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陵寝建筑中的礼俗文化研究
- 乔美美 唐群 车自力
- 8225字
- 2020-08-29 11:13:09
第二章 沉睡千年的地下王国
一、规模宏大的陵园工程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加之奉行“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几乎历代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视修建陵园。
秦始皇帝从13岁继位后,就开始在骊山之麓为自己修建陵墓。全国统一后,营建工程得以大规模进行。为修筑陵园所征调的役夫徒隶竟达70余万人,前后经营38年之久。直到秦始皇驾崩时,陵园工程尚未完全竣工。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陵的修建及陵墓内部结构的情况有一段生动地描述:“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之者久之。”
(一)陵墓为何选在骊山北麓
骊山是终南山的一个支脉,在西安市东20公里的地方。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可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骊山北麓?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水经·渭水注》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此说在学界沿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具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不疑。
从地理环境方面看,古代的陵墓一般选择在地势较高、环境优美之处。骊山北麓正是比较理想的地方,它是骊山山前的冲积扇和带状黄土台,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此处渭水如带,平原广袤,地势高亢宽阔。陵南紧靠骊山,山林葱郁,层峦叠嶂。陵北面临渭河,渭河横贯关中平原,是山水俱佳的风水宝地。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说:“始皇贪其美名而葬焉。”
另外,秦始皇把陵墓选在骊山北麓,也与秦的政治中心东移有关。随着秦国国都由西向东迁徙,政治中心东移,秦王陵墓区也由西向东移动。古人对族人的葬地十分注意,一般都在国都附近。秦在雍建都时,秦公的墓都在雍。1986年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便是其中之一。秦国都城由雍东迁以后,秦王及族人的墓地也相应地改动。由咸阳向东直到骊山这一地带,是秦建都咸阳后秦王的陵墓埋葬地。咸阳有秦惠文王、秦悼武王陵,骊山则是秦后期的王陵区域。宣太后、悼太子、孝文王、昭襄王、庄襄王、帝太后等,都葬在这里。秦在这里设有芷阳邑。芷阳邑的位置,约在陕西临潼韩峪乡的油王村附近。西安东郊灞河以东到骊山,都属芷阳所辖。专家曾在芷阳附近考古调查,发现了几座大型陵墓,便是这种情况的反映。秦始皇便是顺着这条由西向东的秦王陵带为自己造陵墓的。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还有不同的看法。《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俱空名的国王个人的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葬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潼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之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秦昭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潼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巅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以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嶂。从渭河北岸远远望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面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墓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所以,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远眺秦始皇陵,就像骊山下的一座小山。
远眺秦始皇陵就像骊山下的一座小山
(二)秦始皇陵的督造者
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
千人唱,万人讴,金(今)陵余石大如塸(土屋)。
这是当时的一首民歌。甘泉山在咸阳市淳化县,看来修建秦陵的石材,便是从那里运来的。运石的人很多,致使渭河水都断流了。运石头的人成千上万,前面的吆喝着号子,后边的跟着呼应,汇成一股惊天动地的渭水运石号子。这是一幅多么悲壮宏阔的劳动场面。金(今)陵余石大如,就是说有一块遗留下的石头大得像一座房子。据说,原来在秦陵东南二里有一块大石头,形状像个大乌龟,高一丈八尺,周围十八步。这是修秦陵时运到这里,再也搬不动了。后代称它为“佷石”。佷就是残忍的意思,也可写作狠。唐朝的皇甫湜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叫《佷石铭》。到元代时,因修灞河桥,这块佷石由石匠斫开修了桥。
