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多民族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之间是互动与相关的关系,民族团结越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越少,而经济社会越发达越有利于民族关系调节,更便于寻求越来越多的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途径,同时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也将更为复杂。当然,民族团结不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必然直接导向民族团结,但民族之间不团结一定阻滞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向强调民族团结,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并要求在民族团结创建中求实效。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与否取决于国家基本政治架构,也取决于社会政策对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的有效规约。人们行为选择和思想观念的复杂互动及历史选择,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团结并非什么神秘或超验的社会现象,而是良好民族关系运行的正向成果,与社会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相表里,民族团结表现于社会生活各层面族际合作或联合的社会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民族团结表现形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建构条件下民族团结则有着其特殊性,即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要以有利于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人类社会解放为前提,并以反对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偏见为条件。

一般而言,民族团结指一个多民族社会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或完成共同社会目标,凝聚、联合不同民族成员或民族内部力量保障社会合作的进程,民族之间关系的历史基础、不同民族成员的思想信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政策导向等都直接影响着这一进程的实现。在当代社会,民族团结和民族分裂是民族关系调整的两个极端状态,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清晰界线,也很难准确地计量二者力量的比重,两个极端状态的形成并非社会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常常左右其最终趋向。

观察当代世界多民族社会,倡导或寻求以民族团结抵御民族分裂是最为常见的社会选择,民族团结是多民族社会追求社会团结最为重要的内容。一般而言,从民族团结到民族分裂的变化之间存在漫长的动态地带。在这一动态地带,民族关系表现出极为多样和多层次的形态,人们可以从关系主体、关系运动状态、关系的性质、关系的规范性和调节等方面观察和把握之。具体到特定的多民族国家,为谋求社会稳定和社会团结,需要对这一动态地带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积极的干预。尽管民族关系总体上表现出群体间的特性,但是最易为人们感知的仍然是不同民族间个体交往中关系的特性,或者具体关系的矛盾性质及其化解,因此,具体的民族政策及其有效实施便是一个关键。在特定民族间的关系中,如果民族交往交流频繁,人们面对的是寻求日常生活中的联合和合作,正式或非正式规范的确立及深入的交往也将使不同民族成员间有更为理性的认知并确立良性合作关系;如果特定民族间缺乏广泛的交往交流,或处于相对隔离状态,便不易确立更为规范的联合和良好合作关系。如果多民族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间有着良好合作,相互了解和尊重并和谐相处,但是在局部区域或少部分成员间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需要社会介入机制推动相应的对话交流和协商;等等。正是存在这样一个复杂地带,具有不同观念、理想和利益的各种力量便在这一地带产生影响、发挥作用、形成竞争关系,使现实民族关系的调整复杂化。因为,每个民族群体都有着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传统或形态,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市场经济等冲击下,人口流动加剧,各民族社会大多处于更为开放并与外部连接的状态,人口的社会流动和地域性流动使得民族群体生活充满了小团体、个人和社会整体利益间的博弈,这也使民族关系调节必须面对更为普遍的社会生活。有效解决和控制从民族团结到民族分裂动态地带存在的诸种问题,消除和控制导向民族关系濒临分裂因素的积淀和影响,便可促使民族关系向团结态势发展,反之,不能有效控制或处置阻碍民族团结因素,亦可能导致社会危机并使民族关系走向分裂。民族团结态势形成和保持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地处理从民族团结到民族分裂动态地带所存在的各种阻碍民族团结合作的因素和问题。显而易见,今天多民族社会所追求的民族团结并非一个自动生成,或社会学中所称的机械团结的状况,而是一个有组织的动员、协调并达成有机团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