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让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成果惠及各国民众 国外战略智库纵论中国的前进步伐(之八)
- 王灵桂主编
- 13363字
- 2020-08-29 02:26:47
英国智库观点摘要
变革型领导者将在美中峰会上会晤
原文标题: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Set to Meet at US-China Summit
文章框架: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确实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两位领导人都在各自国家积累了权力,并重新配置了各自的政治领导层;在阳光庄园举行的习奥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互动描述为“新型大国关系”;特朗普政府似乎不太关注中国对自己世界地位的看法;由于美国在韩国部署了“萨德”系统,习近平主席不太可能在遏制朝鲜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方面提供更多帮助;习近平主席将强调美国和中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特朗普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更重关税的潜在经济风险;特朗普还将在“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支持下,寻找与中国做生意的机会;许多中国专家认为,鉴于美国在亚洲联盟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观点摘要:
1.表面上看,接下来两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佛罗里达度假村海湖庄园(Mar-a-Lago)的会晤似乎有些尴尬:中国国家主席、中国的“领导核心”将与一个美国大亨在其豪华高尔夫度假村全面讨论中美关系。然而,习近平和特朗普确实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两位领导人都在各自国家积累了权力,并重新配置了各自的政治领导层,这些方式几十年来都未曾见过,许多人将习近平的“中国梦”与特朗普的“美国第一”口号相比较。
2.2013年6月,在阳光庄园举行的习奥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互动描述为“新型大国关系”。对中国来说,这是两国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习近平主席坚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不断扩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中国应得到认可。
3.此外,特朗普政府似乎不太关注中国对自己世界地位的看法。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最近在访问北京期间,似乎在用中国的习惯用语来描述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这似乎主要是一种修辞上的无能和政策上的无知,但这些特质也反映了特朗普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上注重物质,而非形式。
4.与蒂勒森不同的是,特朗普预计将就中国对待朝鲜武力威胁的矛盾立场采取严厉措施。由于美国在韩国部署了“萨德”系统,习近平主席不太可能在遏制朝鲜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方面提供更多帮助。北京方面认为,该体系使美国的监控能力扩展到中国领土,将削弱中国的核威慑力量。
5.特朗普还可能对美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和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衰败表示不满。习近平主席将强调美国和中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特朗普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更重关税的潜在经济风险。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习近平主席仍需要保证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步入正轨。
6.特朗普还将在“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支持下,寻找与中国做生意的机会。据称,习近平和特朗普通过特朗普女婿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形成了一个外交渠道,重点集中在合作机会上,这显然是由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推进的,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和中国外交关系的“设计师”。
7.然而,许多中国专家认为,鉴于美国在亚洲联盟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在海湖庄园,习近平和特朗普达成一种既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
从大陆的视角来看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
原文标题:Tasi Ing-wen's New Southbound Policy: The View from the Main-land
文章框架:面对蔡英文对其倡议的坚定决心,中国大陆学者大多认为台湾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体现了台湾致力于寻求更大的机会,这会导致其与大陆更少的交流及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使台湾参与多边自由贸易协议,并且“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把台湾地区纳入欧亚大陆,尽管中国大陆官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到这种情况。
观点摘要:
面对蔡英文对其倡议的坚定决心,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台湾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体现了台湾致力于寻求更大的机会,这会导致其与大陆更少的交流及合作。盛九元是最为畅所欲言的代表人之一,认为台湾当前的倡议“阻碍”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而台湾将从加入“一带一路”倡议(BRI)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获益更多。的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使台湾地区参与多边自由贸易协议,并且“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把台湾地区纳入欧亚大陆,尽管中国大陆官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到这种情况。台湾商界人士也提出了同样的激励措施。
中国:了解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
原文标题:China: Understanding Beijing'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BRI)是一项价值巨大的投资倡议,西方国家应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后目的;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这些国家很难理解中国为什么会以对它们有利的方式进行投资,因此,这些国家认为这些穿过它们国家领土的道路一定另有用途;中国政府决定首先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重点放在中亚地区,这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中亚地区是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的一个渠道;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必须记住三个关键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单一整体;“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一个大型的援助项目;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一带一路”倡议。
观点摘要:
1. “一带一路”倡议(BRI)是一项价值巨大的投资倡议。许多经济项目是真实的,西方国家政府应了解这些项目背后的目的。2017年5月14日,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宣称其在全球事务中处于重要地位。这一会议展示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愿景,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领导人、官员和专家将会聚北京,参加这一会议。除了签署一些大型协定并展示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渴望之外,“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真正的重要性在于其传递出的关于中国国家地位的信息。“一带一路”倡议最初于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和雅加达的一系列演讲中宣布,这一倡议根植于现有的一些投资和贸易举措。中国政府决定首先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重点放在中亚地区,这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中亚地区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的一个渠道。由国家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贷款,部署中国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打开贸易与市场,中国这一自冷战结束以来在中亚的投资模式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施行提供了模板。
