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献综述

(一)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分析框架

机构养老意愿是指人们对机构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所持有的看法及态度。许多学者针对不同地区的老年人群体对机构养老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探寻影响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诸多因素。绝大多数研究是基于社会人口学的角度进行的,虽然分析了潜在的可能影响因素,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学者在对老年人的医疗照料服务需求进行评估时使用的安德森(Andersen)行为模型可以为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提供理论借鉴。王静和吴明王静、吴明:《北京市某城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全医科学》2008年第11卷第23期。根据长期护理服务的特征,结合Andersen行为模型对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她们将影响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的因素归纳为:(1)倾向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有无医疗保险;(2)使能因素,该类因素旨在揭示可获得的照料资源,主要包括婚姻状况、住房条件、同住子女数、家庭网络和其他社会网络;(3)需求因素,包括慢性疾病患病率、患病种类、失能状况和住院情况。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与长期护理服务有很大的相似性,以上模型中的很多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在既有的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实证分析中得到印证。

(二)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从既有研究来看,影响城市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个人基本状况四大类,大致可以对应安德森模型中的需求因素、使能因素和倾向因素。

家庭养老仍旧是大多数中国老年人的选择,褚湜婧、孙鹃娟:《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诸因素分析》,《人口与社会》2010年第26卷第2期。然而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对照料服务需求上升的情况下,机构养老成为他们的另一选择。从这一角度来看,家庭和健康状况则更多地反映了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有研究表明,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弱化的预期下,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周秀慧等:《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价值工程》2012年第33期。  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30卷第19期。  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31卷第10期。但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失能程度较低、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选择机构护理的比例较高,王静、吴明:《北京市某城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全医科学》2008年第11卷第23期。健康状况很差的老年人相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选择正式照顾的可能性反而减少。初炜、胡冬梅、宋桂荣、孔祥金、吴云红:《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23卷第12期。从已有研究解释的诸多机构养老意愿的主客观影响因素来看,在不同的群体中,各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健康状况所引发的对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有可能被年龄、养老观念等其他相关因素所左右,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健康状况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验证。

作为养老服务的首要资源,家庭包括结构和居住方式对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独居、空巢以及与子女同住但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有文化的老人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袁秀等:《城市居民养老意愿与养老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邯郸市为例》,《经济论坛》2012年第4期。  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30卷第19期。  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31卷第10期。丧偶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更高。袁秀等:《城市居民养老意愿与养老模式研究——以石家庄市、邯郸市为例》,《经济论坛》2012年第4期。  段贤来等:《安徽省城镇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人口与发展》2007年第10卷第3期。  褚湜婧、孙鹃娟:《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诸因素分析》,《人口与社会》2010年第26卷第2期。而有研究者综合家庭中各方的因素提出,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个人、配偶和子女三方(前三位)起着关键作用,最终要看各方综合平衡的结果。曾子昂:《关于武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报告》,《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26卷第3期。甚至有学者更进一步,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尽管自费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多为高龄、丧偶且已出现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但是这是老年人或其家庭的一种近于被动的选择,有偶的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更为认可,丁煜、叶文振:《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学刊》2001年第2期。相当一部分居住在一人户、两人户的老年人也是由于不得已而做出机构养老的选择,宋宝安、杨铁光:《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子女没精力照顾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最主要原因。初炜、胡冬梅、宋桂荣、孔祥金、吴云红:《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23卷第12期。  丁华、徐永德:《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因此,诸如婚姻、家庭结构、居住状况等家庭因素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作用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

社会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对包括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养老服务的购买力。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是限制其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存在争议。有多项研究发现,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周宇:《养老机构发展呼唤创新——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机构的调研》,《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周秀慧等:《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价值工程》2012年第33期。  赵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态度的调查报告》,《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相对于经济富裕的老年人选择正式照顾的可能性更大。初炜、胡冬梅、宋桂荣、孔祥金、吴云红:《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23卷第12期。从理论上来讲,无论何种倾向性,宽裕的经济条件会使老年人在选择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有更高的自由度,在此背景下,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外部环境将更多地左右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除去影响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购买力的诸多因素之外,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也与他们的机构养老意愿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的差异,与高龄老年人相比,中低龄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偏好更为明显。赵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态度的调查报告》,《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2期。  杨晓龙、李彦:《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烟台市的1273位老年人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第2期。  曾子昂:《关于武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报告》,《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第26卷第3期。对此有学者进一步解释为,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越深,越不愿意去机构养老,同时,高龄老年人子女数较多,家庭养老资源丰富,居家养老更有保障。宋红玲、陈志菊、顾桐语等:《南通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6期。通常,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也相对更高。Yang, H. The Distributive Norm of Monetary Support to Old Parents: A Look at a Township in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6,58(2):404-415.但是,上述倾向性不排除受到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养老理念更为现代化的影响。

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学界对城市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深化。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居住方式等是影响其机构养老意愿的主要因素。虽然,上述各类因素对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在不同的城市老年人群体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验证,但其结论也存在诸多冲突和矛盾,各项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导致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应该与老年人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密切相关,在严格的养老机构护理等级分类管理下,不同健康状态下的老年人面临的养老机构资源供给存在很大的差异,但目前对失能与非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对比分析还很少。另一方面,老年人所处的城市和社区的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也是影响其机构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和外部养老资源的支持下,居家养老仍旧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但是现有的研究还缺乏对家庭以外的社区养老资源的考虑,从而忽视了通过改善社区养老服务来降低老年人特别是非失能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缓解机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可能性。

鉴于已有研究存在的诸多矛盾和缺憾,本章尝试借鉴安德森模型为分析框架,并加入社区因素,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西城区的老年人为对象,通过失能与非失能老年人的对比分析,揭示不同类型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探索缓解机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