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陵寝建筑中的礼俗文化研究
- 乔美美 唐群 车自力
- 6307字
- 2020-08-29 11:13:09
二、扑朔迷离的陵园形制
(一)陵园名称的讨论
古代帝王不仅墓葬形制不同于一般人,就连坟墓的名称也有专门的规定。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曾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那么秦始皇的坟墓究竟有没有专门的名称呢?
临潼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赵康民先生曾于秦始皇陵园发现一件刻有“丽山园容十二斗三升,重二钧十三斤八两”的铜缶,他结合《水经注》的有关记载,首次提出了“秦始皇陵园称丽山园,坟墓称丽山”的学术观点。这是有关秦始皇陵及陵园名称问题较早提出的一种学术观点。
后来又有学者对《水经注》有关“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的记载提了出质疑。认为秦代国君墓也有称陵的,而汉代天子墓有称陵的,也有称山的。如高祖长陵既称长陵,又称长陵山,所以认为《水经注》的结论也未必正确,又提出了秦始皇坟墓有可能称始皇陵的学术观点。这是有关秦皇陵的又一种学术见解。
《秦陵之谜新探》一书的作者在详细考察了秦公陵墓名称演变的历史后,认为秦始皇陵当年并没有具体的名称。陵墓名称与冢墓的出现密切相关,冢墓出现以前似乎不存在名称问题,那时即使国君墓也没有明显的特殊标志。因而国君墓也就没什么特别名称。比如,秦国早期国君墓一般通用某公葬某地的惯例。随着国君冢墓的出现,自然带来了陵墓名称问题。秦国国君最早兴起冢墓的是秦献公,从此之后的几代国君都奉行冢墓。献公与孝公的冢墓只是在冢字前边加上王公名,如献公冢、孝公冢是也,秦惠文王时又改称为陵。他的坟墓不称冢而称“公陵”。昭襄王时放弃了新兴的称冢或称陵的制度,又重新回到了献公以前的“某公葬某地”的惯例,如“昭襄王葬芷阳”就是这一早期惯例的再现。
秦始皇陵究竟是沿用了早期惯例呢,还是仿照献公称冢或仿照惠文王称陵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葬始皇骊山。”很显然这里的“骊山”似指地名,葬骊山实际上就是葬某地的意思。它与二世皇帝“葬宜春苑”的意义完全相同。所以,秦始皇与昭襄王、庄襄王一样都沿用了早期葬某地的惯例。这与秦始皇生前害怕人们谈论其死事的思想也是相吻合的。至于始皇陵之称则是后人仿照当时的习俗附加上的。
(二)陵园是仿咸阳设计的吗?
秦陵封土是按“树草以象山”的设计思想营建的,秦陵地宫则是模拟宇宙设计的,秦始皇陵园无疑也有一定的设计思想。十余年来学界同仁就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比如杨宽先生在《秦始皇陵园布局结构探讨》一文中指出:“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就是按照国都咸阳设计的,也就是和张仪等人设计的成都城差不多。把双重围墙的陵寢造在陵园的西部,陵墓造在陵园的西南角,就是按照咸阳和成都的小城(即宫城)造在大城西边而布局的。不仅陵园布局的设计是仿效都城结构的,甚至采用挖掘鱼池来取土的方法也是仿效都城的建筑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陵园仿都邑营建的思想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吕氏春秋·安死篇》曾针对当时厚葬之风指出:“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这里说的是陵园的内阙庭、宫室等建筑比若都邑,绝不是说陵园所有陪葬坑及布局都是完全照搬都城的。退一步说,如果完全仿照咸阳,那么陵墓封土、地宫形制又是仿咸阳城哪一点营造的呢?何况当年的咸阳城是什么样子至今还是一个谜。所以,“若都邑”的本意主要是指陵园的城垣而言,充其量只能是模拟都邑而已。若是将陵园的一切都要从咸阳城寻找对应的地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学术界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陵园的整个建筑布局是模拟生前,把地上王国统统地搬到地下。诸如内城内有寝殿、便殿、寺园吏舍,还有供皇帝出行的乘舆、游猎用的苑囿。外城外边的厩苑内有供驾车和骑乘用的骏马,更加上地宫内具有百官次位以及无数奇器珍怪,正构成一幅封建帝王理想的宫域图。”这是秦陵考古专家袁仲一先生较早提出的一种学术观点。这一见解言之有据,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的首肯。
