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六辑)
- 王思斌主编
- 1681字
- 2020-08-29 01:20:57
二 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社会工作一般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已经制度化并成为共识,但是人们对其作为一个学科的认识似乎并不明晰。专业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学科为支持,社会工作专业起码是由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来支撑的。学科又有基础和应用之分,社会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和社会工作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差别,就在于社会学是解释性的研究,而社会工作在主导性方面是注重改变性的研究。前者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和说明,后者强调实践为本而缺乏一般基础理论,这是造成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缺失的表面原因。
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过程看,现代的专业和传统的技艺不同,它是工业化和现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它以技术类型和职业分化为基础,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相关边界以专业的功能需要为设置依据。学科是专业深入发展的产物,是对专业所涉某个或某些知识领域学理基础的系统性研究,学科的边界是以研究对象的专有性和研究方法的共识性为识别标志的。在知识的应用上,例如,护士专业的知其然,是专业的、职业化的保证,而医生的知其所以然则是医学学科发展的任务,这是专业化向学科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应用化的知识和技能一直是基础性学科发展的动力,基础性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推动专业发展甚至是导致革命性创新的契机。不论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还是一所大学,基础性的研究状况和基础性人才的储备都具有核心和标志性的意义,它是应用性工程和技术以及综合性管理的基础。
那么,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条件下担负着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职能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它的专业化是否有向基础性、学科性发展的需要?它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整体功能上,是否有助于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方面,是否有助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同程度,是否有助于改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两低一高”的现状呢?笔者以为,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不仅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可持续发展上是必要的,而且,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上也具有独特的前沿性意义。
与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路向不同的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在我国,学位教育管理是以学科划分的,而本科高等教育则以专业来区分和管理。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界定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教育制度推动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在制度上使社会工作变更为一级学科,也有的学者主张在现有社会学门类内保持应有的侧重和特点,即维持门类内分工链的现状。
从2015年开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总结以往社会工作专业化、实务化发展的经验后,开始倡导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从专业到学科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填补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重建的初期,有关社会工作学科化的话语表达并没有统一在注重基础理论发展的含义上。王思斌在《袁方教授的社会工作教育思想与学科建设实践》一文中,曾提到1979年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后,社会工作学科的恢复重建就“被提上日程”,而且他以“社会工作学科定位”和“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为基本段落标题(王思斌,2014b)。社会工作学科思想的基本含义,主要是从社会工作专业化和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角度提出问题。一方面,强调社会工作的对象侧重于困难群体,强调其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社会工作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社会学是社会工作的宏观视野”,但是,又明确了“社会工作并不就是社会学的一般运用”。这表明社会工作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实现专业化、科学化,还应有自己的理论,应有区别于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在理论和方法上丰富社会工作学科化的意涵。然而,即使到现在,很多学者在对社会工作学科的认识中,仍没有把社会工作学科化与它的基础理论研究联系起来。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或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看,社会工作是谈不到基础研究的,但是,在学科的视角上,实务过程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体系内的基础研究之间应有对于学科发展必要的分工和交流。这是社会工作的学科特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