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2月12日(农历己未年十月廿一日)

静安先生大鉴:

在沪半年,时聆教诲,获益良多。临行匆促,不及走辞,至为歉仄!衡于六日乘早车北来,过津时并未耽搁,七日晚间抵京。拟将书籍等略为整理,即赴津晋谒叔蕴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江苏省淮安府(今淮安市)人,金石学家。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甲骨四堂”之一。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罗福苌、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先生。

尊译伯希和保罗·伯希和(1878—1945),法国近代著名的汉学家和探险家。1908年2月,为了查阅敦煌出土的法华经古抄本,探险队到达敦煌。伯希和流畅的中文发挥了作用。伯希和经过3周调查了藏经洞的文件,并选出最有价值的文件约2000余卷,以500两银子(约90英镑)的价钱把这些文物买走。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罗振玉、王国维等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1921年,伯希和被选为法国金石铭文与文艺学院院士,同时被聘为北京大学通讯导师。1927年王国维自沉后,他在欧洲《通报》发表《纪念王国维》一文。君文稿未暇走领,请寄北京后门内东板桥敝寓为祷。专布,敬颂

著安

后学马衡拜上 十二月十二日

【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衡由于学生罢课在京已无事可做,返回上海家中。在沪期间,马衡常拜访王国维,讨论学术问题,故有“在沪半年,时聆教诲,获益良多”之说。笔者目前所能收集到的马衡与王国维的来往书信资料,也是由此时开始的。此时马衡正编写《金石学讲义》,在“历代铜器”一章之诸多条目的编写通过往来书信向王国维求教、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