2.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这些国家很难理解中国为什么会以对它们有利的方式进行投资,因此,这些国家认为这些穿过它们国家领土的道路一定另有用途。而对于像英国这样的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它们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它们应该与“一带一路”倡议保持多远的距离以及如何与这些项目构建联系。
3.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必须记住三个关键方面。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单一整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每一条线路都不尽相同;这些线路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些投资项目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而有些项目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各个项目进行区分是十分重要的。其次,需要记住的一点是,“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一个大型的援助项目。在很多情况下,中国通过这一倡议进行商业投资。中国以合理的利率向相关国家提供贷款。通过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的项目进行观察,便会发现许多项目实际上是公开招标的。只在少数情况下,中国的投资项目完全属于援助。这对于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行为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中国企业建立一系列贸易和经济走廊,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而推动中国国内的发展。该倡议旨在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最后,需要记住的是,必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一带一路”倡议,这一点至关重要。目前,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将商品通过火车从中国运往欧洲似乎是不合逻辑的:陆上运输比海上运输成本更高,高价值商品需要通过空运从而更加快捷地到达欧洲。因此,穿过欧亚大陆进行商品运输的火车往往是满载而去,空载而归。而从中国的角度长远来看,发展欧亚大陆的陆上交通运输路线是有益的,一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以及生产力得以增强,它们便可以利用这些陆上交通线路。短期来看这些陆上交通线可能带来经济损失,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路线可能会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动脉。因此,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立足长远的倡议,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希望通过这一倡议恢复其在国际贸易网的中心地位,重塑国际贸易格局。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只有认识到以上三点,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这一倡议当中。
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原文标题:Inaugural Belt and Road Forum Held in Beijing
文章框架:2017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都北京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还承诺为“一带一路”倡议投资5400亿元人民币(约合771亿美元)的额外贷款和补助金;除了融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公告中显示,中国希望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一些治理机构;到目前为止,相比具体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更擅长“夸夸而谈”,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的高层政治支持显示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这一倡议。
观点摘要:
1.2017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都北京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场盛会的举办突出表明中国正推动、深化区域贸易和投资联系。该论坛的目的是进一步宣介中国的外交贸易倡议,即素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称的“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推出该倡议,旨在沿着古老的商路整合和发展国家经济,主要通过建造有形基础设施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称该倡议为“世纪工程”。
2.习近平主席还承诺为“一带一路”倡议投资5400亿元人民币(约合771亿美元)的额外贷款和补助金。成立于2014年的“丝路基金”拥有400亿美元的资本,将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的主要政策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在未指定的时间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融资项目。习近平主席还说,将提供价值600亿元人民币的“民生工程”援助资金,这会被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内。
3.除了融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公告中显示,中国希望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一些治理机构,即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促进中心,合作设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能力建设中心,打造人文合作新平台。这些措施可以部分缓解国际社会对该倡议透明度的关切。另外,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达成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和投资交易。
4.到目前为止,相比具体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更擅长“夸夸而谈”,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展现的高层政治支持显示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这一倡议。鉴于“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中不稳定的实施环境,以及几个项目的低回报率,“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很大风险。然而,习近平政府已经明确了该倡议拥有的潜在好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这将大大促进该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所需的融资。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展情况及后续步骤
原文标题:Progress and Next Steps for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共有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中国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该论坛的目的是推动中国重要外交贸易倡议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由中国和60多个国家组成的框架,该倡议由经过中亚、中东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经过东南亚、南亚、东非连接中国与欧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组成;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出口表现优于进口表现;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进口的比例有所下滑,反映出中国对商品的需求较为温和,这些商品的全球价格都呈下滑趋势;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的整体海外直接投资流量实际上呈下降趋势;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承包项目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中国承诺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融资。
观点摘要:
