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统筹先进制造业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央属企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围绕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 基本要求
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强化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以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传统优势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强化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力争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
——强化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发展绿色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服务化为重点,从结构节能、工艺节能、设备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节约集约用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化集聚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筛选、整合、运作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产业集群,夯实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基础。
——强化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国内外际先进制造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转变。
——强化协调发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培育工业设计、信息、科技、物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强化带动发展。加强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稳健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相互配套,加快形成分工协作体系。
——强化统筹发展。发挥福建沿海、内陆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明确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共同构建沿海发展轴、内陆发展轴为主体,不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推动区域、产业整合,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三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遵循“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跨越发展。
1.总量目标
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15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2.结构目标
工业集聚取得明显成效,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重化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60%左右,形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基地)10个、产值500亿~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16个、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以上,十大增长区域成为新的增长极。
3.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重要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取得突破。到2015年,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左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开发新产品8万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达500项),企业专利申请数达9000个,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家行业领军企业。
4.和谐发展目标
体现在发展方式上,要统筹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着力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山区一体化发展,着力增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
5.绿色制造目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节能减排降耗取得重大突破,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5立方米/万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的指标;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安全、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为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作出新的贡献。
到2020年力争融入国际现代制造业分工协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世界级品牌,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端加工制造业与现代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和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 统筹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布局
结合福建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目标,按照“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空间发展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以沿海产业密集区为主体,以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台商投资区为依托,以沿海综合交通网络为主轴,突出点线结合,强化梯度集聚,形成轴带相间、区块集聚、有限集中的产业发展格局。
1.统筹引导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发展
高起点推进“三维”对接,突出引进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的龙头项目,着力发展产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提高科技贡献度;进一步明晰各基地发展定位功能,立足各地区域、产业和资源优势,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进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临港重化工业集聚与适度发展,构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原则上,国家级开发区可确定3~4个主导产业,省级开发区可确定2~3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产值比重应超过70%,形成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链清晰,龙头、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凸显的特色园区。
2.统筹引导先进制造业基地带状发展
依托沿海产业密集带与沿路产业聚集带,形成支撑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发展带。沿海产业密集带,以沿海交通干道为主轴,依托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和都市区干线构筑交通走廊,贯穿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市域联动发展,突出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引导区域产业差别定位与合理布局,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构造沿海产业发展轴;加强对沿海产业布局的引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轻工、汽车船舶、冶金建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依托沿海深水良港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引导产业重点集聚,推动沿海临港产业聚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区的形成与发展。沿路产业聚集带,以“三纵八横”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和“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建设为支撑,重点围绕沿海连接山区市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网,推进“山海联动”,构筑山区三大联动发展板块;依托山区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引导山区产业差别定位与合理布局,实施与沿海产业对接,带动南平、三明、龙岩产业发展。以龙岩产业集中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南平武夷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工食品和新材料等产业,提升南三龙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
3.统筹引导先进制造业基地联动发展
进一步细化产业密集区主导产业,突破行政区划,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园区新格局。以闽江口、湄洲湾、厦门湾为重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速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集聚发展,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和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依托“三湾”,延伸联动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三都澳产业聚集区、东山湾产业聚集区,辐射带动武夷新区、龙岩产业集中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及周边区域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加强配套分工协作,推动产业升级,巩固和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引领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结合沿海—内陆综合交通网络、港口—腹地延伸发展态势,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强化山区与沿海联系,接受沿海产业转移和发展要素传递,形成沿海、山区联动发展的梯度效应,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业基地。
4.统筹引导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化发展
各产业密集区按照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品牌化园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产业基础好、工艺技术和产品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打造特色明显、功能集成、竞争力强的品牌化产业园区。要支持品牌化园区科学制订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集聚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优势资源,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