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在此期间,法、英、美、苏等大国开展合纵连横的外交周旋。它们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各有各的打算。德国侵略扩张的野心很大,但它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时而与西方的英法寻求和解,时而与东方的苏联达成妥协,力求选择最佳时机,集中军力攻击既定目标。德国想方设法阻挠英、法、苏三国结成反德统一战线,采取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策略。英法两国为了避战自保,对德国采取纵容侵略、乞求苟安的绥靖政策,听任德国侵占欧洲邻邦,力图“祸水东引”,让德国同苏联发生冲突,弄个两败俱伤,以便自己从中渔利。1938年9月,英法与德意法西斯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还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宣言”。英德宣言中声称,“两国人民再也不想彼此交战”。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了保证。”法德宣言的内容与英德宣言十分相似。《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影响了欧洲的战略形势,助长了德国侵略扩张的野心,加速了法西斯德国发动世界战争的步伐。当时的美国信奉孤立主义,又怕引火烧身,因此对欧洲和亚洲的交战各方采取中立政策。美国国会在1935年8月通过一个中立法案,宣布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即使在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后,美国仍保持中立,不愿过早卷入战争。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政策,纵容了德意日三国的侵略扩张。

苏联从1933年起就希望同英法加强合作,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立反法西斯联盟,以遏制德国的侵略扩张。但英法缺乏诚意,对共产主义极端恐惧,虽经多年谈判,英法苏三国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英法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在慕尼黑会议上达到顶峰,使苏联感受到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现实威胁。于是,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调整外交策略,在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署了有效期为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即“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及其“附加秘密议定书”的内容表明,苏德两国划分了在中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苏联承诺在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这就为德国在一个星期后进攻波兰扫清了障碍,也为苏联建立防御纵深、推迟战火向苏联领土蔓延以及收复沙俄时期丢失的领土提供了条件。同时,这也使苏联对德国法西斯抱有过多幻想,放松了警惕,以致对后来苏德战争的爆发猝不及防,战争初期遭受重创。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更加肆意妄为。就在侵占波兰后不久,1940年4~5月,德国即出兵占领丹麦和挪威,并进入曾宣布中立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则先后成为法西斯德国的仆从国。同年5月10日,德法战争爆发,德军出动136个师,配备2300辆坦克、1300架飞机,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仅六个星期就占领了法国,并直逼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仓皇撤退,上演了一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悲剧。于是,拥有500万人的军队、号称世界一等陆军强国的法国迅速宣布投降;而号称世界一等海军强国的英国也只能困守孤岛,不仅遭受德国空军的大规模轰炸,而且面临德军渡海登陆入侵本土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