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与资源共享(下册)
- 万群华 胡银仿
- 6796字
- 2020-06-25 22:20:24
第二部分 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资源共享
文献资源共享的可能与障碍
(福建省泉州市图书馆,200036)
一、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能
在教育、民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文献资源共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今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独立因素了,并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文献资源共享能促进宽广范围的信息接触,否则用户、图书馆以及有需求的国家将接触不了某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不是一种减少花费的计策,而是为扩展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帮助由于经济、技术或社会原因不可能接触信息的人们。而且随着信息网络的极大扩展,文献信息共享成为可能,文献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日益强化。
1.先易后难
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中,起步阶段可以避难就易,建议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第一步,首先在共享方面,从局部推展馆际互借,先启动印刷型文献资源共享工作。例如,在有一定基础的图书馆中开展馆际互借,并制定出较为严格的服务对象筛选标准。此举可以让具有特殊服务价值的读者或课题,在起步阶段既作为试验要素又作为受益主体参加进来。其次在开展馆际互借的局部试验阶段,一系列必需的馆际协作条约应事先制定,对诸如借期、运输方式、费用结算、损失赔偿等问题作出统一规定。第二步,在试验成功之后,可扩大共享范围,不管是共享对象、文献类型等都可进一步全面展开,诸如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都可纳入共享范围。而后再进而转攻共建共享难点。
2.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的投入与管理维护
正因为文献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为避免重复建设,地方财政可以安排本地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启动资金,由城市中心馆发挥总馆效应,对本地区各社区分馆原有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分类,统一数字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城市中心图书馆则有能力及时对各分馆进行应用技术的辅导,使得社区或乡镇分馆能够掌握建立、维护数字资源的能力。此外,社区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强,可以争取社会力量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大多建在人口密集地区,这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广告效应。社区图书馆可以和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需要的建设经费,而相应的企业可拥有社区图书馆的冠名权,并享有社区图书馆提供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个性化文献和信息服务。
还有另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依循”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凡参与协作的各家图书馆,共同分担网络建设投入的费用。同时由于网络建设是个持续性工程,网络建成后,后期的维护与升级投入往往成为共建共享工作成效与生命力的决定因素。为此,本着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由受委托管理单位发行远程读书卡或点卡的形式,按检索量付费,开展有偿服务,或采取按各地图书馆规模的大小来承担年度管理费用。
3.共建与共享的期望强烈且可行
文献信息共享首先表现为文献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协调,建立这种虚拟的集体收藏,是一种资源的共建。也就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通过馆际合作而互通有无、互补余缺、提高利用率的活动。因为现实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这种共享方式的服务。虽然从亚历山大图书馆出现以后的时代里,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目标和学者们的希望一样,都是期望在一个图书馆里,能够把所有学科研究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料文献都收集齐全。尽管这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却一直吸引着图书馆管理人员和读者,他们力图把这种理想变成现实。但是这种“自给自足”的信念到了今天已被大多数人认识到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逐渐放弃了这种期许。现在的学者和图书馆管理人员都不得不承认,单独一个图书馆是不可能为读者提供一项研究中所需要的所有文献资源。尤其是当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馆际之间互相共享藏书是绝对必要的,也是为学术研究提供全部所需文献资源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手段,这一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正视、所接受、所期待。
要做好共享,必先做好共建,共建是共享的保障和基础。基于“高起点、高标准”的目标,可以通过采购协调和分工合作,有选择、有侧重地建设本单位的资源数据库和特色文献资源库。如,我馆除了建立总量达20多万种的书目数据库,还通过整合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泉州非物资文化遗产”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三大方面的数字资源,建立了“泉州数字文化网”,其中拥有《泉州文史资料》全文数据库、泉州地方戏曲视频库等特色资源库。为广大民众、为各基层点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
4.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关于文献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资源共享正走向和谐与理性。文献知识共享的哲学不是利他主义,而是互惠互利,贡献和回报是相应的,过于强调某一方都是非理性的。也许有人说文献知识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理当无偿共享。其实,知识的公共物品性质主要指的是它共享的时候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不是说要取消知识的专有权利。我们可以考虑让文献知识共享与作者的利益挂钩,双方要在有利于文献知识共享与有利于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平衡点上寻求一致。图书情报机构既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的忠实保护者,也可成为文献资源共享的最有力的倡导者和争取者。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贯穿于网络化的全过程,就可以推动社会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健康发展。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文献知识共享是社会公共利益,可以扩大个人智力劳动的影响;而知识产权基于对个人智力劳动的尊重,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能给文献资源共享的合法性提供法律保障。
