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颈椎病分型与诊断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很简单: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具有典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X线片上尚没有有异常变化者,应在排除其他疾患的前提下,诊断为颈椎病。

(一)颈椎病的一般检查

1.望诊:望诊(图1-7)包括望神色和望形态。颈部严重创伤或颈部局部有急性炎症的患者一般都表情痛苦,神色也很差。而那些被颈椎病困扰了多年的患者,通常神情疲惫,一看就是深受颈椎病之苦。如果是颈部受了重伤,颈髓损伤的患者,可能会昏迷。如果是脑干损伤的患者,多见颈项后仰,角弓反张;颈椎后凸多见颈椎骨折脱位或者颈椎结核。颈椎结核时应注意有无寒性脓疡,低位颈椎结核时脓疡见于颈旁,高位者可见于咽后壁。颈短并且两侧皮肤宽松,颈部长度与宽度的比例失去协调,主要见于先天性短颈畸形;单侧肌肉痉挛可见痉挛性斜颈;双侧颈项肌肉痉挛,应注意是否为早期破伤风,要及时治疗。

图1-7 望诊

2.触诊:对于颈椎病患者,可进行触诊(图1-8)。触诊可采用单手拇指触诊或者双手拇指触诊法,以便检查棘突位置、颈椎椎间隙大小的变化,以及局部压痛点和是否有放射痛。颈椎棘突间如果可以触到结节状硬块或者条索状的东西,可能是项韧带钙化;颈部扭伤的患者,在棘间韧带、项肌或斜方肌边缘有压痛;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压痛点多于患侧的下部颈椎椎旁以及肩胛骨内上角处,且向患侧上肢放射。若有颈椎骨折、结核,压痛点在棘突。

图1-8 触诊

3.运动检查:颈椎病的检查还有颈椎的运动检查,在检查的时候需要固定患者的双肩,使身体不参与运动。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正常颈椎的运动范围,正常颈椎向前屈时,下巴可以触及自己的胸膛;向后伸时双眼可直视上空,鼻尖与额部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颈部后面的皮肤皱襞可以靠近头枕部的枕骨结节部;在旋转的时候可使下巴触到自己的肩部并且可以看到侧方;侧向屈颈时可使耳接近肩部。若以人直立,视线呈水平为中立位,颈椎段正常活动范围应为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均为45°。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功能最重要,若有病变或相对固定时,可使颈部的旋转及伸屈功能丧失50%左右。颈椎结核可以使屈伸及侧屈均受限,椎间盘突出症则一般患侧屈曲及后伸受限。颈椎骨关节病可在运动中,尤其是旋转时有摩擦感及摩擦音。

4.神经系统检查

(1)检查上肢的触觉、痛觉、温度觉、肱二头肌腱以及肱三头肌腱的腱反射和病理反射,并与另一侧相比较。

(2)对比两侧上肢肌力及肌张力。一般来说,患侧的肌力要低于健康的一侧。

(3)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检查下肢,以达到鉴别诊断的目的。

(4)颈部脊髓损伤时,可以出现下列的体征。

① 第4颈髓节段平面损伤时,可出现膈肌、肋间肌麻痹,自主呼吸困难。

② 第5颈髓节段平面损伤时,可出现全上肢自主运动功能丧失。

③ 第6颈髓节段平面损伤时,可屈肘,但不能伸肘、伸腕、屈腕及手指。

④ 第7颈髓节段平面损伤时,可伸肘、伸腕,不能屈腕、屈指以及对掌。

⑤ 第8颈髓节段平面损伤时,可屈腕,但不能屈环指、小指。

⑥颈交感神经受到阻断,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上眼睑下垂和瞳孔缩小,同侧颜面部出汗减少。

这些都是颈髓损伤以后,相应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肌肉失去支配所致。

5.循环系统检查;颈椎病还可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可以借助相应的检查来确定。

(1)对比两手及前臂的皮肤颜色、温度,按压指甲之后放开,查看指甲颜色恢复正常的时间,以检查指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温度可通过检查者的中指中节背面皮肤接触患者皮肤来感知,最好能应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数值,以便于对比观察。

(2)在不同体位用不同方式,对比两侧桡动脉搏动是否有障碍,以判断锁骨下动脉是否受挤压,或用一些仪器来测量,如用脉搏波描记仪对比两侧动脉波形和波幅,或通过多普勒测速仪对比两侧肱动脉、桡动脉的血流速度。

6.奎氏试验:指的是一种测定有脊髓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的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及梗阻程度,以及明确脊髓是否受压和受压程度的检查方法。它有下列临床意义。

