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中国“天朝上国”地位的衰变和清末以来国家政治转型的发生,使其在卷入资本主义时代进程中不得不穿起“民族”的紧身衣。王朝中国时期“五方之民”后裔便在新的国家政治经济形态中变革着关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一套异于传统中国的观念体系所改造,与此同时,中国社会自身的状况也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了所引进的观念体系,“民族”概念和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改造与被改造进程中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代中国人社会观念和规范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从一个侧面来说也是民族团结再造的历史。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总结这样一部罕有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当代中国北疆屏障的内蒙古,不论是在清末民初,还是在当代中国,在民族团结大局中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说,内蒙古民族团结历史形成的进程,伴随主权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本书试图从王朝中国历史发展切入,以内蒙古行政区域形成为视点,观察新中国的执政党在思想理论和政治实践两个层面上为推动民族团结的达成、深入发展所做的努力,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情势下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以及民族团结的新创建。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民族团结树立了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今人需要回首那段历史,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里程碑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论断之深意。在统一多民族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民族之间的团结、各民族内部的团结都有了全新的社会环境,取得了空前的历史进步。内蒙古民族团结如何结成、其历史逻辑何在、现实依据为何?不同专业学者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70周年之际及中国社会改革发展进入深化之时,本书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内蒙古民族团结达成的历史背景和进程,以及自治区建立以来民族团结形态的演变及其动因,以求从历史角度全面总结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推动民族团结的经验,为正确判断影响当代内蒙古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继续推动民族团结提供科学依据。

内蒙古作为当代中国首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团结方面一直处于领先之位,曾有模范自治区之誉。内蒙古自治区在解决民族问题、改善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团结等方面有很多重要政策和措施的探索和创新,为新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也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共和国成立之初,党的解决全国民族问题的诸多政策实践与内蒙古的积极探索和制度创新密切相关,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国新型民族关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比如有关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牧区的经济社会改革、关于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等政策的形成都与内蒙古的实践有一定的联系。内蒙古的民族团结实践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结合取得成果,推动了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建设和政策逐步完善,这些政策实践为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各民族根本利益、推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当前,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不断深入条件下,内蒙古牢牢把握发展、稳定大局,把握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大局,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和谐稳定。不能不说是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个明证。但是,内蒙古民族团结并非从来如此,亦非毫不费力,而是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惨痛的教训和对复杂历史资源利用等复杂过程。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多端,中国发展与改革进入关键期的历史时刻,需要在理论上厘清和总结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经验,使人们切实认识到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一般状况,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的制度和政策并非圣人所赐,而是共产党人推动国家建构中政治实践的成果。总结这些成果可为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大局提供借鉴,也可为党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理论深入发展,进一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民族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