信息技术为文献信息共享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共享是建立在信息开放的基础之上,要求扩大文献信息的使用权限,减少对文献信息的使用限制与垄断。文献资源共享的顺利展开,需要确立图书馆是权利与义务均衡的行为主体。如果不承认图书馆的相对独立性和合理权益,就难以激发其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相互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反之则共享皆有可能,方法、途径可以灵活机动。例如前面提到的,由各家图书馆合作向出版商或代理商购买各类数据库使用权,其除了能较大幅度节省经费的支出,同时还能有效地规避对知识产权的侵权,实现合法共建共享。此外,又如开放图书馆目录,提供馆藏书目共享也可以说是资源共享中风险较小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涉及的是馆内服务和复制,并不一定要把资料借走。这种共享就意味着给外地读者提供馆藏书目使用权,以便他们查找本馆藏书,也可与异地图书馆互用馆藏书目,使资源共享真正起作用,并且资源的安全系数又高。另一种与提供书目有关的共享是通过合作编目,或者套录现成的标准书目数据,使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编目工作由重复劳动改进为各馆分担,而且利益均等,这一共享方式已经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5.确立文献共享系统与网络建设的标准
文献信息共享是互惠的,也就是说有来有往。所以文献信息共享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来实现,并且共享技术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的标准化更是重中之重。可喜的是有关共享技术的标准已陆续推出,标准化意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当今的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高度发达的技术系统,包括信息的索引、组织控制、查询和传递网络等技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效果,共享局面将全面打开,“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服务理念将得到发扬光大。
建立系统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络,需要提供一致的用户界面,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即采用尽可能一致的网络与软件系统。基于目前各省市图书馆业已建成的局域网现状,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解决相互间异构数据库的不兼容问题,可以先对各图书馆现有的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从宏观上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包括下列内容,系统硬件平台和系统软件平台的统一标准,如,在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建设中可以选择能匹配于全国性网络运作的系统软件。此外,开发工具平台也可以统一标准。由于当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达,各图书馆在开发自主数据库时,数据质量已完全可以得到很好控制,其包含数据的字符集、代码、文献著录规则、机读目录格式、公共交换格式、标引通用语言等信息的质量控制都能采用统一标准。
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
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时期,近几年来,大多数省(区)市的图书馆在管理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方面进展较快,已经初步建立起文献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局域网。但各图书馆系统不管是纵向或横向协作进展则较为缓慢,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仍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在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上盲目跟风赶潮,在外购数据库上又落入“小而全,大而全”的怪圈,已造成新一轮重复购置与资源浪费。
1.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阻力
在我国不管是不同区域的图书馆或是不同系统的图书馆,其经费来源各不相同,政出多头。如,国家图书馆的经费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各省市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又是由各地方财政拨款。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想以本地本单位之钱财,为其他地方的读者提供共享服务,提供方所在单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种“在做份外事”的错觉,在经费、人力等方面难以获得所在单位的支持。特别是一些大馆往往在协作过程中有“吃亏”的感觉,积极性淡漠。长期以来我国对文献信息机构的评价是以“量”而不是以服务的深度、社会效益为杠杆。由于全国各个图书馆实力差异较大,基础也参差不齐。实力较为雄厚的大馆,由于自给能力较强,往往对协作共建共享的热情相对减弱。开展馆际协作共建共享,为读者提供更多方便,对于小馆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大馆来说却更多意味着是“负担”,意味着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和开支的增加。这也是多年来共建共享作为课题研究轰轰烈烈,作为工作任务却略显冷清、动力不足的根本症结所在。当然,不可否认这些年来不少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2.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标准化是文献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与基石,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效取决于标准化程度与执行标准的力度。各个图书馆在网络和数据库建设中的理念和思路不同,常常造成资源库互不兼容,而要化解这一矛盾,最后实现兼容,必然要涉及到标准化问题。只有标准化才能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异构数据库的兼容。也就是说,要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和无障碍共享目标,关键在于解决数据库建社与共享平台建设的标准问题,而目前又缺乏这种统一标准。如目前我国的回溯书目数据库一般都是由各个图书馆独立建库,各馆组织人员录入,建成的数据库基本上也仅为本馆使用,这样不仅使得数据库质量无法完全保证,而且大量的重复劳动所创建的数据库,未必能互相兼容共享,还可能为将来实现馆际书目数据库互访和编制专题联合目录设置障碍。一个好的数据库,必须既能接收来自其他数据库的信息,而且也能向外传递本数据库的信息,形成双向互动。这就要求各馆要重视机读数据的标准化。馆藏书目数据回溯建库应尽量共享现有的标准书目数据,如中国国家书目和机读目录数据就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管理理念落后
