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曹魏文化内涵 打造魅力特色城市

——以许昌市特色城市建设为例

黄青喜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留住城市特有‘基因’”并对城市文化进行多次阐释:“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建设确定顶层设计》,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wh/2015-12/23/c_1117547796.htm, 2015年12月23日。

许昌市在打造“宜居城市”方面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而“城市宜居”在高层次上表现为城市文化。“特色城市”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当前城建中“千城一面”“万城同质”难题的钥匙。在这方面,许昌市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一 许昌市特色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确立地域文化之魂,是特色城市建设的基础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失忆”就会“千城一面”。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历史名人众多,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许昌留有许多闪光印痕:从震惊世界的古人类遗址——灵井“许昌人”遗址到华夏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考古地——瓦店遗址,从隐士始祖许由到音乐鼻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从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到曹丕在许昌登基称帝,从影响深远的关公文化到享誉海内外的宋钧官窑遗址,从楷书鼻祖钟繇到画圣吴道子,从谋圣张良到曹操首席谋士荀彧等等。不说许昌市下辖的三县两市文化资源,仅就市区而言,至少蕴含“三国文化”中的“曹魏文化”和“关公文化”两大资源。其中,“关公文化”因春秋楼和关帝庙均为明清建筑群,对许昌的影响更深,也更具优势。

在这两大文化资源中,确定哪种文化作为许昌城市发展之魂,是摆在包括市领导在内的全市人民面前的一大难题。“关帝庙”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关公是“忠义仁勇”的化身。但对许昌市来说,不具唯一性。且关羽来许昌,是他人生中的“无奈”——被曹操俘虏而来。“曹魏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都在许昌,具有唯一性。而且它独具的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务实纳贤、智情结合的“曹魏精神”,无论是与“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开放和谐、务实争先”的“许昌精神”,还是与“智慧许昌、创新许昌、文明许昌、美丽许昌、幸福许昌”的“五型许昌”建设,都一脉相承。无怪乎原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曾说:“‘解放思想、创业创新’,不仅是许昌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许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毛万春:《大力弘扬许昌精神靠思想新解放实现许昌新发展》,《许昌日报》2008年7月28日。

经过多次论证,2005年,许昌将“曹魏文化”确定为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之魂,打出“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的推介名片。

(二)领导重视,规划先行,一任接着一任干,是特色城市建设的保证

2005年底通过的《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对许昌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定位:打造“曹魏故都许昌”为许昌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许昌城建定了基调。同年,《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曹魏文化建设的城市定位,规划建设“八大精品群”。规划建设的“八大精品群”是:魏都风情区、灞陵桥景区、清水莲城、四季花城、河堤游乐、康体娱乐、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和三国曹魏文化遗存景点。其中,“曹魏文化”项目占四个:魏都风情区、灞陵桥景区、汉魏故城遗址公园、三国曹魏文化遗存景点,目标是把市区建设成为河南省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同时还确定三大战略:

——以曹魏文化、钧瓷文化和自然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结合新农村建设、带状城市建设和旅游名城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建设魏都风情区、曹魏三国园、灞陵桥等景区景点,打造三国曹魏文化龙头品牌。

——搞好曹魏文化研讨会暨曹魏文化节、中国钧瓷文化节、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等活动的策划,开拓观光、休闲、商务三大市场。

——建设以三国曹魏文化和钧瓷文化为核心,以生态花卉文化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人文许昌。《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

2006年,许昌市邀请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对旅游进行整体策划,形成《许昌市建设旅游名城和旅游目的地策划项目大纲》,确定了魏都风情区、华佗养生园、清潩河建安风情园等特色景区项目。

