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区域开发问题研究
- 衣保中 邱桂杰等
- 16字
- 2020-08-29 11:18:07
第二章 可持续区域开发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区域开发的概念与阶段划分
一 区域开发的概念
关于区域开发的概念,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陆大道指出,“在西方语言中,‘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属于同一个概念,其基本的内涵是:在宏观国民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总量获得增长,人口增加及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物质性和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地区间建立合理的经济关系,逐步缩小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为此目标而制定的区域政策。”“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活动占很大的比例,运用‘区域开发’概念能比较确切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他特别对“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1)“区域开发”,主要指地区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包括开采)、利用(包括加工),如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等,以及新产业的发展、新产品的制造、新设施的建设、新技术的开发等。可以说,“区域开发”所涉及的对象和过程,是物质的、有形的,因而是具体的,其结果是产量和产值的增加、技术的进步等。“区域发展”除了这些内容外,还包括区域内社会和经济及产业总量的增长,内部结构与对外经济、技术、社会联系的合理化,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均衡化、人口城镇化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因此,除了包括物质性、有形的活动外,还包括非物质的、抽象的内容。
(2)“区域开发”概念基本上是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而“区域发展”除经济发展外,在社会发展方面,还指人们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福利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合理发展等;在环境整治方面,指保持生态条件和生态平衡状况等。因此,“区域开发”概念较多地表述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初期、中期的经济活动,而“区域发展”则全面体现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能确切表述工业化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完善、更加高级的发展活动。两者在层次上有所区别,而且“区域发展”概念的外延更为广泛。
(3)“区域开发”概念较多地体现为由一种状态、一个阶段到另一种状态、另一个阶段的过渡,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强调“开发” “促进”“突变”;而“区域发展”概念强调的是渐进的过程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前者具有断面的特征;后者表述连续的过程,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在空间上,“区域开发”强调新区原始状态的改变或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状态的“突变”;“区域发展”则强调已开发地区不断地变化、提高和深化。也就是说,“开发”意味着空间的扩大,包括新区的开发;而“发展”一般立足于已开发地区的发展。
(4)“区域发展”涉及的对象和目标,从根本上讲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发展。这里包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价值取向的实现。凡是一切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事物且与空间有联系的过程即应属于“区域发展”的内容,如城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水平的提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下,人们生活、行为的价值观很不相同。因此,对“区域发展”的理解,在不同国家和民族范围内,差别是很大的。这一点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域开发”的内涵显然是不相同的。
除了上述四方面的差异外,“区域开发”所论述的事物内容基本上局限于区域内部,而“区域发展”还涉及较多的区际问题,也就是将研究的区域放在与其有关的区域群体中去考察。另外,从政策角度提问题,往往指“区域发展政策”,简称“区域政策”。尽管在我国“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两个概念有以上区别,但它们之间一致的含义仍然是主要的。而且,“区域发展”概念的内容可以包含“区域开发”。
张敦富认为,“区域开发,即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叶裕民在对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开发的定义。她认为,“第一,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一旦开发主体不存在了,该开发活动也就不能够继续,或者只能由另一个主体来执行;区域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有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持续不断的客观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主体都难以完全主宰发展的过程,单一主体消亡了,发展的过程仍然在继续。第二,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或者进行更为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而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第三,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任何区域经济开发活动都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进行,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区域开发共同组成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区域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她最后对区域开发的定义是:“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上三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开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陆大道主要从“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概念差异的角度对“区域开发”进行了界定,认为“区域开发”概念较多地表述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初期、中期的经济活动,具有物质性、初级性、突变性等特征,因而“区域开发”的内容可以包含于“区域发展”的概念之中,甚至“区域发展”可以替代“区域开发”这个概念。把区域开发仅仅界定于区域发展特定阶段的经济活动有些狭窄。例如,人类在工业化之前的农业开发活动、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活动都不能包容在区域开发的概念之中。而且“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是两个并行的概念,只是在含义上各有侧重,而不应该看作后者包容前者的关系。张敦富把区域开发概念界定于“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是一种传统区域开发的概念,即把区域开发仅仅看作一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活动,我们把这种传统的区域开发模式称为资源依赖型或资源指向型开发模式。从区域开发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资源开发只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初级形式,区域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技术开发等较高级的区域开发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区域开发的主流。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在人类的开发活动中所占有的地位正在呈下降的趋势。叶裕民则充分注意到了区域开发的主观性,强调“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一旦开发主体不存在了,该开发活动也就不能够继续”。这个论点虽然弥补了以往关于区域开发的资源决定论的缺陷,但她对区域开发主体的单一性、开发活动的原创性以及开发过程的时效性的论述,显然又有失偏颇。因为区域开发并非都是由单一主体控制或实施的,这种情况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例,而人类的大多数区域开发活动却是在人类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本能驱动下,或者在市场竞争的利益驱动下而自发展开的,而且由于开发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单一主体是很难胜任的,往往是由众多主体共同参与实施的。例如,当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不仅中央政府支持,而且由西部地方政府、东部和中部积极参与,甚至广泛吸收海外力量共同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政府的行为,而且是企业乃至全民的行为。区域开发也并非仅仅是对未被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的原创性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区域开发就不可能有效地展开。至于区域开发的时效性,也只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期开发行为,并非区域开发的通例。因为区域开发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可以有阶段性,但人类的开发活动是没有止境的,即使在发达地区,同样存在新的开发课题。
