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逐鹿中原(1945—1949)(5)

150公里长的黄河上,波涛汹涌,大浪滔滔,滚滚浊流载着大小船只在夜幕中向对岸驶去。由于这次强渡黄河的行动是在极其隐蔽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敌人又自恃黄河水流湍急、河床宽阔等自然条件麻痹大意,所以对黄河北岸多日来我军准备强渡的行动毫无察觉。直到渡河部队到达南岸,冲向河岸工事时,敌人才仓促开枪射击。这时,渡河部队在北岸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冲进敌人的防御工事,迅速占领了黄河南岸滩头阵地,迫使敌人向南溃逃。当夜,刘邓大军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打开了蒋介石中原防御体系的大缺口。

第二天,主力部队全部渡过黄河,开始向各自预定的目标前进。

7月4日,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野战军指挥部来到台前县孙口渡口,准备从这里渡过黄河。仲夏之夜,黄河岸边是那样静谧,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奔腾不息的河水在悄悄地向东流去。偶尔,从河面上刮来一阵凉风,把黄河湾处那片芦苇吹得窸窣作响。邓小平站在黄河岸边,掀开衣襟,任夏风吹着。

一只渡船从岸边的芦苇中撑了出来,划到邓小平的面前。

“该上船了。”刘伯承在邓小平身边轻声提醒道。

“是啊,该上船了。”看着警卫人员扶刘伯承上了船头,坐稳了,邓小平才敏捷地一跳,坐在刘伯承的身边。

河面上静悄悄的,河水轻轻地拍打着船舷,发出有节奏的、悦耳的声响。一阵“嗡嗡”的声音由远而近,敌人的两架飞机投下几颗照明弹,把蒙蒙的黄河景色照得通亮。离岸边越来越近了,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激烈的枪声和炮声,渡过黄河的部队正在向盘踞在郓城、菏泽、曹县一带的敌人发动进攻,鲁西南战役已经打响了。

鲁西南一带是刘邓大军向南作战略进攻的必经之地。它处在国民党陕北、山东两个重要战场的中间,敌人守备力量薄弱。中央军委指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防线后,首先发起鲁西南战役,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一,当时,蒋介石正在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山东,如果刘邓大军渡河后向鲁西南地区守敌发动攻势,必然调动进攻山东的敌人来援,这就可以支援华东野战军作战,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其二,开辟鲁西南战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配合华东野战军的内线作战,有利于华东野战军主力早日出鲁西南挺进中原。其三,鲁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将是追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要部队。如能在鲁西南大量歼灭敌人,可以减轻对刘邓军尾追的压力,同时还可造成敌人的错觉,摸不清刘邓军的战略意图。而刘邓军则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乘胜向南前进,经豫皖苏向大别山跃进。

这时,蒋介石看到刘邓大军突破了黄河防线,华东野战军主力又在津浦线发起强大的攻势,山东战场的左翼和后方受到严重威胁,便急忙调兵遣将,开赴鲁西南,以堵住这个刚被冲开的缺口,确保徐州、郑州这两个战略要地的安全。蒋介石命令刘汝明集团的整编第五十五师第一八一旅和整编第六十八师守菏泽,整编第五十五师主力守郓城,从砀山调来第一五三旅扼守定陶,以地方团队守营县等城,牵制刘邓野战军。另外,从豫皖苏区抽调整编第五十八师,从豫北抽调整编第三十二、第六十六师,在陇海线黄口至砀山段北上至金乡以北地区,和嘉祥地区的整编第七十师结成重点,增援鲁西南,并把在山东泗水的第二兵团司令王敬久调来统一指挥,逼迫刘邓军背水作战。企图把刘邓军歼灭在黄河、运河三角地带,或者重新逼回黄河以北。

