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诅咒”与传统农区企业家形成机制研究
- 余萍
- 974字
- 2020-08-29 01:44:52
1.4 研究思路
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告诉我们,人均产出的差别来自人均资本积累以及其外的“索罗剩余”。这似乎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些事实: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江浙一带的经济增长远远领先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从人均资本的角度来理解,这当然是因为广东和江浙的人均资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从“索罗剩余”来理解,可以解释为改革开放初期不平衡的对外开放政策。无论如何,这些解释都合乎我们对理论认识的直觉。
但是,当我们把研究的尺度缩小到更小的区域时,却难以用上述理论解释这些现象: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主要应来自传统的农业,但是在河南省内,农业生产条件具有明显优势的黄淮四市(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自改革开放以来,非但没有成为河南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反而在河南各地级市经济增长的排名中垫底。显然,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产出(以及人均资本)在河南省各地市之间的差异无力解释这一现象,那么我们应当从“索罗剩余”中寻找合理的解释。考虑到一省之内的改革开放政策差异甚小,因此用“政策”的差异来理解上述现象显然是不够的。打开“索罗剩余”这个“黑匣子”固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尝试,如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社会的发展水平、劳动者的素质甚至性格特征、制度和文化的因素等,但本书并不想着力于计量上述变量,而只是提供一个新增的理论假说以丰富和发展理论的探讨:“在特定的初始条件下(工业化初始时期),其他外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利于企业家的形成,而较差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企业家的形成。企业家形成的差别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差别。”
广东、江浙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其主要的决定因素可能是人均资本或者“索罗剩余”中的技术、制度与文化;而黄淮四市落后于河南其他地级市的现象,其主要的决定因素则有可能是企业家形成机制的差别。按照上述思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工业化初期,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地区是否会受制于传统的优势资源禀赋条件,从而抑制企业家的形成,抑制创业活动的开展,最终抑制工业化的起步(第三章)?第二,工业化初期,企业家的形成与初始的农业生产条件是什么关系,它是否可以与行为人的最优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相洽,如果是这样,什么样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第四章)?第三,除了自发的企业家形成机制之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还依赖什么样的条件(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