关于“区域开发”的概念,应该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鉴于“区域开发”是一个区域经济学的范畴,应该突出“区域”这个核心要素。为了突出概念的学科要求和历史高度,可以对“区域开发”的概念做如下概括。所谓区域开发,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的拓展过程。这个概念有三个基本含义。首先,这个概念所说的开发活动限定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不包括人类的其他开发活动,如开拓疆土的政治性开发活动、发掘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的文化开发活动等,这主要是由这个概念的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其次,这个概念突出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区域性,区域是这个概念的核心要素,即重点放在人类开发活动在特定区域或区域之间的展开上,而不是泛泛地谈一般的经济开发问题。最后,这个概念细分了“开发”的含义,即开发包括“开”和“发”、“拓”和“展”两层意思,英文在翻译中文“开发”这个单词时,也是用了Develope、Open up、Exploit等词汇,表明“开发”不仅仅是指人类原创性的开拓活动,也包含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类的开发活动不是特定时期的短期行为,而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一般经济活动。因此,自从人类开始经济活动以来,区域开发的活动便从未间断过,将来也不会终结。
“区域开发”中的“区域”,也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展,即一种较先进的经济活动逐渐扩大其空间范围,由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扩张,使更大的地域范围在先进经济的影响下出现同质化的趋势。例如,区域农业开发就是农业生产逐渐向荒芜地带或游牧渔猎区的扩展、农耕生活逐渐扩展到非农业区域的发展过程;区域工业开发,也叫区域工业化,是工业区域逐渐向农业或牧猎区域扩展的过程。另一层含义是指特定区域的经济由较低的层次向较高的层次不断发展的过程,即一个区域由原始游牧渔猎经济发展为农耕经济,即属区域的农业开发;一个区域由农业发展为工业,即属区域的工业开发(也叫区域的工业化);一个区域由传统工业区发展为高新技术工业区,即属高新产业开发。
我们认为,从学科要求和历史高度对区域开发的概念进行概括,能更清楚地反映区域开发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它不仅突出了区域开发的区域性、经济性和持续性特征,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开发的含义。区域开发不仅是指人类原创性的开拓活动,也包含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区域开发的类型来看,包括横向开发和纵向开发两种。例如,人类经济活动逐渐向荒芜地带或游牧渔猎区的扩展过程就是区域空间开发或横向开发;一个区域由原始游牧渔猎经济发展为农耕经济或由农业经济发展为工业经济的过程,就是特定区域的经济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纵向开发。关于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本书认为区域开发是一种动态性的活动,通过对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合理生产布局以及重大项目带动等方式,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目的。即区域开发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手段,实现区域发展是进行区域开发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和应用对区域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区域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使区域开发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开发活动的永续性及其与环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二 区域开发的阶段划分
(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区域开发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具有阶段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很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以生产部门的发展状况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未开化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和农工商阶段。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E. M. Hoover)与约瑟夫·费希尔(L. Fisher)在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中,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都会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并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自给自足、乡村工业崛起、农业生产结构转换、工业化以及服务业输出五个阶段。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工业化过程以前资源配置时期、核心边缘区时期、工业化成熟时期以及空间经济一体化时期。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 W. 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采用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之间的部门总量(中观)分析方法,以主导产业、制造结构和人类的追求目标为标准,根据对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做了颇有影响的探讨和分析,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提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需经历的五个阶段,并认为从经济角度将所有社会归于五种类型之一是可能的。这五个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与增长阶段》一书中,罗斯托又补充了一个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传统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区域内经济活动基本是原始的农业活动。②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起飞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渐向工业、交通、商业及服务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主导产业主要是饮食、烟草、水泥、砖瓦等产业部门。③起飞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经过长期积累,经济增长发生了质变,积累率提高至10%以上,其主导专业化部门是替代进口的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纺织工业等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同时,有一种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存在或迅速出现,这种结构利用了推动现代部门扩张冲力和起飞的潜在的外部经济效应,并且使增长具有不断前进的性质。④走向成熟阶段。现代科技得以全面推广到各生产领域,工业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积累率稳定在10%~20%,主导部门为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机械等工业部门。⑤大众高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耐用消费品生产占用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主导部门为汽车工业制造综合体系。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居民消费注重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活质量部门生产的无形产品,如教育、卫生保健、旅游业等,建筑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国外学者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陈栋生、陆大道、蒋清海等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也进行了研究。例如,陈栋生在其主编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区域经济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陆大道在《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一书中,提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以及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并且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一书中,陆大道深化了这一理论,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要经历的四个阶段进一步阐述为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我国学者蒋清海结合以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各种划分标准及理论,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经济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全面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他认为,制度因素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背景性标准;产业结构是判别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标准,一般用工业化程度(制造业或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及主导产业类别来表示;空间结构是标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一般用城市化水平、城市首位度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来表示;总量水平是测量经济发展高度的标准,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及其人均量来标示。
