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渡河上游高山峡谷和草地聚落区

大渡河上游高山峡谷和草地聚落区包括康定、泸定、丹巴、马尔康、壤塘、金川、小金等七个相近气候区,面积43.55万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48.3952万,101个乡,17个镇。地标29°28′N~32°41′N, 100°31′E~102°59′E。2010年区域GDP 56.9825亿元,仅次于岷江上游河谷聚落区,居五大区第二位。根据2010年《马尔康年鉴》等七县年鉴整理。大渡河流域的地貌特征的琐碎、松散、险恶和封闭等,造就了这里的聚落的碎、险、闭、幽等景观。历史上这里被称为“民族走廊”或“藏彝走廊”,事实上就是一个民族交会和融合的地区。显著的落差和巨大的流量,导致大渡河及其支流对流经区域的猛烈切割,形成激流陡壁,飞瀑险潭。这样的情形,倒也印证了一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们历经了惊险和风雨,练就了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性格特征。历史上有大小金川之役,太平军战斗,泸定桥、大渡河之役乃至民主改革进程中的血与火的较量,留下了林立的烽火古碉和古代屯兵后裔,也留下了乾隆帝、石达开、红军等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沿河两岸,数以千计的烈士墓和石棺墓葬发出耀眼的白光,仿佛诉说着这块土地下面还有很多震撼人心、魂牵梦绕的故事。毛泽东诗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个“寒”字,锁定了大渡河之魂。大渡河上游整体特征表现为高山峡谷和草地聚落风貌,包括康定高原梯次气候区,马尔康高原峡谷气候区,泸定、丹巴、金川、小金高山河谷气候区,以及壤塘草地河谷气候区。

康定高原梯次气候区以康定县域为主,处康巴藏区东部,地标为29°39′N~30°45′N, 101°33′E~102°38′E。东与宝兴、天全、泸定、石棉县交界,南接九龙、木里县,西邻雅江县,北靠小金、丹巴、道孚县。境内海拔从1200米至7556米,地形复杂,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康定高原梯次气候区是一个立体气候梯次分布显著、种养业并举、地区差异显著、属横断山河谷气候与青藏高原气候交汇的地区,也是多种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大渡河谷与西部地区的折多山原地区垂直海拔在3000米以上,与境内最高峰贡嘎山顶(海拔7800余米)高差竟达6800米。西部山原以牧业为主,个别单纯种植业交错发展;东部种养并举,以种植业为主。故实施定居工程,主要意义在于折多山以西,即俗称“关外”的牧区。与川西北大多数地区县城一样,康定处于拥塞狭长的河谷地带,这是交通、商业、军事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为该地处于第一阶梯——成都平原通往第三阶梯康藏高原的交通要塞——横断山区上,这个地区是龙门山断层急剧隆起之地,这在客观上加剧了该区的险恶地理态势。在近代及其以前的冷兵器时代,抑或是近现代尚不发达的热兵器时代,这个条件广泛被兵家用于据险扼守与屯兵防御,尽管曾经作为西康省治所在和现甘孜州治所在,屡经开发建设,但显著的地区差异和文化差异依然没有逆转式变化,一言以蔽之:“历史惯性强大,文化交融激越。”

泸定高山河谷气候区以泸定县域为主,这里是川西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进入藏东的咽喉要道,具有连接川藏的锁钥地位。地标29°28′N~30°6′N, 101°49′E~102°27′E,该县地形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泸定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藏彝等17个民族杂居的地区。泸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泸定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藏区民主改革前,在磨西和岚安高山地带存在着局部的游牧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改革变迁,这些零散的游牧活动基本实现了定居生产和生活。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变迁,这些地方逐步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但是在牧区定居化进程中,泸定依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为定居提供了历史线索,也为定居提供了人才、教育、培训、技术和物质生产等方面的服务。

