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过剩产能的思路与出路——第87期“经济每月谈”综述

【摘要】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87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化解过剩产能的思路与出路”。演讲嘉宾从产能过剩的概念、历史进程以及应对方法等角度回应了国际社会的质疑,提出了关于客观评价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18个观点。嘉宾指出,行业标准低和产能分散等原因是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与实现脱困升级应充分借鉴国内外以往的经验和做法,统筹规划,多策并举,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行业标准及产品质量和品牌。

一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18个观点

2016年以来,中国的产能问题受到欧美国家的异常关注,从上半年年初的欧洲议会决议到年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再到前不久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都有很多争议。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产能过剩,是中国专家学者和媒体的重要责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助理、执行局副主任吴越涛指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产能过剩,中国确实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欧美国家别有用心的指责是不能接受的。吴越涛分三个部分阐述了关于中国产能问题的18个观点。

(一)如何看待产能过剩的概念

第一个观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能过剩是个全球性概念,不是某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问题,不能仅对中国横加指责。第二个观点,国际产能布局是按比较优势原则通过自然分工形成的,中国产能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第三个观点,产能增减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表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就曾出现过产能过剩,并非中国特有和首创。产能过剩一般都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而出现,本轮中国产能过剩也是经济周期波动使然,同时也是全产业链的整体过剩。第四个观点,本轮产能过剩根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首要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崩溃导致的全球市场需求萎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行了大规模的量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市场价格的信号,钢铁行业面临全面的过剩,也是本轮经济危机的后遗症。第五个观点,适度过剩是市场经济的特性之一,是行业竞争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进步的体现,必须要认识到它体现的积极内容。第六个观点,在全球通货紧缩风险增大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在多个行业存在,中国产业同样受到了严重冲击。

(二)中国产能增长的历史过程

第七个观点,中国产业发展与本国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主要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并不以国外作为主要目标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交通、建筑、汽车、住房的消费,国内的钢铁建材产能不断扩大,也主要是满足了国内需求。第八个观点,虽然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拐点已经到来,但由于未来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还可提供大量需求,产量回落将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出现了30多年来的首次下降,很可能进入拐点。第九个观点,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技术水平和环保要求等指标,与国外同行基本相当,有些企业装备和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15年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为69.7%,与我国水平接近。同时,中国的很多钢厂都是新建的,无论是设备的先进程度还是环保指标都非常优异。第十个观点,中国工业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即使国有企业也都是上市公司,而且很多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存在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总体来讲是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在工业领域各类所有制都是竞相发展的态势。第十一个观点,中国政府着力推进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自主调控过剩产能,而不是放任产能无序增长。近些年,特别是近五年来,政府运用土地、环保、用能等各个指标对“上大压小”、过剩产能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有针对性的调整。通过一轮调整,市场竞争和环保压力使一些产能实现了退出。第十二个观点,中国上一轮刺激经济政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急举措,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指责其造成了产能过剩问题是不讲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当时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当时来看还有很多是有效益、有市场的,而且中国出台了刺激政策以后,拉动了消费,也拉动了进口,对世界经济做了很大的积极贡献。

(三)如何化解产能过剩

第十三个观点,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市场出清的原则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走依靠行政命令的老路子。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措施来讲,要本着市场出清的原则,坚持“良币驱除劣币”,防止“劣币驱除良币”,通过结构性改革,使产出更加优质,扩大有效的供给。第十四个观点,严格环保、质量、能耗、技术标准门槛,坚持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行业监督管理,重塑产业运行秩序。政府更多地利用了法律法规手段,促使一些落后的产能自动退出,对价格联盟、低价倾销等一些非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第十五个观点,从政策导向上看,中国政府并不鼓励钢材大量出口,相反对钢铁产品出口采取加征关税等限制性措施。比如取消出口退税、消减配额、加征关税,抑制高载能、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并非一味放任。第十六个观点,中国政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产能过剩,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承担部分社会保障。中国政府没有回避也没有等待,立足于主动引导,并且做好保障。2013年以来,规划、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规范地方政府的一些不适当行为,下定决心进行产能压缩。第十七个观点,化解过剩产能不能一味地“去”,还应积极合理开拓市场有效需求,为过剩产能寻找新出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也是希望和发展中国家共赢挑战、共同发展,可以积极“走出去”。第十八个观点,中国政府倡导共同应对的理念,反对保护主义的思维,希望与各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国政府一直倡导共同应对的理念,并不是说一定要“零和博弈”,而是反对保护主义的做法。希望各方有共同的、务实的、合作的态度,合情、合理、合规地做好钢铁贸易。