也有学者用产业结构深化规律划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拥有不同的经济内容,从而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基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农业生产部门,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开发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农业、采矿业等部门。②工业化初期阶段。以食品、烟草、水泥、采掘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工业开始得以发展,对资金的吸收、消化能力逐步增强,但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量不是很大。③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迅速由轻型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资金消化吸收能力激增,投资收益高,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④工业化后期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第三产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化,此阶段最好的投资领域为第三产业的金融、信息、广告、技术咨询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部门。⑤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由资金密集型为主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同时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迅速发展。⑥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分化出的智能、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了主导地位,人民的消费开始追求独特的个性与高水平的质量,宜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
上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标准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主要是以结构变革的标准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如李斯特是从生产部门结构方面,胡佛是从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罗斯托是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虽然区域经济结构包括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如还包括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但上述理论均有其合理性,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二)区域开发阶段划分
按照区域开发的方式不同,大致可以将区域开发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资源开发阶段。这是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方式以资源开发为主,以农业、采掘业(矿业)等为主导产业。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手工劳动是主要开发手段,开发方式简单、粗放,区域开发主要表现为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广度的扩展,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区域开发活动的关键因素。
二是产业开发阶段。这是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方式以产业开发为主,以传统工业为主导产业。自然资源虽然仍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但资本却成为开发活动的核心,投资是拉动区域开发的主要动力。同时,交通设施、通信、能源等构成区域开发的必要基础条件。关于资本(概念相当于固定资产、存货等的和,将总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爱德华·F.丹尼森在《资本对工业国家战后增长的贡献》一文中,通过对美国1929~196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国“潜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从1929~1948年的2.75%提高到1948~1969年的4.02%,资本对此有重大贡献。包括规模经济份额在内的资本贡献在1929~1948年是0.14百分点,在1948~1969年为0.87百分点。0.73百分点的增长是潜在国民收入增长率增加的1.27百分点的57%”。可见,在这个变化中,资本的优势是罕见的。“由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29年到1948年资本构成非常小。但资本仍然是造成战后时期增长率差别的重要原因”。在这一阶段,产业开发成为主要的区域开发方式,经济组织普遍以面向市场、专业分工、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为导向从事经济活动,资本和市场成为影响区域开发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说的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和生物工程工业等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的。而通过高科技的应用,传统产业也可以被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
资源开发和产业开发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开发的依据和目的不同。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据是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尤其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产业开发的主要依据是资本和市场,即尽可能多地吸收和组织资本,扩大投资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形成区域产业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②开发的基础和条件不同。资源开发对区域的经济基础要求较低,只要具备了必需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可满足资源开发的要求,即使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资源开发也可以进行;产业开发所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只有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才能够满足产业开发的条件。③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资源开发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禀赋的局限,开发的项目和内容等都受到限制,而且由于开发活动主要着眼于当地的资源等条件,不能放眼区域外的资源和市场,因而开发活动的规模和广度也是有限的;产业开发是在开放市场的条件下进行的,投资的领域和项目没有任何限制,而且由于开发和投资面向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因而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是高新技术开发阶段。这是工业化完成后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方式以知识开发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在这一阶段,开发方式发生了本质转变,知识、技术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和区域开发活动的核心。区域开发主要是对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通过知识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克服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约束,获取较多的边际效益。区域开发主要表现为人类经济活动向纵深层次发展,而不是重点针对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利用数量及规模的开发。在这一阶段,制造业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少量的基础产业已被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所武装;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为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类服务无所不包;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信息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空间距离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障碍。
