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日“文化基因”解码》分为上、下卷。上卷《中日“文化基因”解码: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与中日互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笔者近年采用心理文化视角研究日本的新成果。“下编”是事例分析,其中大部事例分取自笔者的另一部著作《中日文化冲突与理解的事例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2004)。这些事例是在“日本大木建筑会社”的资助下,笔者于2000年11月至2001年9月在日本进行的3个月的调查所得,可作为理解中日社会文化差异的例子,亦是心理文化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本书对原有事例进行了删减,分析部分也做了调整。对徐晨阳女士在调查期间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下卷《中日“文化基因”解码:社会集团、行为方式与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与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一书的第三版(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台湾南天书局第二版)。这是一部比较研究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著作,分析逻辑是从亲属集团出发,发散到社会、文化各方面,方法论上或可视为早期心理文化学的应用。此书已由日本学女子大学谷中信一教授翻译成日文出版,书名为《日中文化DNA解読》(日本僑報社,2016,有删节)。由于日文版书名可翻译成中文《中日“文化基因”解码》,为保持书名一致,这次出版决定不再使用旧名,而用《中日“文化基因”解码》,将原书副标题保留在书名中,同时,对书中的文字表述也做了一些改动。

所谓“文化基因”,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里实指“基本人际状态”。“基本人际状态”是心理文化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简单地说,它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个体人加上“生命包”。“生命包”是由亲密之人、心爱之物和执着之念构成的,须臾不可离开。个体与“生命包”是一种动态关系。生命包的内容以及个体与生命包的均衡模式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故形成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称为“伦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称为“缘人”)。心理文化学认为,基本人际状态构成文化的内核,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类似生物体的基因,故以“文化基因”作比。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是社会文化比较的基本单元,全书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分析的(关于心理文化学,可参阅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尚会鹏、游国龙著《心理文化学:许烺光学说的研究与应用》,南天书局,2010)。中国和日本是心理文化学研究的两个重要的大规模文明社会。这两部书旨在利用心理文化学提供的视角和工具,剖析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内核,解释中国人和日本人行为的原理。在这个意义上,也可把这个工作称为“文化基因”的解码。

2014年,笔者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开始出版“心理文化学堂系列”,丛书用的是当时刚推出的心理文化学微信公众平台的名字:“北京大学心理文化学堂”。已出版《许烺光的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理论研究》(游国龙著,2014)和《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尚会鹏著,2015)两部,加上这次出版的《中日“文化基因”解码》两本,共出版了四本。

笔者自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读书、教书、写书将满40载,不觉已到退休年龄。但笔者本人并没有“老”的感觉,仍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仍觉科学探索的路上有许多有趣的事情要做。很高兴华侨大学专门成立了“心理文化学研究所”,搭建了一个继续进行心理文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笔者从北京大学退休后将在那里继续工作。眼下这个“心理文化学堂系列”只是心理文化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为了介绍心理文化学研究的进展和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团队的科研成就,我们还计划陆续出版“华人心理与行为系列”(主要以中国中部的一个村落——西村为调查田野,详细剖析中国人的育儿方式、社会化、婚姻、婚俗、家庭、宗教生活及变化)、“心理文化学应用系列”(心理文化学在国际关系理论、法学、两性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著作,有兴趣的读者可继续关注。

在本书出版之际,笔者要向为该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高明秀、郭红婷二位女士表示感谢。特别是该书的责任编辑郭红婷女士,她是一位敬业、认真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与她的合作非常愉快。

尚会鹏

2017年8月于北京智学苑白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