丹巴高山河谷气候区以丹巴县域为主,总体区位处甘孜州东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标30°24′N~31°23′N, 101°17′E~102°12′E,东、东南、南、西、北部依次与阿坝州小金、康定、道孚、金川县等县域接壤。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其中以藏族、汉族、羌族为主。丹巴县治的自然地理与康定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是处于狭长拥塞的河谷地带,同样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区域。1987年,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甘孜州文化局联合发掘了中路乡罕额依文化遗址。发现其“出土文物中尤其是陶器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的崭新的文化面貌。从距今的5000年到2000年间,罕额依遗址的三期文化遗存既有着先后的承继关系又存在发展和变化,初步展示了大渡河上游地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汉时期的古代文化面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第77页。。严格意义上,它历史上是一个多种文化的沉淀带,是一个多样态历史文化的宝库。文化纷呈以语言表现最为充分:嘉戎语、安多语、弥约语(尔龚)、梭坡语(二十四村)、羌语以及汉语在这里交汇,“一沟一语、沟沟不通;一寨一话,寨寨不同”的文化奇观在这里出现。四川省丹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巴县志》,民族出版社,1996。应该说,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动力源泉,文化生态的活力也正是表现在文化多样性上。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自然应在此列。但是这种文化奇观在18世纪中前期遭受了清王朝的狠狠打击后,开始逐步走向低迷。如同各沟汇流到大渡河那样,各种文化向章谷镇汇集,在这里,人们不再运用自己的“地脚话”交流,而是改作通行的汉语。与康定一样,丹巴的牧民定居意义不是全县性的,事实上它的牧区已经缩小在靠近道孚的边耳、丹东等很有限的地方。造成这种现状的缘由不仅是普遍存在的气候和产业变化,更是植被的破坏和生态恶化。尤其是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天然林大开发,砍伐前覆盖丹巴全县面积的50%以上的至少2205748立方米的天然林被砍伐之后,丹巴林业用地为4345211亩,占丹巴县国土面积的51.28%。见四川省丹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巴县志》,民族出版社,1996,第232页。该区草地和水土保护屏障几乎丧失殆尽。四川省丹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巴县志》,民族出版社,1996,第249~251页。由于砍伐行动的空前,当时大量原始森林木材充盈山野,沟壑为之阻塞,江河为之断流。但是,这场砍伐行动并没有使国家从中赚到钱,从直接经济效益看,当时盘点就倒亏了1129.76万元。四川省丹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丹巴县志》,民族出版社,1996,第251页。如此说来,近代以来,丹巴地方文化遭受一连串政治、军事和生态打击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生机。自然,赖以为生的游牧业失去了支撑它的城市文明、农耕文明、生态文明等重要给养与反哺,那么它基本上走到尽头已经是不可多选的结局。

金川高山河谷气候区以金川县域为主,该县位于阿坝州西南部,东、西南、西北、东北依次与小金、道孚、丹巴、壤塘和马尔康县相连。地标30°04′N~31°58′N, 101°13′E~102°19′E。金川县因境内大金川得名,而大金川因沿河产金得名。金川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较大。西北部地区山势平缓水草丰茂,是天然草场畜牧区,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区河谷两岸的冲积阶梯状台地为农耕地,半山缓坡亦有耕地分布,为农业区。境内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区县。金川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植物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按河流布局,金川县在壤塘下游区域,相对于上寨壤塘而言,当地称为中寨和下寨地区。金川县与甘孜州丹巴接壤,是清代乾隆帝用兵之地。不仅古代兵事著名,就是20世纪中叶民主改革,也出现了大小不等的武装斗争。考察它的历史社会结构后,就不难发现,这些区域大都从事过一定规模的游牧业,有的是从游牧业转为耕养混合经济的。牧业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就是枪支。起初牧民用以保卫牧场和狩猎,后来在处理草场纠纷和边界冲突以至“打冤家”的过程中,枪支发生巨大作用。一旦桌面谈判失败,就选择枪支解决问题。所以,小的武装冲突和大的战斗在这样的地方上演,也就有了客观的基础条件。当然,民风民俗和具体的主客观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历史上,金川是藏人聚居之地,迨清乾隆两征金川之后,驻屯清兵留滞和大量民户入屯垦殖,居住地民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小金高山河谷气候区主体处于小金县域内,该区位于阿坝州南端,东、北、西北、西南依次与汶川、马尔康、金川、丹巴、宝兴等地接壤,地标30°35′N~31°43′N, 102°01′E~102°59′E。小金藏名赞拉,凶神之意,因境内小金川而得名(小金川因沿河产砂金得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编纂《小金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县境属亚热带气候。由于高原地形,气候冬寒夏凉,常年干燥,雨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四季不甚明显,日差较大,有时达20℃以上。年蒸发量1500毫米,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12.2℃。境内文物胜迹众多。很长时期内,小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但同时又是从内地通向丹巴方向的一条便捷要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周边为高山大河包围,北有虹桥山高5200米,东有四姑娘山高6250米,大量高山为4500米。河谷地区多在3000米以下,一般高差在1000米以上。高山峡谷的封闭,严重制约了小金对外拓展,也限制了外界经济文化因素的进入。似乎这点从某种方面为内地或高原民族提供了避难地。田野调查发现不同的聚落或乡村间存在迥异的社会文化景观和习俗。有的村庄大多是一个姓的汉族聚居,有的是嘉戎藏族聚居,也有整村是康巴人聚居的,他们全持康方言,与周围不通。访谈时,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他们会模糊地记得祖上大概哪辈进入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结合一些文献,可以推测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入这里的大致情况,或许是因战争,或许是冤家械斗避仇,或许是社会变革避祸等。总之,每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家庭或聚落,都不是凭空千里迁徙的。在清朝建立前,确切说是乾隆发起大小金川之役前,这里是藏人的聚居区。迨大小金川后,人口结构大变,目前藏族人口约占一半,其余为汉、回、彝等民族。