1.2017年5月14~15日,共有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中国举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该论坛的目的是推动中国重要外交贸易倡议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由中国和60多个国家组成的框架,该倡议由经过中亚、中东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经过东南亚、南亚、东非连接中国与欧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组成。中国国家媒体援引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古丝绸之路之间充满诗意的相似之处,当时明朝是世界贸易和商业的中心地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该倡议的负责人,已将“一带一路”倡议列为全球保护主义崛起的一种解决方案,并把该倡议称为“世纪工程”。
2.尽管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高水平的支持,但迄今该项目的经济影响一直被忽视。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首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还没有看出中国的全球贸易关系结构发生了何种巨大变化。在商品贸易方面,中国与65个国家(中国已确定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国家)之间的双向流动一直保持不变。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为9535.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25.8%。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被首次公布)以来,这一数字基本保持稳定,徘徊在25%左右。2017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上升到26.7%。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出口表现优于进口表现。2016年中国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7.9%,而2013年为25.8%。在这一时期,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出口没有强劲增长,2014~2016年平均每年只有1.8%的增长,但一直优于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2016年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3%,相比2013年的24.1%有所下降,这一比重从2014年到2016年,基本每年平均下降7.5%。
3.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进口的比例有所下滑,反映出中国对商品的需求较为温和,这些商品的全球价格都呈下滑趋势。主要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都属于发展中经济体,其出口以自然资源为主,但中国国内投资的增长正在稳步放缓。中国未来的需求将受家庭和先进制造业的需求所驱动;然而,其所寻求的消费品和资本设备一般会由不在“一带一路”倡议范围内的发达经济体出口。对于中国来说,其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提高出口份额可能会被怀疑这一举措旨在帮助出口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不断增长,显然为中国的金属、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企业提供了机遇,特别是鉴于这些行业在中国的国内活动较弱。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中国企业也将严重依赖当地供应商。因此,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区域的大宗商品贸易顺差存在上升的风险。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贸易顺差为2381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达到2507亿美元)。未能降低盈余最终可能会损害“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因为这将会引发政治和经济问题。中国对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关注,并承诺要为在2018年出口商品到该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举办“进口贸易展览会”。
4.中国的投资承诺可能有助于消除对贸易逆差的担忧。在这方面,自“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推出以来,情况出现了更加明显的改变。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ODI)增加,达到214亿美元,高于2014年的136亿美元和2013年的126亿美元。值得指出的是,中国2016年海外直接投资的部分数据显示,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非金融海外直接投资下降了2%。2013~2015年,超过60%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主要针对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内的国家,其中新加坡占的份额最大。这种投资不太可能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基础设施发展目标相关,而是与新加坡商业环境的吸引力有关。
5.此外,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区域的整体海外直接投资流量实际上呈下降趋势。据估计这些投资流量在2016年占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0.2%,而2015年为14.7%, 2014年为11%。中国在北美和欧洲发达市场的同期投资增长强劲,中国企业收购品牌和技术,以提高竞争力,然后投资于其所认为的安全资产,特别是房地产。中国对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进行投资持谨慎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许多国家的经营环境具有挑战性。中国银行面临与国内贷款相关的不良贷款上升的问题;它们不希望因为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的企业提供贷款,从而面临资产负债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东道国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接受程度也可能是限制中国投资的一个因素。中国支持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在几个国家被证明在政治上是存在争议的,特别是在这些项目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分包商和劳动力的情况下。在民族主义抗议活动发生之后,哈萨克斯坦政府于2016年被迫放弃允许增加外国在农业部门中参与的计划,这似乎是由于民众担心这一改革计划将允许中国投资者获得该国的农业用地。
6.与贸易和投资疲软相比,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所承包的项目有了显著发展。这些项目大部分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支持。这些贷款通过提供贴现融资来换取协商优势,如对工程招标或对来自中国的劳工和资本进行担保。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实现快速增加,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市场完成的营业额为759亿美元,同比增长9.7%。“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中国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近50%。2016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签订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达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36%。
7.虽然上述情况大体上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在实际行动中略有不足,但在未来几年里,该倡议显然将仍会被大力推进。习近平主席所做的“一带一路”倡议承诺,即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额外的5400亿元贷款和赠款,表明更多的投资将到来。仅在巴基斯坦,中国在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上的投资约为570亿美元。因此,中国承诺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提升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发展的融资。本报告认为这些投资将使得中国与这些地区保持较高的贸易量。除了进行与项目有关的贸易外,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还将有助于通过降低成本和开拓新市场来刺激贸易跨境流动。反过来说,强劲的贸易流动将巩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创造财政收入。尽管本报告认为该倡议是一个有希望的举措,旨在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但笔者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不会实现其宏伟的愿望,因为与贸易赤字、信贷风险和政治紧张局势有关的问题将使它的实施复杂化。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新的名字,同样的怀疑?