二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原因与经验借鉴

目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的严峻局面,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劳动力密集产业,但同时是产能过剩最严重、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一)钢铁产能过剩的特点和原因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指出,我国产能过剩呈现几个明显特点。一是过去是阶段性过剩,现在则是长期过剩。二是不仅包括钢铁等主要行业,几乎所有的行业产能都是过剩的,国有企业去产能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是我国产能过剩具有低端性,产品的技术水平都是中低端的,这也是引起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分析了钢铁产能过剩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集中度低。中厚宽钢带、板、热轧宽带钢都是行业里面比较好的装备,产业集中度却在下降,直接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二是同质化竞争激烈。消费需求回落,产能增长太大造成了供大于求的态势。加上我们的企业数量多,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恶性竞争。三是存在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的“短板”。钢铁产品在进步,下游用户的需求也在进步。因此钢铁必须要在不断满足下游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去提升,而不是遇到问题再寻求改变。四是铁矿石供需失衡。全球铁矿石高度垄断,优质资源全部掌控在世界三大矿山公司手中,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问题。五是能源、环保和绿色发展问题凸显。钢铁行业消耗的能源总量比较大,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15%~16%,同时很多钢铁企业都集中在人口密集区,环境的压力很难承受。大量的中小企业,大量的无序排放,大量的执法不到位,造成了目前的问题。

李若谷认为,钢铁产能过剩在中国有多重原因。首先是钢材标准与建筑标准过低。我国建筑用钢国家标准是300兆帕,而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屈服强度建筑用钢是400~500兆帕,这也造成了我国建筑抗震水平较低。从人均用钢保有量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用钢量仍将持续上升。其次是产能比较分散。据工信部统计,我国钢铁企业300多家,平均一个省十家,产能分散非常严重。消费水平较低也是重要原因。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是发达国家的10%~30%,这就造成了工资水平低,进而消费水平低,造成产能过剩。最后是贸易规则的改变。中国受到贸易调查和反倾销调查是全世界最多的,贸易规则的修改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产能过剩。

(二)化解过剩产能可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迟京东指出,解决产能问题国内外都有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

经验1: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当时采取的最主要手段是“扩大内需”,拉动这些工业产品的消费和需求,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经验2: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归纳起来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像钢铁这样的产业渡过难关。

经验3:日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结构调整优化、装备升级的措施。日本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非常重视职工安置,总体上实现了平稳。

经验4:美国、欧洲这些钢铁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产能削减量大概占20%,之后产能利用率随着经济需求的提升,也恢复到了比较正常的水平。

三 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建议

在脱困升级中促进中国钢铁产业更上一层楼。迟京东表示,中国的钢铁产业是目前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为使中国钢铁产业脱困升级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政策配套。国务院关于钢铁产业重组的46号文,指明了国家政策支持方向。化解的路径主要是两大方面:其一是依法依规退出,其二是引导主动退出。二是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下游用户的使用要求不断在变化,不断在提升,产品质量必须及时保证满足要求。要缩小与国外技术品牌的差距,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有品牌。三是协同创新,向材料服务商转变。要实现真正的技术升级,必须加强协同创新,我国的协同创新必须努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探出一条中国式创新模式之路。四是开拓新市场,促进消费升级。钢铁要继续创新、技术进步,同时要不断开拓新市场,促进产品推广。五是实现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钢铁行业自动化水平很高,企业资源计划(ERP)配置水平也很高,对大宗原材料探索实现智能制造非常关键。六是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发展问题不解决,将影响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七是继续解决铁矿石供需失衡。铁矿石供需失衡是长远战略,十年以后我们的废钢蓄积量高了,回收量多了,大量的钢铁要用废钢来生产,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也会减轻。八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中国的钢铁产能国际合作一定要回归到企业、实体,钢铁企业无论搞什么形式的产能合作、什么形式的“走出去”,一定要以效益为中心。

改变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要多策并举。李若谷指出,一是要提高炼钢标准和钢材建筑标准以及韧性标准;二是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提高钢结构的比重,通过税收等方法降低企业成本;三是要转移落后产能。发展中国家巨大的面积和人口蕴藏的需求尚未完全释放,通过“一带一路”政策,不断推进产能合作;四是粗钢、合金钢等产品质量仍有待提高,必须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五是作为工业基础,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必须要从全局高度统筹加以解决。如果在化解中没有整体设计,形成制造业的空心化,将来重振制造业难度会非常大。

 

(信息部 景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