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实践是人类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活动。道德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道德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道德的源泉,道德体现文化的内在精神。当代中国文化自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道德自觉必将成为文化自觉的主旋律。本书以道德自觉为论题,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回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吁求,二是拓展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之需。本书以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生活为根基,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基点,旨在增强当代中国的道德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彰显道德自觉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全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道德自觉的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哲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及道德心理学等理论视域之中,在分析和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基于个体道德自觉的研究,对道德自觉的内涵、本质特征、价值、思想资源、理论基础、生成与发展的机制及规律等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阐发,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研究的触角延伸至社会实践领域,以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道德自觉问题为切入点,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探讨道德自觉培育的现实路径,进而确立道德自觉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

论题研究首要的是揭示核心命题的内涵和本质,这是立论的前提和研究的基础。马克思强调“人是主体”,道德自觉的主体是人,道德自觉的落脚点是现实生活中个体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即个体在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心理支配下,根据道德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对道德进行自我觉解,并形成自主道德行为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主体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境界。因此,道德自觉是个体对道德的自我体认和自觉坚守。本质上讲,道德自觉是个体精神的自律、良心的“道德法庭”和道德的自我净化。它反映了个体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彰显了人的道德自主性和创造性。道德自觉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受动性与主动性、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辩证统一。道德自觉与道德文化自觉关系密切,道德自觉是道德文化自觉的核心和表现,道德文化自觉则是道德自觉的灵魂和保障,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道德自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植根于人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中,既有丰厚的思想资源,又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为仁由己”、道家的“自本自根”以及佛家的“我心即佛”等自觉或道德自觉理论,为道德自觉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西方文化中,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及麦金太尔等思想家们关于道德自觉思想的研究和探讨,也为道德自觉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自由理论则为道德自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道德自觉是个体的存在方式,其生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具有自身生成与发展的机制与规律。教育、道德文化及社会实践是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外在社会条件,个体道德意识结构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则构成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就道德自觉内在心理机制的逻辑结构而言,道德认知是道德自觉的前提,道德情感是道德自觉的助力,道德意志是道德自觉的保障,道德信念是道德自觉的支柱,道德需要是道德自觉的源泉。在个体道德意识结构诸要素与外在客观环境和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自觉行为。道德自觉行为是道德自觉内在心理机制外化的产物。作为道德自觉的外化形态,道德自觉行为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成发展过程及其表现形式。个体内在道德自觉意识的心理机制和外在道德自觉行为共同构成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道德自觉在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他律阶段到自律阶段,再到自由阶段的过程,三者层级递进,贯穿于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由此形成了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道德自觉既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论题,又是一个极具现实感的实践性论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马克思)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信息化使西方价值观念长驱直入,给当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国内范围看,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经济、文化及价值观在融合与碰撞中出现诸多矛盾与冲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道德层面的问题日益凸现,道德生活秩序失常,道德信仰危机、诚信缺失、个体德性式微等道德困境已成为制约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顽疾。这些道德困境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价值理性缺失、去道德化以及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断裂等因素造成人们意义世界的迷失;另一方面,现代道德教育“失真”导致其正确方向的迷失。找准中国当代社会道德自觉问题的症结,反思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寻求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每个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道德自觉论题的研究,旨在探寻问题的根源,求解对策方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自觉问题的解决,完全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道德自觉的养成与培育。因此,探索我国当前道德自觉培育的现实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道德自觉的培育应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立足现实,结合实际。一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奠定道德自觉的主体基础。在个人品德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个体的自我道德审度,注重个体德性修养与个体自由道德人格的塑造,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锤炼公民道德自觉品格。二要优化道德教育,激发道德自觉意识,养成道德自觉行为习惯。教育者要遵循道德自觉生成与发展的规律,创新道德教育理念,促进道德教育向人文与生活回归;大力开展以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及道德模范示范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及社会三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不断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化育道德自觉。三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涵育道德自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个体精神的道德高地;加强诚信道德建设,以公务员诚信为范导,以企业家诚信为重点,以青少年诚信为基点,加强各个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巩固道德自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以先进道德文化涵育道德自觉。四要加强制度建设,为道德自觉提供制度保障。注重舆论引导,创新宣传教育机制;加强道德调控,健全道德评价制度;加强道德激励,完善道德赏罚制度。培育道德自觉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才能不断培养公民道德自觉意识,提升道德自觉人格品质,培养道德自觉行为习惯,升华道德自觉境界。

总之,道德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走向,是文化自觉的灵魂和驱动力。它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关键所在,是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根基。培育道德自觉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议题,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