2010年,许昌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加明确地提出:“着力擦亮‘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三大旅游品牌。围绕三国文化,完善提升曹丞相府景区、春秋楼景区、灞陵桥景区等景区景点,将目前现有景区和待开发景区融为一体,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旅游板块。”《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015年,许昌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多处将“曹魏文化”作为城建和旅游开发主题,明确指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以市区三国文化景区和水系景观、鄢陵生态休闲景区、禹州古镇体验景区为支持的‘三点一线旅游体系’。”还把“三国文化产业园”“曹魏古城”“水韵许昌旅游综合体”等列入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占全部项目的1/3。在中心城区六大片区综合开发中,含曹魏文化2个,分别是“曹魏古城综合开发”“三国文化产业园及周边综合开发”;在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工程中,确定“一中心四基地多节点”的发展布局,其中“一中心”就是“以曹魏古城为核心,建设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四基地”中第一个就是“打造三国文化产业基地”;在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中,把“三国文化产业园核心区”列为第一个;在“水生态文化建设工程”中,把“三国文化水上游乐园工程”列入重点工程,提出“打造融合三国文化、都市生态文化、魏都风情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景观”。《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2006年开始举行的“三国文化旅游周”已成为许昌市一大品牌而闻名全国。这是在市区连续举办的唯一大型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它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三国文化的高度重视,历任书记、市长都亲自安排、部署,全市上下积极参与。

(三)通过多种手段将地域文化之魂融入城建,是特色城市建设的关键

1.雕塑:为特色城市提升品位

城市雕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它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反映并传播着城市精神;同时,它昭示着城市文脉的发展走向,对城市发展起推动作用。透过城市雕塑,人们能够感觉一个城市的灵气、韵味和人文特点。

以前,许昌市虽有雕塑,但数量屈指可数,内容也多体现关公文化,如春秋楼和灞陵桥公园两座高大威武的“关公”雕像。近十年,许昌市雕塑出现“井喷”现象,内容均围绕曹魏文化,比如文峰广场的“建安七子”、西湖公园的“荀陈会”、灞陵桥公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冲称象”、华佗小广场的华佗、贵妃苑中的“五禽戏”等等。即使表现关公文化,也与曹操相关,比如灞陵桥公园的“辞曹书”浮雕。在众多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矗立在“丞相府”门前的雄伟、霸气的曹操雕像。目前为止,它是全国最能代表曹操神武精神的雕塑,是许昌市标志性雕塑,也是许昌市对三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2.园区、场馆建设:为特色城市聚集人气

已建项目: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区、场馆,除具有文物价值的原春秋楼、灞陵桥建筑群外,2009年还建成了“曹丞相府”。这些标志性建筑,在许昌城建和旅游目的地建设中都是亮点。目前,它们已成为拉动许昌市区旅游发展的“三驾马车”。

在建项目:投资48亿元的“三国文化产业园”,占地1139亩,分四期建设。第一期工程“梦回许都片区”2015年初已动工。目前,该片区主体工程“三国大剧院(三国文化演艺中心)”正在建设中。该园区不但被列入《许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许昌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列入省重点项目建设库,予以重点扶持。这是一个“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水平运作”的大工程。它以水环境打造为基础,以“曹魏文化”和“关公诚信文化”为依托,实现文化、旅游、人居和三产服务的有机结合,构建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文化产业核心区。

待建项目两个:一是计划投资30亿元的“魏都风情区”;二是计划投资80亿元,结合水系工程、融入三国文化元素的“水韵许昌”旅游综合体。两者均被列入《许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前者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建成后,将是融商贸、居住、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旅游综合片区。后者包括小火车旅游开发、水上三国游乐园建设、许扶运河改造及景观提升、秋湖湿地旅游综合开发等。到“十三五”期末,该景区将被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

园区建设,连片开发,集群出击,辐射带动效应大。它们的建成,将许昌中心城区(魏都区、东城区)打造成为三国文化都市旅游目的地和辐射全市的旅游集散地,将强化中心城区在全市旅游中的核心地位,许昌市将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三国文化都市旅游目的地。