古代修建王陵是重大盛典。所以,王陵的修建工程大都是由相邦主持的。如1978年,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的铜版兆域图铭文说,国君命相邦“为兆乏(法)”,即指明了由相邦主持陵墓工程的事实。秦国继承了这一制度,秦始皇陵工程的督建者应是当时的相邦。秦始皇陵的修建可分为几个时期,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内,主持人也不同。
第一时期:从选择陵址到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47年—前238年)。这段时间是由相邦吕不韦具体负责的。吕不韦是秦始皇时代第一位相邦,由于秦始皇继承王位时只有13岁,所以当时的吕不韦已成为秦国的实际执政者。虽然他名义上是相邦,而事实上秦王大权旁落,相邦权力已达极点,始皇陵园工程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从陵园位置的选点到陵园的整体规划,从调配人力、物力到陵园的施工,作为陵园工程的第一位主持者,吕不韦无疑起了关键作用。在他任相邦的九年时间内,为整个陵园工程的营建打下了基础。
第二时期:从吕不韦被罢官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37年—前221年)。这段时间秦陵工程由谁负责史无记载,但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九年,长信侯嫪毐作乱,秦始皇“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的记载来看,吕不韦免相之后,仍有相邦昌平君。昌平君之后,还有相邦隗林、王绾。在秦始皇陵及秦都咸阳等地出土的秦权、秦诏版上均记有“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乃诏丞相林、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根据当时相邦主持陵墓工程的制度,可以说这一时期由相邦昌平君、隗林、王绾主持陵园工程。
第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二世继位(公元前221年—前210年)。李斯是继隗林之后升任丞相的,那时陵园工程正处于大规模营造时期。《汉旧仪》说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隶徒七十二万人作陵。”说明李斯是修建陵墓的主要主持人。全国统一后,李斯以廷尉的身份参与了秦始皇建立和巩固封建帝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所以,在他任丞相之前可能就参与了陵园工程的主持,当他接任丞相后就正式主持了这项工程。在整个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和扩建方面,李斯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时期:二世继位至工程停工(公元前210年—前208年)。秦始皇死后,秦始皇陵工程并没有彻底完工。此时,二世继位,内政混乱,李斯被赵高迫害致死,修陵工程也应换人负责。据《史记》记载,陈胜起义军进兵至戏水,少府章邯向二世皇帝奏曰:“盗已至,众强,令发近县不及矣。丽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章邯此时应是陵园事务的负责者,二世批准他的奏请,修陵刑徒被赦编为军队,由章邯率领去和起义军作战。直至秦朝灭亡,秦始皇陵园的工程也就结束了。
(三)修建秦始皇陵所用的时间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就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到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整个陵园工程的修建,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秦王继位(公元前246年)开始到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在这26年时间内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
第二阶段:从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病死葬于骊山,这九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此时秦始皇已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要维护皇帝的威严,把死后的亡灵世界装扮得和生前一样,所以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经过数十万人的努力,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
第三阶段: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到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这三年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但由于陈胜所派周文的军队已进至戏水附近(今临潼区东),二世便把修陵的几十万刑徒临时武装起来,去和周文的军队作战。至此还没有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被迫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法老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八年。
(四)陵园的修建者来自何方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也就是说,秦始皇从13岁继承王位起,就开始为自己修陵造墓,修建时间长达39年,动用民力最多时达70余万人。那么这些修陵人来自何方呢?