(1)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加压到60mmHg(8.00kPa)时无改变。

(2)蛛网膜下腔部分梗阻时,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加压和除压后上升及下降均缓慢,有时呈跳跃状,或上升较快下降较慢,或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根据其上升、下降的程度及速度可区别是轻度还是严重部分梗阻。

(3)蛛网膜下腔无梗阻时,脑脊液应在颈静脉加压15秒左右顺利上升至最高点,降压后15秒左右降压至初压水平,加压60mmHg(8.00kPa)时可升高至500mmHg(68.6kPa)或更高。

奎氏试验操作方法:助手两人,一人给颈部加压,一人记录。先把患者颈部用血压表气囊缠好,然后进行腰穿,穿刺成功之后接上压力表,先测初压,然后助手先用手压患者腹部15秒,看脑脊液压力是否顺利上升和下降,再做头屈位及头仰位检查。此刻如果穿刺针通畅,急速加至20mmHg(2.67kPa),并且维持此水平,每5秒报告一次脑压,至最高点不再上升为止。有严重梗阻者维持30秒即可。再把压力表内的空气急速放出,仍每5秒报告脑压一次,至读数不再下降为止。以后再依同法分别加压到40mmHg(5.33kPa)、60mmHg(8.00kPa),将记录结果绘成3个曲线图。值得注意的是,本试验对老年人应慎用,不可列为首选。

7.手法检查:颈椎病的诊断,也需要一些手法检查,常用的手法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端坐,医生以左手放在患者的头部,以右手握拳轻轻叩击左手,以造成椎间孔突然缩小,使神经根受刺激出现根性疼痛或者麻木者为阳性,症状无改变者为阴性。

(2)神经根紧张试验(图1-9):患者端坐,头转向健侧,医生一手固定患者头部,而另一手向下压患侧肩部,使颈丛和臂丛神经处在突然紧张状态,若出现明显放射痛或麻木为阳性。还有另外一种检查方法叫做臂丛牵拉试验,方法是医生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紧握患者前臂或手腕,两手向反方向用力,若出现前述症状者为阳性。

图1-9 神经根紧张压试验

(3)前斜角肌揉压试验:在锁骨上窝内1/3与外1/3之间的部位用拇指轻轻揉压,若可以产生上肢、胸前放射痛及麻木为阳性,反之即为阴性。

(4)举手过顶试验:患者端坐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对面,手扪患者的桡动脉(图1-10),举患者的手超过他的头,若动脉搏动立即消失者为阳性。

图1-10 桡动脉

(5)仰头转顶试验:患者可站可坐,医生以双手从左右两方固定患者头部,令其快速仰头转顶,若出现明显的头晕、恶心、呕吐或者倾倒者为阳性。

(6)低头、仰头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做最大限度的低头或者仰头动作,如在1分钟内出现肩臂痛、麻木或头晕、耳鸣、视雾、站立不稳或者下肢无力、发麻等即为阳性。

(二)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

颈椎病的临床诊断,需要结合影像检查,主要的有造影检查、X线检查、体层摄影检查(CT)、磁共振显像(MRI),以下我们一一作简单的介绍。

1.X线检查:X线检查为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对于颈椎病,正位片可显示双侧钩椎关节及其间隙,可观察双侧椎板宽度是否对称,棘突位置有无移动;颈1~2开口位片,可观察枢椎齿状突的形态,齿状突和侧方关节的间距,以及侧方关节的间隙有无倾斜或其他异常改变。侧位片可观察椎体排列、关节突关节位置的微细改变和棘突的位移等,特别是可较准确地测量椎管前后径,此外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的改变。斜位片主要观察椎间孔的形态和钩椎关节部骨质增生的程度。颈椎有旋转移位时,可以见到患椎的上关节突向前上方移位,使椎间孔横径变小。功能位检查即投照颈椎过伸过屈体位的侧位片,可以显示颈椎由于失稳引起的移位。

(1)正位片可以表现为下列情况

① 当患椎有旋转移位时,两侧钩椎关节的关节间隙不对称。

② 正常颈椎第2~7棘突在正中部相连成一直线,两侧椎板边缘到棘突中线的距离大致相等。患椎旋转移位后,棘突中部偏向移位一侧,此侧椎板横径较窄,对侧增宽。

③ 患椎前倾移位时,患椎棘突和上椎棘突间距变窄,与下椎棘突间距增宽;患椎后仰移位时,移位椎棘突与上、下椎棘突间距同前倾移位时相反。

(2)侧位片可以表现为下列情况

① 患椎有移位时椎体的变化:患椎椎体前倾移位时,同下一颈椎椎体形成凸向后方的成角变形,成角以上的颈椎常变直;患椎向后移位时,可以超过下一椎体后缘2~4mm,如旋转移位角度较大,椎体后缘可呈“双边”。