马尔康高原峡谷气候区以马尔康县域为主,总体处于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东、南、北依次与红原、理县、金川、小金和阿坝交界。地标30° 35′N~32°24′N、101°17′E~102°41′E。马尔康,当地语言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该区位于四川盆地外沿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邛崃山脉北段,属高原峡谷区,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多为三叠系砂岩、板岩和变质岩等,属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与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总体看,马尔康历史上是一个游牧活动活跃的区域,由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组成,土司文化发达。该地古称“冉駹”,“其王侯颇知文书,而法严重”, 1935年7月初,毛泽东率红军长征途经这里时,发现了储量可观的藏书屋“蜀锦楼”,里面还有《三国演义》等书籍,也印证了该地“王侯颇知文书”的历史评价。四川省马尔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马尔康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鉴于这样的事实,不同政治利益团体之间的斗争,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阶级斗争”了。因为土司统治年代久远,形成了较为牢固的社会和文化根基,在后来的新政权建立过程中,自然遇到了很强的阻碍。马尔康地处阿坝藏区心腹地带,辐射能力强,影响大,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后来州治所在地的首选。

壤塘草地河谷气候区以壤塘县域为中心,该区位于阿坝州西部,与青海省班玛县和州内金川、马尔康、阿坝以及甘孜州的色达、炉霍、道孚县接壤,地标31° 16N~32° 41′N、100° 31′E~101° 29′E。壤塘,藏名意为“财神的坝子”,因壤塘寨寺庙背后有座山像“壤跋拉”菩萨,山前有个坝子,藏语音“塘”,故名。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大渡河上游,地形以丘状高原为主,相间河谷平地和高山,县内冬季干燥寒冷且漫长,春秋短促,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高原型气候。壤塘与甘孜州色达县相邻,它的很多情况与色达草原有相似之处。历史上,壤塘是一个原始森林覆盖、草原宽广的原生态纯牧区域。20世纪森林被大规模砍伐后,植被和气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色达相似,这里宗教色彩浓郁,教派纷呈,同时保存着古老的宗教——“觉囊”。按照大渡河上游金川河流域的上下游走向,当地将壤塘县一带聚居区称为上寨,金川及其以下地区称为中寨和下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壤塘县志》,方志出版社,2013。这种按照流域分寨的传统,不仅在大渡河流域存在,在其他地方,如雅砻江流域的新龙也存在。壤塘宗科一带地方部落势力强大,与色达相似,它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维系着对地方的统治。尽管这些部落统治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部落世代结怨的“打冤家”始终存在。受伤的家庭及其后代时刻记住的东西是复仇,这种记忆需要社会深层次的变革和长时期的磨砺方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