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
- 赵智奎等
- 8975字
- 2021-03-24 23:04:04
第二节 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是对自己成功实践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础,构成了理论提升、道路开拓、制度创造的重要来源。把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面。
一 经验上升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理论来自于实践,从实践经验中获取理论的滋养,不断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推动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要求。作为感性认识的实践经验,总是片段的、分散的和感性的,只有经过深度的理论总结和逻辑提升,才能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理性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人类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往复循环不断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总是停留在重复前人实践、遵循既往经验的层面,就会长期处于缓慢的爬行状态,而只有在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就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是这种新哲学的心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来源并服务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它本身就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经验的产物,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19世纪3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资产阶级在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资产阶级从一个革命的阶级转向了统治阶级,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在此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从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立场上,深刻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经过深入的理论加工,创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体系。也就是说,没有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同时,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的科学提升,也不可能创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意识,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使无产阶级真正形成为一个阶级,从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更是高度关注并深刻总结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经验,不断把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断发展和丰富。1848年革命斗争经验,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经验等,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 经验向理论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向度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积累经验、总结经验并把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之时,毛泽东就已经提出了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形态的重要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一般规律,都是从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中得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深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实践经验,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941年,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要做实事求是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主观主义的、假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仅要克服教条主义,同时也要克服经验主义,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必须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这个科学论断的提出,使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完备、更加丰富。
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实际上也就是突出与创新的过程,就是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追随当代人类实践的步伐,根据时代特征和矛盾发展的趋势,不断实现思想解放,突破已经不适应当代实际要求的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空间局限性的个别观点;就是要在坚持基本原理和结合转化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推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创造,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概念论断、理论体系、对策思路,共时性地推进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也就是不断地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理论化、系统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完善,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的结果。从1927年10月率兵上井冈山开始,毛泽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系统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日后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步轮廓。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深入总结了自己长期调查研究的经验和中国土地革命前期的深刻经验教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重要论断,初步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经典命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态度和气派,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高度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适应历史转变,科学回答“执什么样的政和怎么样执政”、“怎么样把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怎么样从革命转向建设”、“怎样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等重大历史课题,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和新政权建设理论,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城乡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新中国建设的政策体系,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上的一次理论创新高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提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实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 当代中国发展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重要体现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明确提出要“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之从经验的层面不断上升到科学理论的层面,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完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所作出的理论创新,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些年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科学总结了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些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9年10月1日,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些总结,使实践中的智慧不断得到条理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经验形态的探索成果日益走向理论形态的理论建构。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总结这些经验,而且善于把这些经验进行理论的提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体系,明确界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入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架构,系统部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深刻论述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路径,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新的、更加完整的表述。报告在阐述大会主题时,就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在讲到党的指导思想时,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讲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涉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义,是一个大本大源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国内思想文化界思潮纷呈,代表不同政治观点、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思潮纷纷出现,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主义”、“理论”,企图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还有一些人则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散布关于党的指导思想要做重大调整的消息,说中国共产党要在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去掉马克思列宁主义”、“摆脱毛泽东思想”等,企图影响人们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解。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完整论述,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仅包括了已经长期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增加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从而使党的指导思想既保持了一脉相承又实现了与时俱进,体现了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的重大创新,同时也对所谓的“去马列化”、“去毛化”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作出了明确界定。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个论断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视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从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高度,充分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报告还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个论述从理论上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基本方法,使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明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言简意赅而完整系统的阐明,深刻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总体架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总体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日益显示出其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要在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的进程中向前推进。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个概括,既是对奋斗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同时也是继我们党在80年代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对小康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报告还对转变发展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强国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论述,这些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作了系统阐述。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报告从主体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八个方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行了系统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八项基本要求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升华,建设规律的深度揭示,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和科学回答,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最本质的东西,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度把握,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遵循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要求,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阐明了科学发展的核心立场、根本要求和总体布局。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展现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前进的精神状态和创新意志。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阐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突出强调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核心价值。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阐明了解决分配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核心任务。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普遍追求,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展现了发展民生事业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科学理念。坚持和平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内外因转化的原理,揭示了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处理现代外交关系的政策水平,中国人民维护自身发展的坚强意志和促进世界和平的责任意识。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自觉,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目标和重大任务。
对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要求和建设路径作了系统阐述。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科学论断,“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根本性质和根本方向是决不能动摇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政党,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建设创新型政党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报告对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做出了总体部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之后,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科学论断,这既是对新时期以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经验总结,又是立足于党的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新的挑战和重大历史任务,对下一步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走向更加成熟、更加自觉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