3.融入重大水利工程:为特色城市增加内涵

“水”不仅是城市命脉,更能增加城市魅力。许昌有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天下西湖三十六,许昌西湖在其中”,这句诗让许昌人引以为荣。始见于清乾隆十年《许州志》中的“许昌十景”,其中“六景”与水有关。2014年5月评出的“新许昌十景”中有“三景”与水有关。古许昌10景是:西湖莲舫、葚感涧流、灵泉瑞溢、潩水潆洄、石梁皓月、许田积雪、紫微崇朗、灌台凝雾、文峰耸秀、两院英风,其中前6景与水有关。新“许昌10景”是:灞陵桥—灞陵清风、西湖公园—西湖莲舫、花都温泉小镇—温泉小镇、春秋楼—两院英风、大鸿寨—大鸿秋韵、文峰塔—文峰耸秀、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集萃、许都公园—许都览胜、紫云山—紫云书韵、钧官窑遗址—钧官古窑,其中前3景与水有关。

随着岁月流逝,许昌曾经丰沛的河流干涸,曾经的水清、岸绿、美景逐渐淡出老许昌人记忆。“红绿交映,风景如画。十里荷花,江湖极目”的“莲城”雅景,成为许昌人挥之不去的美梦。为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2013年11月,许昌市结合市情,提出实现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的总体治水思路,精心谋划了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即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工程项目、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自2014年开始,投资120亿元的“三大水利工程项目”陆续开工,目前已基本竣工,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如今,许昌人多年的“水梦”成真,“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致已经呈现。许昌被网友评为“河南省最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排名中,许昌居第4位,许昌人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如何将曹魏文化融入水系建设,水系建设如何体现曹魏文化,突出城市特色,许昌市也有独到做法。一是将“水”引入园区,如三国文化产业园,形成“园”“水”相依。二是在河、湖边修建文化项目,如在清潩河与清泥河联通处修建具有浓郁三国文化特色的“再见三国”公园。该公园建有高大巍峨的陈寿雕塑,这是全国唯一。它与“三国简介墙”、三国人物浮雕融为一体,与一湖相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雕塑遥遥相望,真实再现三国风云。这组雕塑,融广场、绿地、湖泊、河道、三国文化为一体,实现了“文化”与“水”的完美结合。三是桥、船、码头的命名使用曹魏文化元素,如“春秋桥”“建安号”“春秋东码头”等。四是岸边嵌入三国文化浮雕,如北关桥岸边有“三英战吕布”“刘关张访贤”的浮雕。五是河边游园小径的灯箱上嵌入“曹魏”字样,如许扶运河边上的灯箱。

许昌“十三五”规划中的“魏都风情区”和“水韵许昌”旅游综合体,也是利用护城河,将“文化”与“水”统一规划、布局。建成后,将成为“文化”与“水”结合的精品。

4.社区、小区建设保留古村落(镇)名字,为特色城市留住记忆

“许昌”这一名字,由尧时名士许由在此耕牧而得“许”,由曹操在此奠定强大魏国基础,曹丕感慨,一句“魏基昌于许”而得“昌”。因此,曹魏给许昌的许多村镇、街道都留下了永志名字,也给许昌人留下太多的记忆。在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些村、街道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将永久消失。

如何留住历史记忆,体现文化底蕴,使城市特色文化薪火相传?这既考量许昌人智慧,也是特色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课题。方法是:拆迁、命名时或保留原有名字,或考虑曹魏文化因素,使特色永驻。

且不说许昌市区中,最大的区叫“魏都区”。社区中,名字也保留三国文化元素,如碾上社区、洞上社区、毓秀社区、屯北社区、屯南社区、陈庄社区等等。新建社区,名字中含有曹魏文化元素的有:魏武社区、府后社区、春秋社区、运粮社区等等。如果加上社区沿用原乡镇、村庄名字,如高桥营社区、大罗庄社区、刘铁庄社区、东李庄社区、老吴营社区等等,总数达50%以上。

新建小区,命名含有三国文化元素,如相府1-3号院、关帝新村、建安丰泽园、桓达春秋园、春秋花园、运河湾等等。

命名事小,但它反映出较高的文化含金量:曹魏文化意识、特色城市意识在增强,许昌人的主人翁意识在增强。

5.道路、河道、湖泊、桥涵等命名:为特色城市留住“历史”