在此,有三方面内容需要明确。
第一,这里所说的高新技术开发阶段是指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开发方式是高新技术开发方式或称知识开发方式,而不是指这一时期单纯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高技术”一词起源于美国,1971年美国出版的《技术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到了高技术一词,1983年出版的《韦氏第3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首次收录了该词,并被定义为“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联合国组织提出高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目前,高技术一词已经超出了纯技术的范畴。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高技术是科技的尖端性与经济的高效性的统一,是科技的精神性与经济的物质性的统一”。我国把高技术也通称为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开发方式下,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积累和使用成为区域开发中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创新成为区域开发活动的主要动力,注重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而不是靠加大自然资源的使用量来推动经济发展,从而使可持续开发成为可能。
就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来看,它通常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便具有高于一般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是研究与开发强度,即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二是研发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员工数的比重。此外,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新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用研究与开发的强度定义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并于1994年选用R&D总费用(直接R&D费用加上间接R&D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增加值比重三个指标重新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四分类法,即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确定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分类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界定标准,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从国际和国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标准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一词单纯用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尽管有学者从理论上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持否定态度,然而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就业构成还是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第三产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如我国1978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70.5∶17.3∶12.2, 2004年这一结构为46.9∶22.5∶30.6, 2005年为44.8∶23.8∶31.4;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构成为28.1∶48.2∶23.7, 2004年这一结构为15.2∶52.9∶31.9, 2005年为12.6∶47.5∶39.9。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且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低收入国家(见表2-1)。2004年服务业占全球GDP的比重已达到68%,美国、英国与法国等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德国、日本基本与全球水平持平,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水平则低于全球,服务业比重在50%左右。上述分析表明,工业化完成后,高新技术产业固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第三产业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不能将工业化完成后的区域开发简单理解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表2-1 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占GDP百分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第二,这三个开发阶段的划分不是截然分开的,它旨在突出一定时期区域开发的主题。
上述区域开发阶段的划分实质上是基于区域工业化进程、根据不同时期占主体地位的开发方式不同所进行的划分。资源开发阶段是对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区域开发特点的概括,其开发方式主要是资源开发,以农业、采掘业(矿业)等为主导产业;产业开发阶段是对工业化中期和后期区域开发特点的概括,开发方式主要是产业开发,以传统工业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开发阶段则是对工业化完成后的区域开发特点的概括,其开发方式主要是知识开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
一个区域所处的区域开发阶段应是唯一的,不可能既处于资源开发阶段又同时处于产业开发阶段。但作为开发方式,资源开发方式、产业开发方式和高新技术开发方式并不是互斥的。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能同时存在资源开发方式和各种产业开发方式以及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要素的高新技术开发方式。即在资源开发阶段可能萌发产业开发的因素,在产业开发阶段也会存在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开发的某些内容,即使到了高新技术开发阶段也一定有资源开发和产业开发的遗留。当然,在一定时期,会有一种占主要地位的开发方式。如我国西部山西、内蒙古等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某些县市,虽然也存在一些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但其区域开发活动主要是以矿产资源为核心展开的,采掘业产值比重较大,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以内蒙古为例,1980年内蒙古工业结构中,加工制造工业(包括轻加工工业与重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之比为65∶35;1985年这一比例变化为64∶36;1990年为62∶38;1993年为55∶45。10余年间,内蒙古的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增长了10个百分点,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低的水平上,支撑起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基础产业,资源开发方式占重要地位。
第三,与产业开发相比,高新技术开发是一种开发方式的变革,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也可以进行高新技术开发。
无论到何时,即使是工业化完成之后,农业、纺织等传统产业依然存在,对这些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科技创新达到增产、增收、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样属于高新技术开发。以农业为例,我们用高科技的聚合物释放器和输液管来输送水、用计算机控制来保持水的供应的现代滴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属于一种对农业的高科技开发。早在20世纪80年代,地处荒漠地区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萨格兰德(Casa Crande)河谷的农场就对农田实施了滴灌技术改造。在农业灌溉方面,有些地区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低,有些较大的商业农场能够达到40%~60%的水资源使用效率,使用地下滴灌技术后,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到95%。除节水外,其他方面的收益更为重要。首先,通过灌溉方式的改变,可以用简单的浅层地表耕种代替耕地、松土、规划,从而能够减少耕种的劳动投入。亚利桑那大学对森丹斯(Sundance)农场的研究表明,滴灌技术把用于耕地的能量节约了50%。简化后的耕种也使得秋后能够迅速地进行翻土工作,这样,在某些年份,就可以收获两季。其次,由于滴灌杜绝了用水的流失,因而所用的除草剂和化肥也就很少流失。除草剂的使用量削减50%,氮肥的施用也减少了25%~50%。同样,由于几乎不需要用深井涡轮机抽水,相应地削减了大约50%的泵用能量。最后,农作物的产量也提高了15%~50%。这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贡献:滴灌方式能使水的分布更加均匀;更加高效的杀虫剂通过滴灌管线直接传输到植物的根部;更好的管理减少了盐类物质的产生。这些盐类物质在地表灌溉中很容易富积起来。当然,制造滴灌管线并将其埋在农业机械干扰不到的深度,费用很高,但是,从长期来看,投入的累积削减和产量的累积提高使得这一投资变得越来越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