全国统一前,参加修陵的人大都来源于秦国本土,主要是关中地区的秦人。全国统一后,修陵人是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汉旧仪》中也说修陵者为“天下刑人隶徒”。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些文献记载的史实。从秦始皇陵附近的修陵人墓地出土的墓志瓦文、秦俑坑内陶俑、陶马身上的文字,以及陵园出土的砖瓦上的文字来看,秦始皇陵园的修建者来源于今山东、陕西、河北、河南、江苏、甘肃、湖北等地,从而也证明了秦统一六国后是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大批的人员来修筑陵墓的。
从秦始皇陵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修陵人的身份有四种类型:
其一为刑徒。在秦始皇陵西北角发现了一处秦代的打石场遗址,遗址内除出土了秦代的铁锤、铁錾、铁钉、石水道的半成品以及大批石材外,还发现了铁钳、铁钛等刑具和人的尸骨,这些戴着铁刑具为修建始皇陵打制石材的人,便是戴罪服役的刑徒。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所记载的“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史记·秦始皇本纪》:“少府章邯曰:“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等,基本相符。文献、实物两相印证,更加说明修建秦陵动用了大批刑徒。
其二为居赀。在陵西修陵人墓地,有103座墓穴,每座墓穴内一般埋2~3人,最多14人。死者大多是青壮年男子,另有两名妇女和两名幼男。在这些死者身上覆盖的瓦片刻文中,有死者的姓名、籍贯,有的还有爵位,其中有10人写的身份为“居赀”,如“东武东闲居赀不更”,东武为县名,东闲为乡名,不更为爵名,居赀是死者服役的名字,意思是因犯法而被罚钱,如果本人没有能力缴纳钱财,便以劳动来代替。服居赀劳役的人一年有两次假可以回家耕田。另外,不穿囚衣,不戴刑具,这说明居赀劳役者的身份优于刑徒。
其三为官府和民间工匠。修建秦始皇陵需要大批的砖瓦匠、木匠和制作各种陪葬品的手工业者。近年来从始皇陵出土的砖瓦、陶器和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发现了一大批工匠名。从砖瓦上的工匠名来看,工匠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中央官府制陶作坊,如左司空婴、右司空尚、都昌、宫水壴等,左右司空和宫水都是少府的属官,都昌的都是都船的省称,是中尉的属官。婴、尚、昌、壴等都是陶工名,他们分别属于上述各个中央官府的制陶作坊。二是地方各郡县的制陶作坊。如临晋翏、好畤工伙、美阳工苍、新城邦等,翏、伙、苍、邦等为人名,人名之前的临晋、好畤工、美阳工、新城等为县邑名。这些人应是分别从各县的民间私营制陶作坊征调来的陶工,属于自由民。
其四为定期服劳役的人。《汉书·食货志》记董仲舒说:秦的劳役,“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戌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规定秦人一生中要为皇帝无偿服役一年,同时要屯戌一年,每年还要服役一个月。因此,修陵工人中也有这些按这种规定服役的人。
秦始皇陵建造图
(五)陵园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秦始皇陵园工程最高督造者为丞相。丞相之下设有一个由许多官署组成的管理机构。它们是怎样组织和管理这项巨大的土木工程呢?
陵园工程的管理机构,上有丞相作为工程管理的总负责,下有中央一些官署直接参与组织管理与施工。
秦代哪些官署参与了陵园工程的管理?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过去只知道汉代是由“东园匠”负责为陵园制作陪葬品的。史书虽然没有记载秦代哪些官署负责陵园工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秦始皇陵园出土的一批金文和大量的陶文资料为我们探讨这一悬案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文字资料。从目前发现的兵器和其他铜器上的刻铭来看,秦代中央主要铸铜官署“寺工”和“少府”都参与了陵园青铜器、金银器等陪葬品的制作。寺工官署主要负责铸造陪葬的青铜兵器,“少府官署”则负责和参与了陵园其他青铜器、金银器陪葬品的制作。为陵园负责烧造砖瓦房的中央官署机构有“都司空、左司空、右司空、右水、左水、寺水、大水、北司、宫水等十个之多”,每个官署内都设有许多工师具体主管砖瓦的烧造。现已发现的工师已达48人。烧制砖瓦房的还有地方官署和民间制陶作坊。专门为陵园制作兵马俑陪葬的有来自中央官署的雕塑大师,有从都城咸阳抽调来的雕塑大师,也有来自民间作坊的雕塑大师和一大批从事辅助工艺的工匠和助手。“左右司空”不仅负责烧制砖瓦,可能还参与了整个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司空很早就是管理土木工程的。《汉书·百官公卿表》曰:“禹作司空,平水土。”《通典·职官》曰:“周礼,司空为冬官,掌邦事,凡营城起邑,复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四方水土功课发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秦代由于大兴土木工程,不仅在中央设有左右司空,在郡县和邦国同样设有司空,分别以郡司空、县司空、邦司空称之。《云梦秦简》释文注曰:“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因当时工程多用刑徒,后逐渐成为主管刑徒的官名。”秦始皇陵园这样大型的土木工程由左右司空参与管理与组织是完全可能的。
陵园工程不仅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同时它还以立法形式来管理工程。从《云梦秦简》可知,秦代土木工程立法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立法十分严密,法定准则又非常明确。就拿人员征调来说,秦律明确规定必须按时征发徭役,按时组织输送被征调的人员,按时到达服徭役的场所。否则,如果耽误了,对于当事人要处以罚一甲的处理。被征调人员如果迟到3天到5天要受到训斥;迟到6天到10天,罚一盾;迟到10天以上,罚一甲。秦代一甲约值几百钱,一个服徭役者干一天才能得到8钱报酬。这样折算,为一甲就相当于一个人无偿地干数百天工日,罚2甲则干的工日更多。
