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第2版)
- 魏延安
- 1711字
- 2020-08-28 02:56:12
农村电商为什么会这么热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说:“农村的市场是一个新的蓝海市场,我们发现在整个网购现象的背后,其实在三线、四线、五线、六线城市的分布是超过一半的,所以未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在这块。”目前,农村居民对网购模式的接受度达到84.41%,人均网购消费金额预测在500~2000元之间,仍有增长空间。我国网购市场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之后,城市网购市场增速日渐放缓,农村市场成为电商下一轮增长的新引擎。淘宝网农村订单金额比例由2013年第一季度的8.65%上升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9.64%。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已经突破3500亿元,且增速是网络零售市场的3倍,2016年突破6000亿元,继续缩小与城市网购规模之间的差距。
如果顺着阿里巴巴的思路再进一步梳理,则我们会发现农村电商蕴藏了巨大的潜力,至少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农村电商市场前景具有明显的广阔性
农村电商起步晚,直到2010年村镇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网购总额加网销总额)约209亿元,仅占实体交易总额(采购总额加销售总额)的0.07%。但随着农村物流体系的改善、农村信息化的普及、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整个农村电商的增长空间值得期待。再像农产品电商,目前农产品实体市场约为2.5万亿元,而网上销售额到2015年仅为1500亿元左右,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第二,农村电商消费具有明显的新生性
有研究表明,消费者通过网络零售消费的100元中,约61元是替代性消费,即从线下消费转移到了线上;但另外的39元,则是因网络购物的刺激而产生的消费增量。在三四线的县域地区,网络新增消费更是高达57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目前的农村,可谓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很多产品农民想买却买不到,进城买又不经济,还有很大的消费潜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专门为村民代理网络购物的淘宝代购客,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农村电商发展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
如果说传统产业发展要遵循一般产业规律、中西部地区发展还要依靠产业梯次转移,则电商在农村的发展打破了这一清规戒律。在阿里研究院公布的首批淘宝村和首批县域电商发展案例中,许多出自非经济发达地区和非改革开放沿海地区。比如,山东出现4个淘宝村,不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附近;河北2个淘宝村也不在省会或区域中心城市附近;江苏出现的3个淘宝村也不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在首批县域电商案例中,浙江的遂昌、甘肃的成县在山区,河北的清河更身处内陆。阿里研究院分析发现,从2010年开始,县域电子商务已从以江浙代表的华东“单极增长”为主,转向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多极增长”的新阶段。显然,由于电商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电商的地域突破提供了条件,这也是一批县域对于电商充满憧憬的重要原因。如陕西的武功县,按照“买西北、卖全国”的思路打造西北区域农产品电商中心,从无到有,两年时间实现网上销售额近10亿元,在全国排名从800名开外飙升至第7位,也只有电商才能实现这种超常规增长。
第四,农村电商创业主体具有明显的青年性
青年是最活跃的创业群体,大批青年返乡从事电商创业,已经成为农村电商的最大活力。从《“新三农”与电子商务》一书提供的数据可知,农村网商年龄为20~29岁的占75.9%,30~39岁的占18.6%,两个年龄段合计近95%。从各地的调查看,只要青年人踊跃参与,当地电商就一定活跃。虽然我们难以期望农村电商也会迅速产生“淘品牌”那样的暴风骤雨式的成长奇迹,但至少可以相信,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农村电商创业群体必将在今后几年中蓬勃发展,形成一批影响农村经济方式的现代电商企业。
第五,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再造性
电商在农村的发展不仅渗透到传统产业之中,而且深刻地影响与再造,甚至催生农村新的产业,这是农村传统产业模式不可想象的。比如,目前的农产品上网普遍面临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电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了系统性的产业链改造,这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电商把盲目的生产逐渐转向依靠市场来定位,拿到订单再生产,可以有效避免卖难。电商带动了配套的生产、加工、储藏、物流和电商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可以预见,随着城市电商竞争的日趋激烈,在信息化基础不断完善、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加快转型的情况下,农村电商成为了下一个重要的电商蓝海市场,发展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