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偷梁换柱

说不清此时对梁帝心里什么想法,那一半豹符是她十四岁向梁帝请求出宫游医时梁帝交予她的,那时候她并不知这半块兵符的含义,便接下了。直到后来升任禁卫军营千总的暗十四阎肃告知她才知晓,这半块符竟然能够调动京城兵马。之所以现在心里五味杂陈,是因为她发现梁帝其实在暗中培养萧景琰,而在萧景宣被贬之后,梁帝不知不觉间就让萧景琰与她一同暴露了出来。

萧景琰虽然是七珠亲王,但梁帝表面上对他并不是有多喜欢,看起来不如别的皇子,而梁帝对于萧景宁的宠爱渐渐浮出了面。萧景宁不知道梁帝抱着什么样的心思,或许是为了引蛇出洞,也或许是让她给萧景琰挡暗箭。这一半豹符,离了京城其实一点用都没有,而金牌令箭同样调不动兵马,如若她真的仅凭言语煽动这些士兵出兵,那以后也无法解释。

很快到了夜间,萧景宁已经在那座空营待了好几个时辰,一无所获的庆历军的巡逻也开始有些懈怠。他们的军纪本就不甚严明,加上各种客观因素,已有不少士兵小声和人嘀咕着不知这莫豫暨说的消息真假,而后还有人说确实找到了一匹马,但是没看见人云云。

趁着暮色掩映,萧景宁利用明暗相间的火光走走停停的摸到了莫豫暨的营帐。这时候莫豫暨正和人说着话,“你说九锡公主来了这里,这么严密的巡逻,不可能逮不到她,或许她根本就没有来?”

“不是找见了一匹马吗?”

“哼,扔一匹马在附近,然后转道了呢?”

“莫统领,九锡公主之前有三年在外行医,谁也说不准是不是有暗中经营势力。你说她会不会扔出这个雾罩,实际上去调真正属于她的人马去了?”

“不管是不是,巡逻警戒不能放松。”

“是。”

萧景宁从他们谈话中察觉了杀意。若是平日里,她会将人抓去问一问幕后人,但现在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待另一人出了营帐后,她甩出了一枚银针,正中其后颈,莫豫暨悄无声息的死在了营帐里。萧景宁细细查看了莫豫暨的模样,然后将尸体随便的藏在了储物箱子里,用杂物掩盖了,易容成了莫豫暨的样子。她能模仿出听过的声音,刚刚短暂的观察了莫豫暨的习惯,虽然短暂,但一来莫豫暨是跟着萧景桓来这里的,兵士们对他并不熟悉,二来她不需要在这里待多久,她只等明日一早便发兵。然后她吩咐火头军明日卯时就将早饭做好,并撤了一半的巡逻,让士兵换着休息,第二日卯时吃过早饭后,全部在校场结合。

卯时方至,萧景宁便睁开双目,待用过早膳后便至校场,站在高台上,用莫豫暨的声音喊道:“将士们,昨晚我接到一个消息,咱们都督徐安谟与誉王勾连谋反,我莫豫暨虽是随誉王而来,却也是被人蒙骗,以为真是靖王殿下挟持了陛下,昨晚才确认了消息。我等男儿原便该忠君报国,岂能与他们这等无君无父的乱臣贼子为伍?为表我等非与他们一丘之貉,必须出兵平乱,必不能让这些乱臣贼子得逞!”

台下士兵一阵哗然,而昨晚才与莫豫暨谈过话的那兵卒眼里满是疑惑,想要开口说什么,萧景宁却不给他机会,拔出腰刀往那个方向一扔,那兵卒闪躲不及,刀从他脖颈处自上而下对穿过去,哗然的校场静了下来,萧景宁指着已经死了的兵卒道:“这个人是誉王身边的人,不可让他去报信。誉王与徐安谟此举实乃大逆不道,根本不可能得逞,儿郎们若是不想被他们连累,便跟随某前去勤王保驾!如果不愿,那某只有自己去了!”

下面的兵士原本就有猜测,这番被证实自然是愿意跟随去救驾的,对莫豫暨的观感顿时好了许多。因此纷纷提枪顿足,吼道:“勤王保驾,诛灭反贼!勤王保驾,诛灭反贼!”

终于,萧景宁带着这留守的两万兵马前往九安山,骑兵先行。

却说那边萧景琰往北行之时,特意派人先去了最近的卫陵,让霓凰郡主先带着那一千禁军前往救驾,他则与其余随行悍卒不眠不休的飞马前往北边,终于在日落之前赶到了纪城军营,亮出兵符后,立即让纪城军都督点齐兵将,连水都未曾喝一口便带着兵马掉头行军九安山。

九安山上,梁帝和一众宗亲大臣全部退入猎宫之中,而许多平日里四处闲逛花天酒地的王孙公子,只要稍微有点武功傍身的,皆守在猎宫门外。

自警哨传来消息时,各家府卫随从便听从蒙挚的安排调遣,蒙挚在问过苏哲布防之后,强行将苏哲送入了猎宫。三千禁卫军加各家府卫随从苦苦支撑,血战不休,终于到了第五日,日正高悬,照耀下的却是血腥画面,暖风吹拂,飘散的是浓浓血腥气息。人越拼越少,渐渐一步步退到猎宫之前。

猎宫中众人听着越来越近的杀伐之声,梁帝首先拔出了剑,将静贵妃护在身后,众人也都拿出自己的武器,没有的也就近拿了任何可以当做武器的东西在手中。

原本形势大好的叛军此时却遭受了攻击,已经攻上山了的不知山下情况,依旧奋力拼杀,山下叛军却是几面受敌。首先是从阎肃和秦覆带领的两千禁卫军直接在后方发动进攻,却是分成了十队,也不贪功冒进,每每杀了几十人立马退开,另一队接上继续杀,在叛军攻势凶猛时扑啦啦全部退得老远,待他们回转时又继续在背后发起攻击。一时间,叛军后方四万兵马被两千禁卫军搅得大乱。萧景桓不懂打仗,因此全权交给了徐安谟。徐安谟接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欲挥师合围先把这两千禁卫军围歼了再说,但他只能想想,在他命令即将下出那一刻,斥候传来几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