再从人员组织管理来说,秦律针对不同身份的人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如私家奴婢及刑徒在服劳役时每20人编为一组,每组派刑徒主管一人,负责监管刑徒,逃跑的要加罪。如果刑徒主管人员不够时,可以把劳作三年以上的刑徒减刑派为刑徒主管。爵位在公士以下的人居赀劳作期间不必穿囚服,也不必戴刑具。关于工程管理,秦律也有法定程序和法人主管,秦代工程还有法定的质量和验收标准。
秦律明文规定,所筑墙垣一年之内不得发生质量问题,如果不满一年发生墙坏现象,主持工程的司空要令原来修墙的人员重新修筑,所费的工日不得算入服徭役的时间。秦代工程还有法定的呈报程序。呈报工程之前要预算准确的工程量。工程量估算的法定标准是施工在预定期限的前后各两天内完成为合法,超期两天以上或提前两天以上都要追究法律责任。估算工程量的法人代表是主管工程的司空与匠人。工程由他们两人共同估算,否则是违法的,工程量估算超过法定标准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总之,秦始皇陵这项巨大的土木工程是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并辅之以立法管理的。
(六)陵园的规模
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
有海人宁渡?无春雁不回。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过秦皇墓》中也曾留下了这样的感慨。
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整个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东西、南北各长7.5公里,东到今代王镇,西到临潼城边,南到骊山,北到鱼池建筑遗址,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因而,一位外国元首来此参观时,非常惊讶地说:这座陵园比他们的国土还要大。
秦始皇陵的建筑结构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目前在陵区范围内,已经发现大型地面建筑遗址十多处,陪葬坑、陪葬墓等各类遗址600多处,大致分布如下:
1.地面城垣
据钻探得知,秦始皇陵有两重城垣,呈长回字形,除南边的内外城垣仍有局部残段存留地表外,其余只在地下存有墙基。内外城垣均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周长3870米,外城周长6321米。
2.寝殿、便殿遗址
寝殿是寝陵上的正殿;便殿是寝侧之别称。寝殿遗址位于始皇陵封土北侧,是墓主灵魂日常起居饮食及祭祀的地方。便殿遗址位于寝殿北侧,是寝殿的附属建筑,它是供墓主休息的地方。
3.园寺吏舍遗址
位于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北角内外城墙之间,目前发现了三处:一处位于西城门以北至临马公路之间;一处位于临马公路以北至晏寨村南;一处压在晏寨村下面。
4.陪葬坑
①铜车马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目前,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它们象征着秦始皇的宫廷乘舆。
②马厩坑:在陵园范围内,目前已发现用真马陪葬的马厩坑两处:一处位于始皇陵外城的东边,共发现98座;一处位于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此坑内埋有数百匹马。这种布局象征着京都的厩苑。
③珍禽异兽坑:在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已发现了陪葬坑31座,其中珍禽异兽坑17座,跽坐俑坑14座。它们的发现,清楚地说明地上的苑囿被模拟于地下以作为死者灵魂的游猎场所。
④石甲、石胄陪葬坑:位于秦陵封土东南约200米处,总面积达1300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园城垣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这批首现于世的秦代甲胄实物,为研究秦代军事装备提供了新的资料。
⑤百戏俑坑:位于石甲胄陪葬坑以南40米处,面积近800平方米。这批陶俑的出土,反映了秦宫廷文化的丰富多彩。
⑥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由一、二、三号坑组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
⑦陪葬墓: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墓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一在内城北侧东区;一在陵园西边的内外城垣之间;一在外城墙的东侧。
⑧修陵人墓:在秦始皇陵西南约1.5公里处发现修陵人的墓地有三处:一处位于赵背户村西约50米的台地上;一处位于姚池头村北;一处位于临潼城东五砂厂东侧。
5.防洪堤及石料加工场等遗址
①防洪堤:位于陵南山脚到陵东三任村之间,全长约3500米,是为防止山洪冲垮始皇陵而修的大堤,又称五岭,对陵园起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②石料加工场:在陵园西北的郑庄村南,面积达75万平方米,是修陵时加工石料的地方,它为研究秦陵园地面建筑用材和陵园布局提供了资料。
③鱼池建筑遗址:位于秦始皇陵北侧,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主要遗迹有夯土墙垣、房基和灰坑等。
秦始皇陵园遗址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