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纵横交错的街道、河流、湖泊、桥涵等的命名具有永久性,始终体现一个城市的文脉。北京等古城的老胡同名给城市增添了无穷韵味,历史穿越感由此而生。

作为曹魏古都,许昌具有曹魏文化韵味的路名有:魏文路、魏武大道、毓秀路、许都路、陈庄街、颍昌大道、衙前街、衙后街等;河流有:饮马河、运粮河、清泥河、许扶运河等;湖泊有:鹿鸣湖、灞陵湖;桥涵有:灞陵桥、春秋桥、许都桥、八龙桥、建安桥等;甚至刚刚启用的码头和游船名也含有曹魏韵味:春秋东码头、春秋西码头,灞陵号、魏都号、春秋号、建安号等等。

这些名字,带着扑面而来的曹魏韵味。它留住了城市历史,随处提醒:我们的脚下,曾是帝都,曾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里的每一寸土、每一滴水、每一方空气,都蕴含着特有的曹魏韵味:曹操,一代雄杰,当年就是在这里奉天子以令不臣、屯田、克平天下、芟夷群雄、平定北方;曹丕就是在这里,用“禅让”和平方式将统治400多年的大汉帝国轻轻拂去,开启真正意义“三国时代”的;繁荣的“建安文学”也在这里产生并影响后世。

(四)对原有项目,通过提升改造,转换主题,旧貌换新颜

春秋楼、灞陵桥公园和西湖公园,是许昌市原有三大游园。前两者的主题是关公文化,后者的主题是以“水”为主的休闲文化。确立“曹魏文化”作为许昌市政建设、旅游开发的主题后,这三个游园的主题就显得不甚匹配。

为突出曹魏文化主题,突显城市特色,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许昌市采取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同时,对它们提升改造——“抽梁换柱”,转换主题,旧貌换新颜。

灞陵桥公园,原有关公挑袍雕塑和关帝庙两大景点,通过增加“辞曹书”“青梅煮酒论英雄”“曹冲称象”等雕塑,强化了曹魏主题。

春秋楼,景区内已不可动,但在前面春秋广场上增添“赤兔马”雕塑,使关公与曹操联系起来。因为《三国演义》说赤兔马是曹操赠送给关羽的。它既显示出曹操对关羽的厚爱,也显示出曹操的大度胸怀。“一马”之添,使一个宏大的“春秋楼”景区,纳入曹魏文化的大主题之中,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西湖公园,原是一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提升改造后,根据原有“德星亭”,新增“荀陈会”雕塑,将三国人物蕴含其中,增加了曹魏文化元素,加上广场上“许都人物”画廊,使单纯的休闲娱乐变为大型文化游园。

诸如此类的还有贵妃苑中增加五禽戏雕塑、许扶运河边修建“铜雀三台”“魏风楼”和华佗像雕塑等,或深化,或增添曹魏文化主题。

二 许昌市特色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许昌市特色城市建设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主题不明确

“曹魏文化”作为城建主题,虽早在十年前就已明确,也被列入许昌市近三个五年规划中,但在操作过程,曹魏文化、三国文化等概念或元素在表述和使用过程中并不十分明确,有时还有乱用现象。原“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胡世厚先生曾对“三国文化”这样解释:“三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自的特色和重要地位。所谓三国文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文化;一是指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作品问世后在中国人民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赵西尧等:《三国文化概览》,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很明显,“曹魏文化”是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与蜀汉文化、东吴文化并列的。“三国历史文化”中,“曹魏文化”具有核心、统领作用。

已建成的市政项目中,除“灞陵桥”和“丞相府”景区突出“曹魏文化”主题外,其他景区或景点,则不甚分明或混淆,如“再见三国”中的“陈寿”雕塑和“三国文化墙”;前进桥、魏武桥和学院桥两侧护栏《三国演义》故事浮雕等。

