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颈椎病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

颈椎共有7块,主要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个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上连颅骨,下接第1胸椎,周围为颈部肌肉、血管、神经以及皮肤等组织包绕。从侧方观察,颈椎排列呈前凸弧度。虽然颈椎在脊椎椎骨中体积最小,但是它的活动度和活动频率最大,而且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复杂,因此容易引起劳损和外伤,导致颈椎病各个颈椎又有其相应的特点,尤其是第一和第二颈椎。

齿状突和寰枢关节(图1-1)之间平均距离为3mm,两侧间隙不对称叫做寰枢关节半脱位。在诊断时要拍摄寰枢关节张口位X线片。

图1-1 寰枢关节

(1)第三至第七颈椎的结构特点

① 椎体:通常较小,呈横椭圆形,上面的左右径约为2.41cm,下面约为2.28cm,均大于前后径。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高约为1.47cm,上面在左右径上凹陷,下面在前后径上凹陷。上、下椎体之间形成了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于保持颈椎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脊状突起叫做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对应部分相对合,形成所谓钩椎关节,也就是Luschka关节。颈椎4~6水平的Luschka关节是骨赘的好发部位。

② 椎弓:椎弓向前与椎体相连处比较细,叫做椎弓根。上、下椎弓根之间合成椎间孔。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间盘,上下为椎弓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和关节囊,脊神经也在此合成并由此孔穿出。神经根的营养动脉也经此孔进入椎管。椎弓根向后是板状部分叫做椎板,上下椎板之间由黄韧带连接。

③ 突起:棘突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通常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颈椎分叉率只有4%。横突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上面有一深沟叫做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横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两个结节,围成横突孔。关节突呈短柱状,在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叫做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利前屈与后伸运动;关节面平滑,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关节面朝向下前方,可在下一个颈椎的上关节突上向前滑动.

(2)颈椎生理曲度:正常人的颈部活动范围为屈曲35°~45°,伸展35°~45°,左右侧屈45°,左右旋转60°~80°。

人体端坐或者站立时,从侧方看人的脖子似乎是直的,但包绕其内的颈椎并不是直的,而是在其中段有一向前凸出的弧度。这一向前的弧形凸起,医学上叫做颈椎的生理曲度(图1-2),在X线片上,沿此曲度的走行,在各个颈椎椎体后缘连续的一条光滑的弧形曲线,叫做颈椎生理曲线,正常值为12 mm±5mm。其测量方法是从齿状突后上缘到第七颈椎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上述弧线的最高点至这条直线的最大距离即为颈曲大小的数值。

图1-2 颈椎的生理曲度

颈椎曲度的形成是因为颈4~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的,这是人体生理的需要。它可以增强颈椎的弹性,起到一定的缓冲振荡的作用,避免大脑损伤。同时,也是颈部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正常的解剖生理需要。当外伤、退变姿势不良时,不仅可以导致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而且可以因此造成相应的病理改变,从而出现临床症状及X线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