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
- 张学成
- 2516字
- 2021-03-24 18:29:55
第一节 孔子和《论语》概要
一、孔子简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孔子被看作是东方“圣人”,其对中国历史、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以及对中国人的影响无人能比。在美国人麦克·哈特撰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修订版)》一书中,孔子被排列在世界第5位(前四位是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和释迦牟尼),中国第1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核心是“仁”。其祖先是被称为“殷末三贤”的微子启,以后其先人为宋国贵族,父叔梁纥,母颜氏徵在。孔子“少贫贱”, “故多能鄙事”。早年业“儒”,指做过丧事吹鼓手之类的低贱工作,后还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官。十五岁有志于学,“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其政治主张有些是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故周游列国,不为当世所用。但他又是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退而聚徒讲学,号称“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学者身份教书的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有教无类”,变“学在官府”为“学在四夷”,形成了私人讲学和私家著述的风气。他教书非常讲究方法,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倡导温故知新,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鼓励学生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重视终身学习、持久学习、快乐学习。他还整理并传授《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著作,后来成为儒家传习的基本经典,对古代思想学术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二、《论语》概要
《论语》被西方人誉为“东方圣经”,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它被那些追求理想人格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读书士子奉为经典,以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以及了解当时世界的直接而可信的材料。《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通过回忆的方式编纂辑录成书的。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论语》仅有口头传授本,还有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即鲁壁藏书。当时主要有三个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汉成帝时帝师张禹精治《论语》, “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己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寖微。”(《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张禹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约48章,多篇幅简短,为语录体散文。
《论语》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并无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主要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录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主要记录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录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并非说赵普仅仅只读了半部《论语》,这只是极言其书之重要性罢了。《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汉代把《易》《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名为“五经”。唐合《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为“九经”。唐开成年间,又加《孝经》《论语》《尔雅》,称“十二经”。到宋代,复增《孟子》,成十三部经书,至明合称“十三经”。
《论语》一书多为口语,通俗易晓,明白如话,同时又吸收了书面语之长,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许多话语内涵丰富,蕴涵深永,成了千古传颂的格言。如: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