(二)无依托,小而乱,不足以留人

目前,从落地的市政工程看,没有文化大工程。小工程中含有的曹魏文化元素,数量不少,但相当多的小工程因其无依托、无根基显得孤单,孤则“小”,如文峰广场的“建安七子”、新兴路与魏武大道交叉口运河旁的“华佗”与“五禽戏”雕塑,甚至东城区政府斜对面的“铜雀三台”(因没有任何说明,观者只能根据其外观猜想它是什么)和刚刚建成的位于“再见三国”苑中的“陈寿”雕塑等等。即使像“丞相府”这样的“大项目”,相对于宏大的“曹魏文化”来说,也显得“小”了。

“乱”有两种表现。一是“乱点鸳鸯谱”——因“依托”错而显得“乱”,如贵妃苑中“五禽戏”雕塑。“贵妃苑”本是依董贵妃墓而建,是凭吊贵妃的肃穆之地。这里绿树成荫,曲径环绕,一片幽静之地。可是旁边不伦不类地加入“五禽戏”雕塑,很不协调。因为二者实无任何联系或瓜葛。如果没有“铜雀三台”,“建安七子”建在文峰广场,给广场增加文化色彩,亦无不可。可是,在文峰广场有了“铜雀三台”“建安七子”,也显孤单。二是“内部顺序乱”。比如,前进桥等三座大桥两边护栏的《三国演义》故事浮雕,任意摆放,胡乱吊装。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其内在顺序,许多人心知肚明,但施工单位竟然不顾应有顺序,抓住一个是一个,“任性”吊放,在闹出笑话的同时,也遭到百姓诟病。

相反,如果有“所依”,“小”的个体则会融入整体而成为整体中的一部分,就有画龙点睛之成效。比如,雕塑“曹操”竖立在“丞相府”前,有“丞相府”作依托,显出其高大威武;“曹冲称象”“青梅煮酒论英雄”两组雕塑,在灞陵桥公园,有“辞曹书”“关公”浮雕和关帝庙作依托,方显出其意义。

特色城市建设中没有“文化大工程”,只有“小而乱”的文化元素,且有些文化元素既不耐看,又不够味,甚至还有错误,不但造成“钱没少花,不讨好;力没少出,不卖座;心没少费,还遭骂”的怪现象,而且带来“文化工程没文化”甚至“文化工程损文化”的严重后果。这也许是许昌旅游留不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缺乏必要的解释或解释不全

市政工程中含有的“文化因子”,缺乏必要的解释或解释不全的比比皆是。比如,位于护城河岸的“莲花仙子”“悉尼歌剧院”等雕塑,至少存在30年了,至今无任何说明。西湖公园中的“许都人物”雕塑群,没有说明,让人茫然。刚刚建成的“再见三国”中“滚滚长江东逝水”和“三国墙”中的人物浮塑,“铜雀三台”“赤兔马”等雕塑,均无解释。解释不全的如“建安七子”雕塑,只有个人说明而无整体说明。文学史上,“七子”中任何一个人,其地位并不高,但作为一个群体形成“建安七子”,其地位非同寻常。

无解释便无普及,无普及便无提高,无提高便无文化重建。这反映出特色城市建设中存在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表面看,是距离,实质反映的是隔阂——对群众缺乏感情;是细节——对工程质量把关不严;是品位——对文化本质把握不准确;是缺失——对特色城市建设的文化普及意义缺乏必要认识。看似小问题,实则是造成城建“末梢堵塞”的大问题。人的身体一旦“末梢堵塞”,则有病,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特色城市建设“末梢堵塞”,是对文化的损害或破坏。“兵马俑”“长城”如果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后果不堪想象。

三 对许昌市特色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成立两个委员会

许昌主城区,目前有四个区:魏都区、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含有曹魏文化项目的景点和景区,主要在魏都区和东城区。因为分属两个区,造成景点景区各自为政、规划不统一、布局不合理、文化建设项目无依托、小而乱等弊端。为避免出现城建文化元素嵌入中的“硬伤”和“笑柄”,必须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1.成立许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全市特色城市建设、旅游城市甚至城市旅游资源普查,旅游项目规划、开发、整合和利用,协调相关部门对产业和行业管理等工作。

