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与资源共享(下册)
- 万群华 胡银仿
- 3474字
- 2020-06-25 22:20:23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社区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的基本原则
(武汉市黄陂区图书馆,430300)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住宅商品化及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农业人口、外地人口涌入城市的社区,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将逐渐变“单位人”为“社区”人,依赖社区服务的人口不断增多,因而社区的作用日显突出。作为社区文化建设核心的社区图书馆,日益受到图书馆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社区里的基层图书馆。它不仅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大部分功能,而且由于直接面对社区居民,使其具有了区域性、全民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公益性特征。它更贴近读者,在空间上更方便读者,在时间上适应了读者的生活规律,可以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服务。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更要注重“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这一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社区图书馆建设
1.社区图书馆的馆址建设
社区图书馆馆址建设要以贴近居民的生活实际需求、贴近居民的文化实际需求、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贴近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要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目标,致力于夯实社区文化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社区图书馆。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够方便地利用图书馆。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分布要打破区域界限,保证社区图书馆布局合理。是否每一个社区都要有自己的图书馆,还是几个社区联合建一个图书馆,这应由居民的需要决定,不应受辖区和“条块”分割的影响。如青岛市根据居民需求,提出“一刻钟读书圈”。打破了地域、“条块”限制,实现了居民出门15分钟就能到达读书场所的目标,为社区居民读书、学习创造了便捷的条件。又如武汉市在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过程中,始终强调以居民满意为标准,让居民群众始终扮演主角,让他们成为整个行动的决策者、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在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创新民主形式方面,武汉市根据国家和省里有关法规,在全市社区大力推行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并出台了《武汉市社区社会事务听证会组织工作指导意见》。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要充分调动社区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坚持“自愿建馆,自主管理”的原则,条件成熟一个设置一个,避免一哄而上,大起大落的现象产生。
2.社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社区图书馆是一个阅读中心,而非藏书中心。因此,在馆藏建设上可遵循“零增长”原则,在创建阶段应确定一个目标藏量。按照国际惯例。一所新的社区图书馆在创建阶段,至少要有人均1册的藏书;但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达到这个标准还不现实,一般可确定在3000~8000册左右。达到目标藏量后,可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一个常量。文献量既是一个常数,也是一个变量,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保持文献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除了特色馆藏,原则上报刊可以不保存,大部分图书可根据流通率确定一个更新周期,定期剔除。剔除下来的书刊,可向社区居民免费赠送或打折销售。遵循“零增长”原则,不仅可有效解决社区图书馆重藏轻用的弊端,还可减轻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小的压力;对于本来就人手紧张的社区图书馆来说,其管理人员藏书管理的工作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减轻。
社区图书馆的馆藏还可按照特色化原则进行建设。特色化原则是指社区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努力建立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藏书体系。特色文献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社区的地方文献,具体包括本社区的历史、人文、知名景点、社区名人故事、社区居民发表的著作、社区内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有关社区管理的文件等等;有关这些内容的图书、资料、图片都是社区图书馆的采集对象。这种文献资源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特别有亲切感,自然关注程度就高,也非常容易激发社区成员产生以社区为荣的自豪感,从而对于社区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地方文献收藏也起到了补充作用。
二、“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社区图书馆服务
社区图书馆只有服务百姓,融入生活,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有了民众的需要与参与,才会有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
1.办证方式上的改变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区的文化细胞,家庭读者是社区图书馆读者队伍的基础。社区图书馆一定要服务好家庭这支潜在的基本读者队伍,要改变过去一人办证一人用的规定,以家庭为服务单元,一个家庭办一个借书证,使家庭每个成员都可以到社区图书馆借书,满足家庭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营造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在最大程度上给予社区居民借阅图书的便利。
2.借阅形式上的改变
传统的闭架借阅,人为地造成了读者与工作人员的矛盾,降低了图书流通率,增加了拒借率,给读者阅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是社区图书馆服务中必须引以为戒的问题之一。社区图书馆应要实行开架借阅;开架借阅可以充分展示馆藏,吸引更多读者。全方位开架是社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必要手段之一。
3.开馆时间上的改变
社区图书馆应合理确定开馆时间。由于社区图书馆大多位于城市的周边地区,同时人们白天又忙于工作,这就决定了社区图书馆不能采用“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为满足社区读者的需求,社区图书馆在开放时间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居民早出晚归的特色加以合理确定,采用“倒作息”制度来取代一般图书馆所通常采用的作息制度,尤其要保证傍晚与双休日开放,这样才能确保社区居民在休息时间利用图书馆。
4.服务内容上的改变
(1)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将社区图书馆办成居民的“第二起居室”。“第二起居室”的提法由来已久。在实现这个目标的今天,社区图书馆将承担起越来越重的责任与义务。因为它离居民最近,能够最直接、最方便地满足读者休闲需求。图书馆不仅向读者提供清静安逸的阅读环境,使人们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要尽量为读者创造一个温馨而又易于亲近的环境,人们愿意到这里自由地交谈和沟通;图书馆不仅向读者提供各种文献服务,如文化体育、影视娱乐、业余爱好、生活保健方面等深受居民欢迎的书刊资料,还要利用各种文化活动设施举办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使图书馆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最理想的场所。如可以利用“五一”长假、“图书馆宣传服务周”、春节期间等时段,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家庭成员参加各类读者活动。如“爱我家园”社区文化活动、“小区建设成果展”、“家庭手工作品展”、“评选模范读书家庭”、“纳凉晚会”等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使图书馆在社区产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使社区居民越来越关注图书馆会举办哪些活动,自己能参加其中的哪些活动,使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小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舞台和中心。
(2)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居民身边的学校。学校与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两个“轮子”。学校注重的是系统教育,而图书馆是为人们提供可选择的自我教育场所,是人们终身教育的社会大课堂。社区图书馆贴近社区居民生活,方便小社区居民利用,它是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是居民身边“没有围墙的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班、培训班、知识讲座等,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在当今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社区图书馆更应肩负起时代重任,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的职能。
(3)满足信息需求,成为居民生活的好助手。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有着迫切的需求和依赖,开展社区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亟待研究的一大课题。社区图书馆在社区信息服务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社区信息网络中心,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基层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社区信息服务功能。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如旅游、税务、市政、法律、电话查询、医疗卫生、社会保险、房地产交易、职业介绍等等,只要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图书馆开发和提供的服务项目。
在社区文化建设较发达的城市——上海,实现计算机管理的街镇图书馆数量从原来的10%提高到目前的52%,有的馆已经实现了免费为读者提供上网服务,有的还创建了网站,为居民提供服务信息、活动信息、好书推荐、读者园地及小区图书室介绍等。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区信息服务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领域,为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图书馆网络建设将使社区居民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图书馆也会像汽车、电脑一样逐渐成为百姓生活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李阿梅.社区图书馆功能与发展模式刍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4)
[2]王惠君.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6(1)
[3]刘敏.社区图书馆的工作重点[J].西南地区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