就秦始皇陵园整个建筑布局来说把它看作“一幅封建帝王理想的宫域”无疑是对的。如果从陵园建筑设计思想的角度来说,它是多元的,即封冢是按“树草木以象山”的思想设计的,内外城垣是模拟都邑设计的,地宫是模拟宇宙设计的,内涵与布局则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埋葬观念。
(三)高大的秦陵封土堆
墓冢可以说是墓主身份的标志,也是封建皇权的象征,最早在南方比较流行,如楚国的一些贵族墓大都有封土。秦国封土墓的出现似乎略晚一些。以往学者认为是自秦惠文王开始的。《云梦秦简》出土后方知秦国封土墓不是始于惠文王,而是从秦国第一位从事封建改革的国君秦献公开始的。之后的秦孝公、惠文王及历代国君竞相仿效,而且封冢的规模愈来愈大,封冢越修越高。秦始皇陵规模和高度在先秦国君和两汉时期的帝陵中当是首屈一指的,那么始皇陵究竟有多高呢?
秦始皇陵的墓冢封土是夯筑而成的,远望像一座突兀拔地而起的山岭。陵冢封土的形状呈覆斗形,顶部略平,中腰部有两个缓坡状的台阶,形成三层阶梯。陵冢封土的高度,史学大师司马迁是第一位记载秦始皇陵高度的学者。他在《史记》中说:“坟高五十余丈。”按当时每尺23厘米折算约为115米。司马迁记录的数字是随意估计的呢,还是有一定的依据?从司马迁一贯的治史态度、文字风格来说,他绝不会凭空想象。司马迁为撰写《史记》曾跟随其父游历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情风俗等有关资料。临潼始皇陵距当时的都城长安不到百余里,想来他一定会涉足秦陵进行实地考察。“坟高五十余丈”的记载完全有可能出自司马迁亲自考察的结果。再从两千年来水土流失因素考察,司马迁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较早记录秦陵高度为50丈的还有《汉书·楚元王传》:“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三辅故事》:“始皇葬骊山,起陵高五十丈。”
20世纪初,两位外国学者也记录了秦始皇陵的高度:1906年,日本足立喜六先生考察后记载,“陵高76公尺”;1917年,法国维克托·萨加伦先生考察后指出“它有46米高,底座四边,每边有1000英尺长”。这两位先生是实际测量数字还是目测数字现在不得而知,总之他们先后考察的时间相距11年,而所记的高度相差30米。
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省文管会王玉清等先生测量的结果“高度为43米”。20年之后的1982年,专家利用精密水准仪再次测量了陵墓封土,测得结果:“坟高55.05米,中间第二台阶高38.44米。”不过这两次实测所得数据仍然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当是两次测量所取测点不同的缘故。
关于始皇陵封土的现存高度,根据各人的测点不同说法也不一致。秦始皇陵所处地势南高北低,且中间高东西两侧低,落差较大。整个地形像一条鱼的脊背,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始皇陵的高度,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站在陵封土西侧277.7米处测量,陵现高为43米;站在陵封土西北角的缓坡处测量,或站在陵封土西侧中部测量,陵高为46米;站在陵封土西北角的西外城垣中部测量,陵高为76米;站在陵封土的北边沿中部测量,则陵高为52.5米。如果把测点移到陵园内城北垣的中部测量,陵封土现高77米。如果把测点再往北移到陵园外城北垣的中部测量,则陵封土现高87米。由于秦始皇陵周围地势高低不一,故测得的高度众说纷纭,有87、77、76、73、71、55、52、46、43米等。
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数据可以看出至20世纪陵墓封冢高度仍然保持在50米以上。这就是说历经两千余年它的高度下降了二分之一。如果按照每三年下降10厘米估算,两千余年也要下降60余米。所以,可以说司马迁关于“坟高五十余丈”的记载,客观地表述了当年封冢的高度。这个高度比汉代帝陵最高的茂陵还要高三倍。在中国古代帝陵封冢中没有任何一座坟墓可以与之相比,始皇陵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帝陵封冢之最。
如此高大的陵墓,封土又取于何处?
