益,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六子之中,并有益物,犹取雷风者,何晏云:“取其最长可久之义也。”
这就是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乃是君子“反身修德”、改善命运、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可以落实到人伦日常中的一点一滴的具体方法,因此,王弼、孔颖达等先贤相继发明其意旨说:“迁善改过,益莫大焉”, “君子求益,以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
对于“顺天休命”的具体措施,《易传》也有很多阐述,例如“蒙以养正”“非礼弗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慎言语,节饮食”“惩忿窒欲”“恐惧修省”“立不易方”……这些思想命题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