2.成立许昌市城建文化专业委员会

城建项目嵌入文化元素,多次出现“怪现象”:建成后找专家“提意见”,以致闹出许多“笑话”。事前找外地专家设计,颇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而设计者对本地文化并不熟悉,提“曹魏文化”不知;提“三国文化”就拿《三国演义》说事。施工方,更是随心所欲,“任性乱为”。

该委员会由本地专家组成,隶属市规委会,全程参与文化工程建设,对全市城建项目中的文化元素把关。

(二)建设三国文化博物馆区

对于“三国文化之乡”的许昌来说,要吸引顾客、留住游客,凸显城市特色,非有大型三国文化工程不可。如果把这些“大项目”交给企业,诸如“小而乱”甚至粗制滥造等弊端显而易见,还可能带来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无法挽回的恶果。因为企业家首先考虑的是利益,对于文化工程,只能把它作为自己既得利益之后的“有益补充”——除非有志于搞文化事业且“不差钱”的企业家,如邵逸夫等人,才可能大手笔投入。文化项目,是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做到精益求精。

在谋划突出“曹魏文化”为主题的大工程中,以什么为“抓手”呢?笔者认为是“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因为,这不但是“许昌”成名的根基,还是“曹魏文化”“建安文学”的创造和鼎盛期,具有核心和统率作用。因此,只有抓住这两个纲,围绕它们做文章,许昌市特色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这盘棋才能活起来。

许昌市一直没有“国”字头的大项目、大工程。“三国文化”源于“曹魏文化”,而“曹魏文化”源于许昌,中心也在许昌。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更没有“三国文化博物馆区”,且“三国文化”研究历久弥新。该馆区如落户许昌,于许昌市、河南省以及我国的文化事业都将是大贡献。

为什么是“区”而不是“馆”呢?因为它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组建筑:除魏、蜀、吴三个单馆外(当然要突出魏馆),还要建“曹操馆”“建安文学馆”甚至“关公馆”,以突出“许昌”在他们事业成功中的核心地位。馆区建成,加上深功夫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现代多媒体的应用,它必将成为全国三国文化、建安文学、曹操以及关公文化研究和传播中心,许昌市的文化地位将有质的飞跃,中原文化强市的目标也能实现。

(三)对已有“小而乱”项目进行整合

将“五禽戏”“华佗像”雕塑分别从贵妃苑和华佗小广场移至华佗墓旁,并以此为中心修建大型休闲养生项目——华佗养生园,使有关华佗的传说与附近的滹沱(呼佗)村以及水清、岸绿、景美的清潩河融为一体,打造集观赏、休闲、健身、养生为一体的养生园。

将“建安七子”雕塑移至铜雀三台并加说明文字。小型文化广场活动可在此举行。

在“贵妃苑”中增加董贵妃雕塑并加以说明。

莲花湾的“悉尼歌剧院”和位于护城河西的“莲花仙子”雕塑加解释说明。

对前进桥等三座大桥护栏的三国故事浮雕按照内在逻辑顺序进行调整,清除城建中的“硬伤”和“笑柄”。

(四)清潩河上开通游船等项目,为城市旅游再谱新篇章

清潩河从长葛到许昌,长30多公里,横穿许昌市区和长葛市区,风光旖旎,不但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外地游客游览观光的好地方。如果像护城河一样,再开通游船,人气会更旺,将带动两岸休闲养生、旅游、房地产等产业蓬勃发展。


浸润着曹魏智慧的许昌人民,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曹魏文化作为城市建设、旅游发展之魂,并把它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无疑是对三国文化建设的大贡献。政府牵头,规划先行,各部门同心协力,上下联动,无论大项目(如即将竣工的水利工程)还是小项目(如游船、小区的命名),都饱含曹魏文化元素,更凸突显全市人民对曹魏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随着水系联通工程的顺利竣工,一座极具曹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美丽城市正在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许昌成为河南省最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

(本文作者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