时至今日,图书馆的一些传统做法已明显落伍,图书馆人需要对传统理念加以改变,即从增加各自的藏书转变到为对方提供藏书。但有一些人就是抵制文献知识共享,总是希望固守自己的专有文献信息去获取最大的社会承认。他们不懂得文献知识的进步是非线性的,文献知识的磨损是随时发生的,以其固守一堆文献资源让其失去价值,不如让社会来共享它,以此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还有一些人由于“小农思想”作怪,拼命想靠图书馆的“大而全”、“小而全”来达到自家“丰衣足食”的目的,从而远离“资源共享”。殊不知当今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没有哪家图书馆能集全“天下文献之大全”,并且知识老化周期加剧缩短。所以必须迅速扩大文献资源共享规模,充分共享现有的文献资源,为文献资源带来更大的增值空间,而不共享只会使这种资源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枯竭。
4.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全面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然而,当前除了各馆收藏的已明显失去知识产权保护的古旧书籍内容的数字化转化不具侵权之虞外,其他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大多存在是否合法是否侵权的问题。实践中,有些馆冒险先做;有些馆犹豫观望。但是,以我国有些图书馆的做法比照现行法律规定,的确令人忧心忡忡。以网页制作为例,有规可查的即需考虑复制权、发行权、演绎权、传播权、表演者权、录制者权、广播组织权、精神权利等。这些问题如不预先考虑设防,所谓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总有后顾之忧。虽然知识产权保护不能以压制知识共享为代价,但是身处法制社会,文献资源共享也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共享资源应为版权法所允许。图书馆数字版权访问的控制有:限定使用次数、限定使用时间、限定使用设备、限定存储方式等。我们知道文献知识共享要体现文献资源的公共性和专有权的均衡,但在这当中还是有些人过于强调某一方,从而都会成为文献资源共享的绊脚石。如果对文献资源的专有权过分珍视,就会造成文献知识垄断甚至知识的霸权主义,导致人为的知识稀缺;如果对文献知识的公共性过于强调,就会使人们缺乏贡献知识的动力,从而造成对参与共享活动的冷漠。
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成功实践
1.春暖花开好时光
近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如“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以乡镇图书馆为标志的“知识工程”,以宣传文化为中心的“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一大批政府标志性文化活动项目和文化建设项目。2003年至2006年,文化部、财政部向30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3000个乡镇图书馆(室),赠送农村适用图书390万册。总之,政府的一系列实际行动,为促进文献信息共享、为消除信息鸿沟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泉州市近年来市级财政仅对重点文化设施的投人已近5亿元。泉州市紧密配合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积极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如石狮的舞狮、蚶江的灯谜、晋江的戏剧展演、德化的瓷都文化广场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7.5万名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共送图书12.5万册,送戏下乡3542场、电影45481场等等,众多文化活动,均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我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就是在新形势下为保障广大公民特别是农村和基层广大公民文化权益而推出的基础性文化工程,也是利用卫星、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加以广泛传播的创新工程。自2002年4月这项工程启动以来,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硕果累累。特别是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两次提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他指出,2006年文化共享工程得到继续推进,2007年要突出抓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精神深深鼓舞了广大的图书馆人,大家如沐春风,信心倍增,紧紧抓住政府大力支持图书馆事业和共享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此背景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成功典范陆续“闪亮登场”。
2.探索创新结硕果
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支撑,还有技术上的突破,为图书馆联合发展、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了保障。加上我们图书馆人善于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创新,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成其可能,结出硕果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图书馆人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例如,东莞图书馆立足东莞实际,以东莞打造“图书馆之城”为契机,将文化共享公程与新馆、数字图书馆及总分馆的建设相结合,以图书馆集群整体形态共同保障地区文化信息需求。他们拓宽资源共享视野,确立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多资源共享思想。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先导和基础作用,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服务成效和整体效益。同时,他们还牢牢抓住基层图书馆这个阵地,建设一个、成活一个、发挥效益一个,以促进共享工程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东莞图书馆成功研发了“Inter1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奠定了资源共享的技术基础;实现了区域内图书馆的文献、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共享;解决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使“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和网上预约、电话预约、送书上门等便捷的读书生活在图书馆成为可能。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城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形成了市级中心、基层中心和基层网点三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架构。如此,就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文献信息服务,让广大市民工作、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学习之所。并且东莞的集群管理新理念和研发的Inter1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被全国500多家不同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采用。
参考文献
[1]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刘可静.知识产权与图书馆员[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