原文标题:China's Belt and Road: New Name, Same Doubts?
文章框架:2017年5月14~15日,中国为其“一带一路”倡议举行了首届重大峰会,嘉宾名单上都是各界高层人士;“一带一路”这一称谓只表示一个网络,而“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称谓能够更好地反映该项目的众多网络群集,这就是中国政府的逻辑;“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代表中国强化硬、软基础设施的努力,还代表着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中国主席习近平的陈述相反,“一带一路”倡议日益被视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战略,而不仅仅是增强软实力的举措;最近的峰会揭示了欧洲和北京之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未来合作形式的深刻分歧;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之后需要采取具体行动来说服欧洲人明白“一带一路”倡议的好处。
观点摘要:
1.2017年5月14日~15日,中国为其“一带一路”倡议举行了首届重大峰会,嘉宾名单上都是各界高层人士。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主要国家甚至美国都派出了高级别代表,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都接受了北京的邀请。这次多边活动旨在正式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各种希望和关切。从亚洲到欧洲再到非洲,都分布着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一些国家希望从电信、铁路、管道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发展中受益,其他国家则担心中国的战略意图以及财务和安全风险。
2.中国做出相当大的努力,给予这些国家希望,消除它们的担忧。在此次峰会召开之前,中国承诺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包括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特别贷款计划,以及除现有“丝路基金”(400亿美元)以外的145亿美元。此外,中国政府至少在其叙述中将“新丝绸之路”的重点转向政治软实力。北京努力为“新丝绸之路”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一转变已经显现。最近,中国将“新丝绸之路”原来代表“一带一路”的“OBOR”改为“BRI”。“一带一路”这一称谓只表示一个网络,而“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称谓能够更好地反映该项目的众多网络群集,这就是中国政府的逻辑。这也会使它更像一个包容性的倡议,而不是一个战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声称,“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也不是一项“政治议程”。
3.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代表中国强化硬、软基础设施的努力,而且还代表着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联系。中国媒体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北京越来越强调和平意图和软实力,其推广计划还包括发布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剪辑和解说,甚至为孩子设计了有关丝绸之路的睡前故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告诉听众,“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建设成一条和平、繁荣、开拓、创新、文明之路。
4.然而,只有29个国家领导人在峰会上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65个国家的承诺提出质疑。值得注意的是,嘉宾名单不包括印度和日本等区域大国,因为它们一直担心中国经济扩张的战略影响,所以没有出席这次峰会。还有一些参与国家,其中包括一些欧洲国家,对于完全接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仍然持谨慎态度。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陈述相反,“一带一路”倡议日益被视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战略,而不仅仅是加强软实力的举措。一些怀疑论者将“一带一路”倡议看作加强中国区域乃至全球领导力雄心的战略。此外,欧盟及其一些成员国不愿意与中国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特别是在欧洲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合作,认为这些项目可能不符合国际或欧盟的环境和社会标准。
5.欧洲人对加入中国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也有类似的担忧。然而,到目前为止,加入亚投行的18个欧盟成员国认为这两个举措是截然不同的,美国和其亚洲盟国日本并没有加入这两个举措。一方面,它们计划将亚投行打造成一个与西方金融机构的结构和原则相似的银行。而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仍然是由中国领导和塑造的开放性倡议。与亚投行相反,中国政府似乎正在为“一带一路”倡议寻找追随者而不是合作伙伴。而且,本次峰会揭示了欧洲和北京之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未来合作形式方面存在深刻分歧。中国在峰会之后发表了联合公报,提到参与国承诺“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包括以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为由的”。
6.一些国家,特别是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拒绝签署这一公报,它们对于该项目忽视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以及缺乏透明度感到不满意。早些时候德国提出保障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这在此次声明中没有被提及。鉴于北京的广泛宣传活动,令人惊奇的是,最后只有30个国家签署了公报。欧洲和其他国家显然不满、不信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做的宣传。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之后需要采取具体行动来说服欧洲人明白“一带一路”倡议的好处。在2019年举行下一次峰会之前,中国还有两年时间去考虑这些问题。
重开“丝绸之路”,转变中国贸易
原文标题:Re-Opening the Silk Road to Transform Chinese Trade
