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启示

王建国

近年来,许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许昌走在全省前列,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 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和魏都区6个县(市、区),全境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87万人。许昌既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文化名城,也是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现代生态宜居都市,素有“五都四乡”之称,是我国著名的“魏都”——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花都”——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瓷都”——中国钧瓷文化之乡、“烟都”——中国烟草文化之乡以及“药都”。

(一)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170.6亿元,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4.4亿元,居全省第3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38.5亿元,居全省第5位;城镇化率45.57%,居全省第9位。许昌民营经济发达,以瑞贝卡为代表的发制品占全球发制品市场的90%;黄河集团金刚石产能占亚洲市场的90%;森源电气装备制造全球闻名;众品冷链物流是行业标杆;许集集团是国内外配套能力最强的电力装备企业,先后有40多种产品荣获中国第一的称号,20多种产品荣获世界第一的称号。目前,许昌有50多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在主板上市的企业有7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有15家,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有28家,全市工业竞争力仅次于郑州、洛阳,居全省第3位。

(二)在全省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昌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许昌市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3%,人口占全省4.5%,却创造了占全省近6%的生产总值、7.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9.1%的利润收入、4.6%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的粮食产量、5.4%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的实际利用外资;城乡居民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0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23.1%。许昌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三)城市建设成就显著

2015年末,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02.6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5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为91.6万人,比上年增加3.34万人。全市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城区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水系、供排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等重点项目建设和积水点改造取得新成效,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大幅提升,2015年末城市规划区供水管网长度352.7公里,公共供水总量3238.5万立方米,自来水用水户159238户。城市排水管道981公里。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能力28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处理率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市中心区道路长度94.3公里,面积117.9万平方米。天然气中压管网266公里,庭院管网538公里,天然气民用户135023户,工商业用户1041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470公顷,绿化覆盖率38.56%。

(四)城市形象日益提升

针对发展模式粗放,能源、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空气、水土等环境污染问题频发,许昌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了生态资源、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集约,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统一,城市环境愈来愈好。同时,许昌市政府以重管理、抓重点、上水平、升品位为工作思路,以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创建示范社区、打造精品街区、建设亮点城区、提升文化品位为主要内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大促进了城市形象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集智慧、创新、美丽、文明、幸福为一体的“五型许昌”建设如火如荼,2014年居中国社会科学院294个城市竞争力排名第70位,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花木之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二 许昌市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

许昌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署,遵循规律,统筹推进,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一)突出规划引领,打造高效高雅之城

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工作的“总坐标”,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的高规格规划建设委员会,建立市规划技术委员会、规划建设委员会“两级”审定制度和规委会会前汇报会商制度,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审批机制,确保规划科学精准、承天接地;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牢固树立“富规划”理念,主动聘请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项规划,确保规划体现“国际视野、国内一流、许昌特色”;突出规划的协调性,坚持“多规合一”,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深度融合,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有机衔接,实现“目标、指标、坐标”三统一;突出规划的严肃性,坚持“规划是法”、做到依规建城,对违反规划的行为从严从重问责处罚,确保规划不折不扣执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强化项目支撑,打造宜居宜业之城

把项目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地上地下”一起抓、“面子里子”一起建,每年谋划实施一批城建重点项目,推动城市“强筋壮骨”、提质扩容。近年来,许昌围绕提升城市品位,重点谋划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一批带动全局的大项目;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建成投用许都大剧院、科技馆、体育馆、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等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围绕保障改善民生,相继实施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农产品市场体系、广场游园、公厕提升等一批民生民本项目。特别是围绕解“缺水之困”、圆“兴水之梦”,抓住建设美丽河南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的机遇,谋划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大水利项目,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传统文化、拥有优美环境的水生态文明城市。目前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已经形成,“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初步展现,为许昌发展补齐了短板、厚植了优势。

(三)狠抓管理创新,打造共建共享之城

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改革创新,持续强化城市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幸福。实施网格化管理,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的同时,把城市管理区域划分为108个网格,将城管执法人员和基层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到每个网格,实行全天候、无差别、全覆盖管理,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规范化管理,把服务、文明、为民作为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转变执法方式,增强服务能力,规范执法用语、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全面提升城市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推行数字化管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进行科学监控和及时处理,投资2580万元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系统运行以来年均受理问题40万件,结案率98%以上,成为全省唯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数字化城管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倡导社会化管理,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在全国率先组建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在全省率先推行免费拨打城建服务12319热线;成立商户自我管理委员会,营造了“人人都是城管主体、个个代表许昌形象”的浓厚氛围。