② 患椎有移位时关节突的变化:患椎有旋转性或者前倾、后仰移位时,患椎和上一颈椎所组成的关节突关节间隙不平衡,比如前宽后窄、前窄后宽或模糊不清。患椎旋转移位时,关节突后缘呈现“双边”,旋转移位的上关节突突入上一椎体后缘,而另一侧上关节突在其后方。患椎向一侧倾斜时,关节突后、上缘呈“双边”。

③ 患椎有移位时棘突的变化:患椎旋转移位时,棘突向上、下方轻度移动,也就是相邻上、下棘突间距不等,患椎前倾时,相邻棘突间距上窄下宽,后仰时上宽下窄。患椎棘突后方可以见到韧带钙化阴影,说明该部软组织曾有外伤;患椎棘突下方有时可见到大小不等、不整齐的小骨块阴影,这是因为附着于棘突部的软组织损伤后出血、钙化所致。

(3)斜位片:斜位片能够清晰地显示颈椎各椎间孔的形态及病理改变。正常的椎间孔呈光滑的卵圆形,患椎有旋转移位时,上关节突移向前、上方,椎间孔的正常卵圆形将会发生改变。

(4)功能位片:功能位片就是为患者投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可显示患椎由于失稳导致的移位,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寰椎横韧带损伤的病例在前屈位摄片,可见到寰椎前移,寰齿间距增大,寰椎椎管前后径减小。上颈椎有先天性畸形的患者,比如枢椎齿状突发育不全,前屈位时寰椎前移的程度常较为严重。

2.造影检查: 相对于X线检查,造影检查是目前较少用的特殊检查,可能有一部分人对其不够了解,但是其对确定颈椎病病变部位有着重要意义。较常用的有椎间盘髓核造影、脊髓碘油造影以及椎动脉造影。

(1)颈椎间盘髓核造影:正常颈椎间盘注射入60%醋碘苯酸钠溶液时阻力比较大,总量不大于0.1ml。但当椎间盘发生破裂或有退行性改变时注药阻力很小,可以容纳0.3ml以上。正常髓核显影为椭圆形,病变者则表现为不规则形。这对于了解椎间盘有无病变及明确定位有重要意义。

(2)脊髓碘油造影:患者卧于可以翻转放射检查台上,经腰椎穿刺后向蛛网膜下腔注入碘油3~8ml。调整检查台,使患者头低脚高,或仰卧(可观察脊髓后方受压情况),或者俯卧(可观察脊髓前侧受压情况)。通过透视,可见油柱呈带状向头端移行,到胸1~2椎体时油柱稍受阻并加宽。此时加大倾斜度,油柱继续上移,接近于脊髓受压部位时,流速变慢。至受压部位时,可见碘油在平段一侧上呈“L”形,或者在平段的两侧上行呈“L”形。完全梗阻者,即使加大倾斜度,其影像也没有改变。碘油经颈椎达颅内之后,改头高脚低位,由上向下观察,了解梗阻的上界和节段数。若是完全梗阻,则应加做脑池穿刺,注入碘油之后进行下行造影,确定梗阻的上界,这对于多发颈椎病变的彻底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碘油的吸收很慢,停留于蛛网膜下腔数月乃至数年。但是注药后的不良反应很少,1~2天后可能出现轻度反应,如头晕、低热、下腰部发沉以及尾椎或下肢发坠感等,经1周左右,可逐步恢复正常。

(3)椎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对于了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和其与颈部活动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下为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 动脉穿刺法:也就是从肱动脉、腋动脉(图1-11)、锁骨下动脉以及椎动脉(图1-12)进行穿刺造影。

图1-11 肱动脉、腋动脉

图1-12 椎动脉

② 动脉插管法:也就是切开肱动脉或通过颈动脉进行插管造影。椎动脉造影要求技术条件较高,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血管痉挛关闭、出血、感染、造影期间低血压以及猝死等并发症。

3.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CT):CT检查是借助X线对检查部位进行扫描,并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构成被检查部位的横断面图,可以供直接阅读,也可应用照相机拍摄保存。CT在检查疾病时,最早被用于脑疾患的检查,现已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如胸部、腹部以及肢体的扫描。对怀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用CT检查之后,可了解病变的大小和位置。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表现不典型。CT在病变椎间盘水平角度扫描的图像可显示准确的突出影像,对四肢的骨和关节病变的检查,特别是对颈椎病的检查,是很有价值的。颈椎病CT检查的适应证如下。