文章框架:在反全球化和孤立主义下,中国正在以“丝绸之路”为旗帜,将自己描绘成全球化的新领导者;以“一带一路”倡议(BRI)为背景的新型外部环境对实施新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中国于1976年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政策,并大力推动丝绸行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帮助中国创造新的市场,以此作为转变中国与国际合作伙伴贸易的一种方式;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完整丝绸工业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中国资本创造更安全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商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进行投资,以建设铁路、港口和电网项目;中国必须要加强与印度的商业和文化合作,并寻求解除武装,创造和平的环境来保护重要的经济贸易战略;与中国的工业丝绸生产流程相比,印度丝绸生产基本上仍然处于手工作业阶段;印度是唯一一个生产5种已知商业丝绸的国家;综合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投入将刺激中国丝绸市场和国际丝绸市场的发展;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行业规模,中国丝绸行业仍然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一带一路”倡议将提供资金,帮助许多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本地网络平台,并将新的物流配送网络作为中国丝绸企业的核心战略。
观点摘要:
1.在反全球化和孤立主义下,中国正在以“丝绸之路”为旗帜,将自己描绘成全球化的新领导者。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优势较强的丝绸行业长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和挑战,需要转型。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丝绸行业的繁荣应该是其社会的缩影。本文对改善中国丝绸企业目前困境的突破点进行了探索;使用在营销策略方面可行的案例推理进行归纳研究,并提供了帮助中国丝绸企业转变市场定位和经营模式以取得更好发展机遇的战略。本文还分析了以“一带一路”倡议(BRI)为背景的新型外部环境,这对实施新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
2.纵观历史,“丝绸之路”穿越山脉和沙漠连接中国和欧洲。在19世纪,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先为“丝绸之路”命名。丝绸产品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甚至比茶叶和瓷器还要重要。在技术封锁的基础上,中国在丝绸业务方面垄断了近1000年。后来,其他国家才逐渐开始获得生产丝绸的工艺。与此同时,中国持续的政治和经济动荡也使得其丝绸行业在丝绸市场上失去主导地位。1976年,中国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政策,大力推动丝绸行业发展。在此期间,中国丝绸制成品的数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
3.2015年,中国丝绸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84%。近年来,中国丝绸行业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受到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生产成本较低;缺乏高附加值产品、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缺乏零售渠道。丝绸对中国具有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例如,中国政府选择“丝绸之路”代表自己的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并且该倡议包括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具有特殊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历史因素来自古丝绸之路,以欧亚大陆为主要区域,包括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共涉及110多个国家。中国打算在这些地区投资数十亿美元,以建设铁路、港口和电网。这个倡议可以被解释为古丝绸之路帮助中国人在国际上寻找市场。也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帮助中国人创造新的市场,以此作为转变中国与国际合作伙伴贸易的一种方式。
4.丝绸行业一直有一个特殊现象,即没有一个既定的产业链,但许多国家仍对中国的丝绸有需求。发达国家没有丝绸制造业,而发展中国家一般没有合格的制造机会。例如,世界上主要的丝绸生产国是中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泰国、越南和伊朗。然而,世界上主要的丝绸消费国是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法国、英国、德国和阿联酋。只有印度既是消费者也是丝绸制品生产商,主要商品是印度次大陆的女性服装——纱丽。Preeya(2013年)将丝绸生产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1)上游产业涵盖蚕桑养殖、蚕丝养殖和缫丝业,在中国,绝大多数养殖者位于东海岸;(2)编织、印染构成中游产业,这个过程由村庄手工完成或由工业部门的大型机器加工而成;(3)下游产业,包括各种丝绸制品的设计、生产、零售和营销,如服装、床上用品和装饰品。中国生丝生产量占全球生产总量的84%,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出口总量的90%以上,其丝绸行业拥有2000万工人。简而言之,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完整丝绸工业的国家。
5.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嘉欣丝绸)是中国丝绸行业中的上市公司,是研究的典型。该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每年,其产品中有超过80%的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近年来,该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但营业成本从2013年的5.48%大幅上升至2015年的10.22%。企业2015年度财务报表显示,2014年企业总收入为20.1亿元,年总成本为19.4亿元,总成本占总收入的97%。未来的转型方式可以帮助嘉欣丝绸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品牌和特色商品问题,但与这两个问题相比,寻求新市场可能更重要和更有利可图。“一带一路”倡议利用中国资本创造更安全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商机。根据以往的研究,世界上大多数主要的丝绸消费者,如意大利、印度、法国、英国、德国和阿联酋,均被“一带一路”倡议所覆盖。