在秦始皇陵周围地区的群众中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陵上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经过对封土堆土质分析,封土堆的土不是经过烧炒的,否则不会有西汉时的“树草木以象山”,也不会有今天郁郁葱葱的石榴树。可是这种炒土之说虽然有些离奇,但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始皇陵高大封土堆的用土取于何处?
秦始皇陵剖面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这就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水经·渭水注》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经过实地考察,在始皇陵封土东北2.5公里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仍保留着一处低洼的大水池。这说明郦道元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可见秦始皇陵封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墓中挖出来的土,二是从鱼池一带取的土。
(四)封土上有无建筑
古代国君及贵族阶层十分重视坟墓的形制。殷商国君及贵族墓上往往筑有很讲究的享堂建筑。周代国君墓上有没有享堂建筑不得而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兴起了一种封冢墓。秦始皇陵这座高大如山的封土是由数以万计的人工筑起的。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封土上面有没有建筑物?
始皇陵封土堆的形状,有的称圆锥形,有的称四方锥形或方锥形、覆斗形。杨鸿勋在《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中推测:“秦始皇陵覆斗形的封土,可能是享堂多级中心土台'墉'的遗存”。即原来地面上可能是一座远较平山中山王陵更为庞大的高台建筑式样的享堂。始皇陵封土上曾出土大型瓦当以及残存木炭屑、红烧土渣等遗迹,已初步证明了这一点,可在将来的探测清理中查清其形制。
始皇陵封土上果真有如此宏大的建筑吗?
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中说:其实从古代墓上建筑沿革考察,始皇陵封土上不可能筑有享堂。墓上筑享堂始于殷商时期,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证实。西周的国君墓估计也可能因袭享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有些诸侯王墓仍然筑有享堂。如中山国王墓、辉县固围村魏国国君墓。与此同时许多诸侯国又兴起一种新的葬制冢墓。在河北省的易县、邯郸,山东省的临淄、莒南及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地,都发现了筑有坟丘的大墓。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既是由享堂墓向冢墓的演变时期,又是冢墓与享堂墓并存的时期。具体到秦国,春秋中晚期的秦公墓仍沿用享堂墓。凤翔一号秦公大墓,墓上曾发现柱洞一排,并发现有凹字形板瓦房相互衔接叠压的现象。这座春秋中晚期秦公墓显然是筑有享堂的。享堂墓在秦国的淘汰,过去以为是从秦惠文王开始的。其实依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献公冢”“孝公冢”的简文可知,秦国由享堂墓向冢墓的演变最迟应在秦献公时期。而且献公、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一直沿用冢墓,秦始皇时期不可能再筑享堂墓。
比较两者封土的尺寸也可以看出始皇陵封土不可能是享堂建筑的土台“墉”。单从外形上看,似乎它们均为台阶式,但是仔细比较,中山国王墓封土高“约15米”,而始皇陵封土上没有发现任何建筑迹象。既没有发现大量的瓦片,甚至连红烧土及木炭屑也不多见。不能超过于上文提到陵上曾发现大型瓦当一件,其实是误传。这件瓦当不是陵墓封土上的遗物而是在陵园建筑遗址内发现的。与此相同的大当,近几年在陵北建筑遗址内又发现多件。显然不能以此作为陵上有建筑物的依据。
总之,秦始皇陵封土上根本不存在享堂问题。它与中山国王陵属于两种不同的形制,前者是继承了春秋战国之际新兴的冢墓,后者则是代享堂墓的沿袭。秦始皇陵封土形状也不同于汉代的覆斗形墓,它实际上属于一种多级台阶式的封土墓。这是模仿自然界山体形状修筑的,也是三代帝王陵形制中最早的一座“山坟”。
(五)陵园的总体布局
秦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在墓地的选择方面表现了独特的远见卓识,而且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的。