根据这一敌情,刘邓决定采取“攻敌一点(攻郓城),吸敌来援,打其一边(定陶、曹县),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乘敌援军主力尚未到达之际,首先攻歼郓城、定陶、曹县之敌,而后集中兵力,于运动中歼灭来援的王敬久集团主力。具体部署是:第一纵队4个旅攻歼郓城之敌,第六纵队和第二纵队各一个旅攻歼定陶之敌,第二纵队主力围攻曹县之敌,第三纵队主力进至定陶东南之冉固集、汶上集地区待机,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第二旅进至郓城、巨野之间地区待机。

郓城是蒋介石在鲁西南的一个军事重镇,防守该城的是国民党军曹福林的整编第五十五师,约1万余人。7月3日到6日,杨勇、苏振华率领第一纵队肃清郓城外围之敌,7日夜晚发起总攻。8日拂晓,全歼守敌,郓城解放。

在第一纵队围攻郓城的同时,陈再道、王维纲率领第二纵队直逼曹县。曹县守敌均是地方团队,闻刘邓大军临近曹县,连夜弃城逃跑。7月6日,曹县解放。

7月7日,第六纵队和第二纵队的第五旅,肃清了定陶外围之敌,10日傍晚向定陶守敌发起总攻。敌人凭借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王近山、杜义德率领第六纵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奋勇冲破城门,占领了定陶县城。

这时,王敬久率领援军已分别到达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谢家集和金乡地区。

7月10日,刘邓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如能歼灭(第)七十师,并争取在路北多歼灭几部敌人,然后休息若干天,整顿队势,举行陇海路作战实属有利。我军愈多在内线歼敌,则出到外线愈易发展。”邓小平和刘伯承分析了敌情,认为王敬久集团刚进入鲁西南地区,正在行进中,且兵力分散,如能分割包围起来,然后集中兵力,必能各个歼灭。故决定围歼兵力较弱的六营集守敌第七十师,而后再消灭独山集和羊山集的敌人。

7月13日拂晓,各纵队按部署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分别完成了对六营集、谢家集、羊山集的包围。14日,第一、第六纵队向六营集守敌发起猛攻,歼灭敌整编第三十二师、整编第七十师一个旅。接着,向羊山集守敌发动攻势。

羊山位于金乡西北、万福河北岸,全长仅2.5公里,形状很像一只羊。紧靠山脚下,有一个镇,居住有七八百户人家,这就是羊山集。这时,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六师已赶到这里,并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刘邓野战军主力包围了羊山集后,蒋介石命令王敬久亲率整编第五十八师和第六十六师的第一九九旅由金乡北援羊山集。7月22日,第三纵队第九旅和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向渡过万福河的国民党军第一九九旅发动进攻,全歼该敌。27日夜,对被包围的羊山集守敌发起总攻,激战至28日晚,全歼守敌整编第六十六师。

盛夏的鲁西南,大雨滂沱,战壕里的水足有齐腰深,仗打得很苦。经过28天日夜激战,共歼灭敌人9个半旅,约5.6万人,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这一仗,粉碎了敌人的黄河战略,迫使敌人从山东、陕北等地调动7个整编师共17个旅向鲁西南增援,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有力地支援了陕北、山东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挺进大别山

当鲁西南战役尚未结束时,1947年7月23日,中央指示: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10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毛泽东还指示,进军大别山不能像北伐时期那样逐城逐地推进,而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

刘邓遵照中央指示,准备全军休整半个月,然后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回忆说,原来我们过陇海路后,准备休息一个礼拜。休息一个礼拜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恢复体力。捉到那么多俘虏、缴获那么多装备,整理了以后再走,走还是要走的。另一个是看情况,有机会的话依托根据地再打一仗。毛主席以个人名义给邓政委发了一个秘密电报,说陕北的情况非常紧张,意思是希望我们进大别山,在中途再也不能犹豫了,要赶紧走。

这是毛泽东7月29日的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的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刘邓接到这封万分火急的绝密电报后,十分焦急,他们当即致电中央军委: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之势,准备无后方作战。

40多年后,邓小平回忆说:“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10天,就开始行动。”