6. “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中被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核心区,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国家安全而投入资金,比如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分子。在这个区域,发展经济合作和贸易是次要目标,因为较少的人口和人均收入不能提供更大的市场。第二个等级为重要区域,包括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拥有石油等资源,而中国拥有过剩的钢铁、闲置的外汇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合理的国际交流对彼此都有利。此外,这一区域还包括人口稠密的国家,如巴基斯坦和印度。一般来说,人口稠密的国家消费水平同样高,因此可以建立和提供巨大的市场。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收入较低,大多数印度人仍然生活在基础经济阶段,没有从国际分工中获益,也没有享受到低价格、高质量的中国产品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这一地区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铁路、港口和电网项目。如果“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那么中国企业,特别是丝绸企业,将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7.霍夫斯塔德(Hofstede)表示印度社会拥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特质。其中,社会的个人主义特质被视为其主要宗教/哲学的结果,即印度教。印度教徒相信死亡与重生的循环,每一次重生的方式都取决于个人的前一世如何生活。个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负责,并对他们的重生产生影响。因此,与中国这样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相比,印度个人之间的人际效应较弱。鉴于中印边境问题的敏感性(中国称其为藏南地区,印度称其为阿鲁纳恰尔邦)和两国对巴基斯坦的立场,中国和印度有许多政治冲突,而政治上的合作和交往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虽然中国政府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政治性的,但由于中巴经济走廊的有些项目经过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因此该倡议遭到印度的反对。
8.因此,中国必须加强与印度的商业和文化合作,并寻求解除武装,创造和平的环境来保护重要的经济贸易战略。近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采用三种方式,如铁路、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RRI)保持经济增长。实际上,这三种方法创造了新的市场和城乡一体化市场。“一带一路”倡议可视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2.0版或海外版。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2.0版可以被视为宏观经济政策,但会在微观经济层面创造更多的、新的市场份额。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2.0版还可以转变当前的市场和市场份额,例如从手工业转变到制造业和将其产业化。
9.近年来,中国与印度以及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都多次被媒体和政治家提及,其集体区域和国家拥有巨大的人口基础和发展潜力。丝绸作为纤维首先被中国人发现,但印度在丝绸生产和丝绸加工方面也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中国培育大量的二化性蚕品种以提供更高质量的丝绸,但这种丝绸的产量较低。印度更多的是培养多化性蚕品种,这种丝绸的质量较低,但产量较高。然而,与中国的工业丝绸生产流程相比,印度丝绸生产基本上仍然处于一个手工阶段。印度是第二大生丝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生丝和丝绸面料消费国,生丝的消费量超过了生产量。印度额外需要的约5700吨(2013年)的生丝需要从中国进口。中国直接出口生丝的利益有限,特别是印度政府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实行反倾销措施,试图限制中国的生丝和丝绸市场。
10.印度是唯一一个生产5种已知商业丝绸的国家。其中桑树养蚕主要在5个州实行,包括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泰米尔纳德邦、西孟加拉邦和查谟—克什米尔邦,这些州的产量占全国桑蚕丝总产量的97%左右。1980年以来,世界银行农业部门支持印度的“卡纳塔克蚕业项目”(1980~1988年),旨在帮助促进印度就业和提高其生产率。随后,印度政府启动了“国家蚕业项目”(1989~1996年)。两个项目完成后,印度中央委员会制定了丝绸催化发展方案。对三个项目前后数据的线性分析表明,政府投资与丝绸总产量和丝绸出口量呈线性相关。因此,综合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投入将刺激中国丝绸市场和国际丝绸市场的发展。
11.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行业规模,中国丝绸行业仍然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遇到瓶颈,不能释放行业的巨大潜力。事实上,宏观经济战略似乎总会改变微观经济环境。例如,几百年前,古丝绸之路越过高山和沙漠连接中国和欧洲,并发现了数千里之外的新市场。如今需要进一步发展很久以前发现的市场,并通过国际贸易创造及加强新市场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并协助大量发展中国家建设铁路、港口和电网,以改善经济。这使中国企业有可能在迄今已知的土地上挖掘新的市场。网络平台在经济上帮助了许多贫穷的中国人,所以有理由期待这样也能帮助中国企业进入新市场。扩大产业链和产业规模都有利于中国丝绸制造业的发展。使用制成品替代原材料也是非常需要的。找到发挥这些优势的正确方法应该比认识这些优势更为重要。新模式和新思想为中国各行业,包括丝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一带一路”倡议将提供资金,帮助许多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本地网络平台,并将建立新的物流配送网络作为中国丝绸企业的核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