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它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秦陵地面上的主要遗迹就是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当年那长达20华里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还有当年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幸好地面建筑的废墟还没有完全破坏。考古工作者在这些废墟上进行了钻探和发掘,从而确定了建筑遗址的位置和规模。经过多年的勘探与试掘,发现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主要分布在封土北侧和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封土北侧的地面建筑群目前已探明的有三处,其中靠近封土的一处建筑规模较大,形制讲究,似乎为陵园祭祀的寝殿。寝殿之北还有两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亦为寝殿。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了一组地面建筑群,依据目前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来看似乎为飤官建筑。在建筑遗址的南北侧、西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这个区域似乎也是一组建筑群。
陵园的陪葬坑与陪葬墓基本上分布在封土西侧内外城垣之间。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就是位于封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还有一座大型马厩陪葬坑、61座空墓坑和一座甲字形陪葬墓也分布在封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在封土东侧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两处陪葬坑和一处陪葬墓,这些陪葬坑与陪葬墓都分布在外城垣以东,17座甲字形陪葬墓相距外城垣350米,90余座马厩陪葬坑相距外城垣400米,西距外城垣1225米处就是著名的三个兵马俑陪葬坑。西与兵马俑相邻的还有一座甲字形大墓,这是封土东西两侧陪葬坑与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此外,在地宫四周的墓道附近还有一些陪葬坑,著名的铜车马坑就位于西墓道旁。
秦始皇陵园的总体布局与其他国君陵园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在布局上体现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过去发现的魏国国君陵园,其中并列着三座大墓,中山国王陵园内也排列着五座大墓,秦始皇陵园内只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充分显示了一冢独尊的特点。而其他国君陵园的布局,则显示了以国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点。这一区别正是秦国尊君卑臣的传统思想在陵寝布局上的反映。
第二,封冢位置也有别于其他国君陵园。其他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于内城南半部。有的学者以为这是按照“以西为上”的礼制安排的。从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封冢并不在西半部。封冢位于陵园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冢“树草木以象山”的设计思想决定的。
(六)唯我独尊建陵园
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这么高大富丽的陵园呢?首先是受古代的葬礼影响;其次是由他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古代的葬礼,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文化的进步而逐渐隆重起来的。如《周易》《淮南子》等文献记载,古人死后,埋到荒郊野外,不封不树,没有任何纪念物。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因为自己常年四处奔走,为使自己能找着父母的坟墓,就为他们筑起了四尺高的土丘,并做了标记。自此以后,封土越筑越高,树木越种越多。帝王们则更加讲究,认为“事死如事生,礼也”。为了显示他们的尊荣与权势,所以,将陵墓造得如同都城一样。秦始皇是这一礼制的忠诚继承者,他将战国以来的厚葬之风发扬光大,以至自己陵园的规模和格局,成为后代帝王建筑陵园的蓝本。
秦始皇的性格也决定了他陵墓的宏伟规模。秦始皇生前好大喜功,骄傲奢侈,贪于权势,独裁专横,阴险多疑,冷酷残暴,他的人生观就是突出一个“我”字,唯我独尊的思想支配着他干了许多事情,修建高大宏伟的陵园就是其中之一。秦陵修建时间长达39年,动用人力72万,成为世界一绝,它比著名的埃及王国第四王朝胡夫金字塔的修建时间还长了八年,修陵人数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八倍,埋藏之多更是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可以相比的。难怪刘向发出惊呼:“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近年来,在秦始皇陵周围发现的兵马俑、铜车马等600余处陪葬遗址,处处文物都引起巨大的轰动。就连生活在20世纪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也频频称赞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秦始皇好大喜功,骄横奢侈的性格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我们留下了一代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