7月30日,中央军委指示:如你们决心直出大别山,决心不要后方,要开一次团长以上干部会,除告以各种有利条件外,并设想各种困难条件,建立远征意志。最好每连能发一份鄂豫皖三省地图,使一切干部明白地理环境。确定征粮征税办法,方能解决大军给养,等等。同时,亦应使陈谢建立此种信心。

8月1日,刘邓召集纵队主要首长开会。刘伯承传达了军委7月23日的电报后说:“我和小平同志一致认为,我军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我们的战略任务,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随后,又做了具体的行动部署。邓小平接着谈到了毛泽东对这一战略举措估计的三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邓小平要求大家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会后,各纵队首长立即赶回部队召集会议,传达刘邓首长指示,准备在8月间大举进击。

军情紧急,水情更为严重。由于连日暴雨,黄河水位猛涨。尤其是蒋介石企图炸开黄河大堤,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刘伯承说他“忧心如焚”,邓小平也感到这一时刻是他一生中最为紧张的时候,“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

原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起义将领郭汝瑰回忆说,当时国民党方面正判断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下一步会怎样,攻不攻徐州,退不退回去,到底怎么办呢?大家都认为他们要退回黄河北岸居多,也有人认为会在鲁西南、黄泛区之间推磨打圈,谁也没有判断他们要进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他们进军大别山,那是纵井救人,跳到枯井里去救人,自己就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那刘邓是最危险的了。

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等召集司令部有关处、科干部开会,研究下一步部队的行动问题。大家热烈发言,设想了几个方案,讨论各个方案的利弊条件。会开了一个上午,没有结果,下午接着开。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周密思考,刘伯承终于作出了决断,他宣布:大军南进,必须立即行动;要当机立断,抓紧时间,行动越早越快,就越好,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接着,他又进一步阐明下定这个决心的理由,对部队的行动做了具体部署。最后强调说:我们在进军途中,要坚定、沉着、勇敢、果断,披荆斩棘,夺路前进,一把钢刀直插大别山。

刘伯承讲完后,邓小平站起来说,刘司令员的意见和部署非常正确,我完全同意。我们下决心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逼近长江,威胁武汉三镇和蒋介石的老巢——南京,把战线从黄河边向南推进到长江边。古人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我军的战略行动,必将迫使蒋介石调兵回援。这样,我们就能配合全国各个战场的兄弟部队,彻底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彻底扭转全国战局,加速蒋家王朝的灭亡。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邓小平又强调了三点:

第一,一切工作要服从战略进攻任务的要求,要教育各级干部和广大战士,这是一个极其光荣的、艰巨的任务,是我军战斗史上的创举,要准备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决策作出贡献,付出代价。要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第二,在我进军途中,敌人必然前堵后追,东西截击,我军在淮河以北主要是消灭敌人的地方武装,要力避与敌主力纠缠和作战,千方百计直奔大别山腹地,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第三,要教育部队,进入新区作战,一定要严格地遵守党的政策,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时,军委连续来电,虽然指明南进需付出较大伤亡、减员之代价,而无论起到何种作用均需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同时,出于关怀,又令刘邓部在现地休整补充10天,后又告诉至少7天不动。刘邓反复研究军委来电,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特别是根据当前敌情、水情,决定提前出动之决心不变,因地制宜,机断行事,按既定部署挥师南征。对此,中央连电答复:“刘邓决心完全正确”“刘邓部署很好”“一切决策临机处理,不要请示。我们尽可能帮助你们”。

8月7日,刘邓大军兵分三路,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破了敌人未及形成的包围圈,义无反顾地向大别山挺进。

刘邓行动10余天后,蒋介石仍未发现我军的战略意图,反而认为我军是既不能北渡,又不敢作战,只好向南“逃窜”。直到我军突破沙河后,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此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拦截封锁已为时太晚,只好仓促布防。美军顾问组对蒋介石的错误判断也深感失望。

8月23日,刘邓大军到达汝河时,前面敌人的火力阻击很猛,后面的追兵只有30里。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路。”邓小平表示,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牺牲,坚决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