(四)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创新创业之城

坚持“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突出载体建设,坚持“四集一转”、产城互动,加快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建设,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全部进入省级行列、星级达到7家,在全省产业集聚区集中观摩考评中连续三年荣获小组第一名,魏都区、长葛市分别荣获全省“十强”“十快”特色商业街(区)称号。强化主体培育,立足许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装备制造、能源电力、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烟草、电力电子、超硬材料、发制品四大特色产业和智能电网、风电装备制造、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7家,2015年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1300亿元和500亿元。深化创业创新,坚持以创新增动力,以创业激活力,积极实施“双创”培训,搭建“双创”平台。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39家,省级以上企业和行业研发平台112个,院士工作站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浪潮、阿里巴巴、许都汇等一批电商和众创空间孕育兴起,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三 许昌城市建设管理的经验启示

许昌取得的成就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也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一)坚持遵循规律,转变城市发展观念

许昌基于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转变城市发展观念,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转变规划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建设不能追求“高大洋”,而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传统进行规划设计,将自然形态风貌、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开发建设融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不能千城一面,而要彰显城市个性与特色,尊重与保护城市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区域特色、风俗习惯,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和精神,体现民族的、区域的特点。二是转变片面追求规模效应的理念。城市建设不能追求摊大饼式发展,而要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发展支柱产业,完善城市功能,避免城市空心化。三是转变片面追求速度的理念。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有科学规划、严谨论证、法定程序和质量保证。要超前规划,周密论证,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论证后实施的要求来推进城市建设,避免违反科学规律、出现重复建设现象。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许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思想理念,自始至终把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造福群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建设人民的城市。一是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时刻关注、研究、分析社会需求状况与变化,从而合理制定政策、配置资源,不仅持续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而且注意公平和效率;二是坚持群众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热情,依靠群众力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参与城市管理、社区建设、济危扶困、守护文明的活动中来;三是倾听群众呼声,了解人们的期盼、愿景和民心所向,在城市治理、环境美化、公共服务、文明水准、市民素质和公平正义等方面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意见,并为此不懈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百姓顺心,让居民高兴。

(三)坚持科学发展,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许昌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不仅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做好规划,更重要的是坚持把规划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到实处。一是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把科学发展、科学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法”,按照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高度一致的要求,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与功能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矛盾,做到规划工作与城市发展高度一致;按照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高度一致的要求,将现有宝贵资源看好、管好、利用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城市。二是坚持规划的约束性。规划是工作的起点,一切空间要素的安排均发轫于规划,任何项目都先由规划统筹;规划也是工作的终点,是最后的闸口,任何项目能否实施,都取决于规划,裁定于规划,过不了规划这一关就不能立项。三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落实好规划的领导责任,督促城市领导带头应用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不搞长官意志,随意更改和调整规划。落实好规划的执行责任,加大对违反规划、违规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证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四)坚持环境优先,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许昌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意识,着力改善城市环境,重点抓好城市功能、生态文明和城市文化软实力三大建设。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和服务功能与城市规模、容量全面配套。在打造便捷通畅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上苦下功夫,推动城市航空、铁路、公路以及市内交通等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各功能区“内畅外联”。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把旧城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旧城区居住、生活环境。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按照城市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建设适度超前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确保所有公共设施和场所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不断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生态是硬任务的理念,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加快美丽城市建设,构建蓝天、碧水、绿地的城市生态体系。坚持将三国文化建设与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建筑风格和特色、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彰显城市个性。同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相结合,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努力建设至善、至美、至上城市。

(五)坚持精细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品位

许昌适应新常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加强城市管理,在城市品位、城市形象、生态发展、民生需求等方面不断提高城市生活舒适度。一是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完善层级分明的城市管理构架,构建以社区自治管理为基础、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检查考评奖惩机制,努力实现城市管理责任“全覆盖”。二是凸显信息化发展方向。坚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整合和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推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科技管理全覆盖。三是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原则,突出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细化网格化管理的工作职责、内容、标准和要求,实现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四是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市民群众和社会单位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城市管理水平。在加大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社会联动,让更多公众了解城管、关注城管、参与城管。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的新路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更多城市管理服务主体。

(本文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