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技术经济学(2016年卷)
- 李平 宣烨主编
- 3563字
- 2025-04-08 14:13:58
五 结论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模型与面板Tobit模型两阶段法,研究了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造了中国能源效率模型,测算了1990~2012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其次,运用面板Tobit模型研究了政府规模、第二产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开放度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根据实证研究和测算结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第一,我国每消耗1单位的标准煤,实际GDP产出下降,大量的能源投入并没有带来同比例的经济产值增加。不同时段下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效率差异比较明显,能源效率较高的区域有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其能源效率分别为0.945和0.927(1990~2012年),效率接近于生产前沿面;东北地区和北部沿海也具有较强的能源投入和产出,但能源效率略低于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分别为0.845和0.831(1990~2012年);长江中游的能源效率为0.782(1990~2012年),说明长江中游的能源效率有21.8%的提升空间;能源效率较低的区域为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这三个区域的能源投入和产出水平较低,同时它们的能源效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仅为0.684、0.663和0.625(1990~2012年)。
第二,1990~2012年我国能源效率最高的省份为上海和广东,说明这两个省份在给定产出时,能源消耗的损失最少;能源效率最低的省份为贵州和宁夏。我国省份间能源效率差异较大,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效率值趋近于1,较低的省份的效率不足60%,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注意缩小各省份、各区域间的能源产出效率,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能源的技术水平,淘汰落后工艺,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能源,提升落后地区的单位能耗GDP。
第三,我国各区域能源效率逐年下降,能源效率下降较快的区域有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这三个区域的能源效率本身偏低,并且逐年下降的幅度快于其他区域,需要得到有关区域政府部门的重视。另外,1990~2012年能源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有东北地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有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
第四,政府规模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当前政府干预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当前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城镇化率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城镇化率上升可以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开放度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正,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应当着眼于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扭转单位能耗GDP产出下降的趋势;运用宏观政策调控,设计能源投资方案,缩小我国能源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新能源、新技术替代原有传统煤炭能源和传统技术工艺,提高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查冬兰、周德群:《基于CGE模型的中国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2]陈德敏、张瑞、谭志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期。
[3]陈德敏、张瑞:《环境规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经济科学》2012年第4期。
[4]陈关聚:《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期。
[5]黄德春、董宇怡、刘炳胜:《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分析》,《资源科学》2012年第4期。
[6]李国璋、霍宗杰:《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期。
[7]李兰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基于“管理-环境”双重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6期。
[8]李梦蕴、谢建国、张二震:《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收敛性分析——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研究》,《经济科学》2014年第1期。
[9]李世祥、成金华:《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统计研究》2008年第10期。
[10]刘佳骏、董锁成、李宇:《产业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贡献的空间分析——以中国大陆31省(直辖市、自治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12期。
[11]罗会军、范如国、罗明:《中国能源效率的测度及演化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12]马海良、黄德春、姚惠泽:《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13]屈小娥:《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14]师博、沈坤荣:《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管理世界》2013年第10期。
[15]史丹、吴利学、傅晓霞等:《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16]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0期。
[17]孙广生、黄祎、田海峰等:《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18]孙广生、杨先明、黄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1987~2005)——变化趋势、节能潜力与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1期。
[19]孙久文、肖春梅:《长三角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20]谭忠富、张金良:《中国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21]汪克亮、杨宝臣、杨力:《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22]王兵、於露瑾、杨雨石:《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解》,《金融研究》2013年第10期。
[23]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
[24]王强、樊杰、伍世代:《1990~2009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与成因》,《地理研究》2014年第1期。
[25]王强、郑颖、伍世代等:《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地理学报》2011年第6期。
[26]王群伟、周德群:《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08年第7期。
[27]王姗姗、屈小娥:《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8期。
[28]王维国、范丹:《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法》,《资源科学》2012年第10期。
[29]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30]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研究发展及趋势:一个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1]魏一鸣、廖华:《能源效率的七类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期。
[32]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管理科学》2009年第1期。
[33]吴琦、武春友:《我国能源效率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0年第5期。
[34]续竞秦、杨永恒:《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1~2010年面板数据的SFA方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35]杨冕、杨福霞、陈兴鹏:《中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实证检验》,《资源科学》2011年第1期。
[36]曾胜、黄登仕:《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基于1980~2007年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37]张伟、吴文元:《基于环境绩效的长三角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38]张志辉:《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39]赵金楼、李根、苏屹等:《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和面板单位根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3年第2期。
[40]Andrews-Speed,P.,“China’s Ongoing Energy Efficiency Drive:Origins,Progress and Prospects,” Energy Policy 37(2009).
[41]Dixon,R.K.,McGowan,E.,Onysko,G.,et al.,“U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fficiency Policie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nergy Policy 38(2010).
[42]Edigera,V.S.,Camdali,U.,“Energy and Exergy Efficiencies in Turkish Transportation Sector,1988-2004,” Energy Policy 35(2007).
[43]Nassen,J.,Holmberg,J.,“Energy Efficiency—A Forgotten Goal in the Swedish Building Sector?” Energy Policy 33(2005).
[44]Tonna,B.,Peretz,J.H.,“State-level Benefits of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Policy 35(2007).
[45]Wang,H.,Zhoua,P.,Zhoua,D.Q.,“Scenario-based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A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nalysis,” Energy Economics 40(2013).
[46]Yang,M.,“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Impact in India:Case Study of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Energy Policy 34(2006).
[1] 本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能源产业技术效率、环境效应与定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CJL034)的资助。
[2]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经济预测与评价、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项目评估和企业咨询,以及宏观经济、能源经济、水利电力经济、区域经济等;陈星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增长、能源环境、效率与生产率分析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