(1)各种原因导致的椎管狭窄。

(2)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3)椎间盘病变。

(4)椎骨外伤,尤其是观察附件骨折、脱位、碎骨片、金属异物的位置和椎管及脊髓的关系。

(5)椎骨骨病,比如结核、良性或恶性肿瘤以及椎旁肿瘤侵及椎骨者。

(6)先天性椎骨和脊髓异常。

(7)协助进行介入放射学检查。

虽然CT检查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是也有一定局限,其原因如下。

① 四肢远端瘦小,对体积不大及等密度病变显示较差,所以容易对病变在骨内外的范围做出不恰当的估计。

② 软组织水肿、术后出血及转移瘤,虽可显示病变存在、范围及大小,但由于无特征改变而不能鉴别,也就是定性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③ 对局限性脱钙不能做出病因诊断。

4.磁共振显像(MRI):磁共振为继CT技术发展后的又一飞跃,是疾病诊断手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重要的技术革命。颈椎与颈髓的MRI检查,有比较多的特点和优点,其中以高软组织分辨能力和矢状切面的使用最为重要。目前颈椎与颈髓疾病的检查应用磁共振成像越来越广泛,相对于CT,磁共振的消费更高,但是更加优越。磁共振成像能十分清晰地观察各个椎体、椎间盘的髓核和纤维软骨环,以及其他附件、前后纵韧带等,并能够直接看到椎间盘突出,显示其继发的椎间盘变扁、椎间隙变窄以及髓核突入椎管等征象,定位定性都很明确,对颈椎病的诊断很有帮助。磁共振成像能够直接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椎管内的后纵韧带和黄韧带等,因而极有利于直接显示脊髓肿瘤及脊髓的其他病变。但是恶性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仅局限于颈椎椎体时,两者的成像信号强度差别不大,很难鉴别病变性质。而脊椎感染除椎体显像信号变化之外,椎间盘也有改变,有时还可见脓肿向上下蔓延和前、后纵韧带增厚,对定性十分有意义。颈段脊椎多发骨髓瘤或转移瘤,X线平片不敏感,CT扫描有时不能与骨质疏松鉴别,而MRI检出效果最好。这主要是由于MRI可显示骨髓里脂肪的改变。脊髓空洞症的MRI检查,可直接见到脊髓中央呈条形或棱形的MRI信号减低带,使诊断十分明确。MRI对脊柱的骨性疾病如转移瘤、巨细胞瘤、结核等,均有带特征性的征象,检出率较X线平片和CT都高。

(三)颈椎病的分类

颈椎病根据症状及体征的不同主要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颈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以及脊髓型。

1.颈型颈椎病:也叫做局部型颈椎病,具有头、颈、肩臂疼痛等症状,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也有椎体不稳及轻度的退变等变化。此型临床上十分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患者多属于此型。根据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认识这个类型,对于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颈型颈椎病可有下列临床表现。

(1)颈部偏歪,活动正常或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在斜方肌、菱形肌、冈下肌、冈上肌、大小圆肌等部位有压痛点,副神经受累还会出现胸锁乳突肌痉挛和压痛(图1-13)。

图1-13 颈部偏歪

(2)颈部触诊检查会有棘上韧带肿胀、压痛,棘突旁压痛,多无放射痛。可有棘间隙改变及棘突侧凸,以第5~7颈椎多见。

(3)椎间孔挤压试验与臂丛牵拉试验阴性,肌张力正常,无肌力减退以及肌肉萎缩,肌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

(4)在正位片上可见颈椎后关节呈“双边”“双突”征,相邻钩椎关节间隙不等宽及两侧钩椎关节不对称等表现。侧位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比如表现为变直、反张等变化。有的可看到关节突关节的重影和不协调变化等。一些患者可以看到椎体边缘增生和项韧带钙化等表现,但也有少数患者无X线片的变化或者仅有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2.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在风寒、劳损以及外伤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颈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颈椎关节、韧带的松动、错位,刺激或者压迫了颈神经根等组织而发生的一种最为常见类型的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总数的60%。其中中老年人为多见,但目前看来,青少年中也有不少人发病。发病率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不少患者有头颈部外伤史或者反复落枕史。外伤可以导致颈椎病的急性发作,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症状也会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度大,长期低头工作和睡高枕者发病率高。病程长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病程,拖延时间比较长,其间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不等。一般起病缓慢,但外伤、劳累、外感、风寒、炎症、枕头过高和卧姿不当常为其诱发因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有下列3个方面。

