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转型与定位:《大公报》重新上路

1949~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时期。当时国内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随着解放战争由北而南渐次推进,一切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面临着改造和转型,向社会主义新的生产方式靠拢,《大公报》也不例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公报》天津版、上海版、重庆版、香港版都出现了不同的困难和问题,有的被接收、有的被改造、有的已经办不下去了。显而易见,新社会荡涤一切,新价值、新标准也将登场,一贯以挺立潮头自诩的《大公报》洞若观火,在日见明朗的形势面前,倘若还要做有利于民族和国家之事,那么认真转型和重新定位就成为题中之义了。显然,《大公报》的新老主人都是明辨是非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抉择是正确而有价值的:《大公报》艰难转身,成功上路,为新生的中国和民族重新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