(1)疼痛:主要发生于头、颈项、肩背、上肢以及手部,疼痛可表现为钝痛、酸痛、灼痛或隐隐作痛,或者过电样串麻痛(图1-14)。个别急性发作者疼痛剧烈,以致患者坐卧不安,日夜难眠,甚至将手和头向墙壁撞击。打喷嚏、咳嗽、大便、深呼吸、颈部疲劳和枕头不当等均可使疼痛加重。头颈部的活动,或某种姿势的改变,常能加重或缓解疼痛,并可引起突然的串痛。有的患者可有胸部及乳房的疼痛等。

图1-14 头部疼痛

(2)麻木:麻木往往与疼痛的部位相同,但麻木多出现在手指和前臂。麻木的程度不同,有的仅手指尖部发胀、发木,严重的手、前臂、上臂、肩背部以及头颈部都可出现麻木感,因而易被烧伤和烫伤。有的患者手、颈部活动或者某一姿势时麻木加重,有的患者夜里加重,麻木的同时患者常感到肢体酸困不适。

(3)其他:头晕、头沉、颈部酸困发僵以及背部有重物压迫感。因为肌肉无力,患者可能出现持物堕落等表现,伴有自主神经和血管营养及功能不全者,可出现手及上肢发凉发热,皮肤潮红、苍白、发绀、肿胀,以及指甲无光泽、变形等表现。若并发其他型,可有其他型的症状。

3.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或者因为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导致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因而也有人称其为“颈性眩晕”。体位不当导致猝倒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特有的表现。青年人发病多见于女性,同颈椎不稳和发育的个体差异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产生与动脉硬化无直接关系,但如果患者有动脉硬化,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硬化者,加上骨刺的压迫,就很容易导致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其主要的症状如下。

(1)反复性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头痛及头晕(图1-15)等。

图1-15 头晕

(2)脑部缺血,当头转至某一方位时,就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甚至昏倒。当头处于另一方位时,眩晕、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或者消失。

(3)脊髓束症状,肢体突感麻木、感觉异常,持物无力或者猝倒,但是并不伴随意识障碍,站起后可立即行走。

(4)后颅凹脑神经受影响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厌食、吞咽困难以及咽反射消失等。发病时患者颈部活动常受限,做颈部旋转或后伸活动可导致眩晕、恶心、心慌等症状,可见病变椎体及关节突部位压痛明显。X线片上可见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或者椎体不稳。椎动脉造影检查可见椎动脉有压迫性扭曲、变细或者梗阻现象。

4.交感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退行性变造成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占颈椎病的5%以下。其发病率不高,但是症状繁多,影响广泛,包括患侧的上半部躯干、头部、上肢、五官以及内脏,凡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域均可受累,因而可以出现疼痛、感觉异常、血管运动障碍、腺体分泌异常以及营养障碍等,尤其是内脏和五官的功能障碍。交感神经疼痛的特点为酸困,有压迫感和灼痛、钝痛,产生的部位深,界限模糊不清,并且有弥漫性扩散,而不沿神经干的路线传导。交感型颈椎病除交感神经受刺激之外,颈椎的退变、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椎体不稳、钩椎关节及椎体的骨刺都可导致椎动脉、硬膜囊、后纵韧带以及关节囊等部位交感神经末梢受刺激和压迫,借助脊髓或脑-脊髓反射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交感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眼球胀痛(图1-16),怕光流泪,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前冒金星,眼睛干涩;鼻咽部不适,疼痛,鼻塞,或有异味感;咽喉部不适,异物感;耳鸣,听力减退;嗳气,牙痛等。

图1-16 眼球胀痛

(2)头痛,偏头痛,头沉头晕,枕部或者颈后部疼痛,面部发热、充血、麻木等。

(3)肢体发凉,发绀,发木,疼痛,水肿,皮温降低或者指端发红,烧灼感,疼痛,肿胀等。

(4)皮肤发绀,发凉,变薄,干燥,多汗或少汗,毛发过多或干枯、脱落,指甲干燥无光泽等。

(5)心慌,心前区疼痛,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血压不稳等。

(6)失眠(图1-17),多梦,烦躁,易于冲动,恶心,胃痛,嗳气,腹泻或便秘,尿频,尿急,闭经等。

图1-17 失眠

5.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脱出或骨刺导致的脊髓压迫症。该型较少见,是多节段病变,容易误诊。因为其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中央性感觉、运动反射障碍,所以称为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僵硬、颤抖、无力,行走困难,双侧上肢发麻、握力减弱等,后期可能出现便秘、排尿困难或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也可出现头昏、眼花、吞咽困难以及面部出汗异常等交感神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