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与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对当代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当代性的有机统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分析中国优秀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并深刻研究所处时代状况的基础上,适时将马克思主基本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之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有机统一。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精华,是历史的产物,其历史理论和史学思想中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着其突出的历史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它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历史性。“在漫长的世界发展史上,这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可谓弹指一挥间,但毋庸置疑,从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马克思主义就以自己的鲜明特色呈现在史学园地中,它的发展进程为我们留下了凝重的、令人难忘的历史篇章。”参见张广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19世纪30年代、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基本都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横空凸显。资本主义机器在工业中的大量运用,巨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得以极大提升,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财富获得了空前增长。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日趋尖锐化,进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爆发,特别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社会遭到极大打击,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尖锐化,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开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这三次工人运动,“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参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历史学宝库中优秀文化精华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强烈的历史性。19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是人类发展史文化璀璨的典型,被喻为“历史学世纪”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对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恩格斯曾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全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以来的一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思想理论一直指引着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人民努力前行,突出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史学所蕴含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创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用唯物主义解释历史,是历史学的一次革命。”参见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进程的科学的归纳与总结,是对人类史学思想史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的唯物史观,是人类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史学遗产,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有天才的头脑凭空想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唯物史观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人类文化精华得以集聚和凸显,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等条件下,经过他们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创立的。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了更加精辟的阐述,他讲“以往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历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页。列宁的论述深刻说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所包含的史学思想极其深邃而宏大,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内容除核心内容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外,还包括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历史问题、事件和人物时提出的重要论断和思想。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研究历史时应当采用历史主义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在充分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去分析和研究历史。因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联系”,同上书,第312页。“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如果,“没有这种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历史科学就会无法存在和发展”。《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0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页。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集中体现和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之中,如《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宏大、精深的史学思想,“即使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的历史学家们,也不得不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虑自己的观点。”[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强烈的历史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着历史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传统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论原则去分析研究中国的历史传统,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页。因此,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毛泽东也强调“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而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原则和方法去分析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传统、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价值性,它不仅适用于对历史的分析,也适用于当代社会实践,体现出强烈的当代性。这也正是其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着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曾讲:“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是由其理论自身一以贯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决定的。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基本原理,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当代适用性。无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还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问题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思维方法都仍然是最有效的工具”。参见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也亦如当代政治学家剑桥大学加里斯特·琼斯教授所言:共产党宣言“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它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参见人民网《国际周刊》“走向异国的红色记忆”, 2006年6月29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1/4544261),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7日。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普遍真理只有与当时代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时代的实际问题,推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体现当代性

科学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力量,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以检验,也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理论的力量作用。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的《实践论》中明确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真理,它对当今世界仍有强大的解释力,体现着其当代性。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世界的主要轮廓及其现象都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之中,都能够从中找到强有力的理论根源。如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等。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实践特性,对当今世界仍有强大的改造力,体现着当代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马克思主义的武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和实现。作为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价值功能,不仅在19世纪的欧洲,在当代的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不仅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更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在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中,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指导人们在新时代做出新的实践,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化体现着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身所包含的世界和方法论决定了,它能与中国当代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必然根植于当时所处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在回应和解决19世纪欧洲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人的解放、人类的幸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其根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它具有普适性,对任何一个时代、社会都具有适用性。同时,用这种普适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指导实践时,又必须与各时代的特点相结合起来。在19世纪的欧洲,马克思批判和继承当时欧洲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理论时,他强调:“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基本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科学的方法论特别是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适用于对一切时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当代哲学家乔恩·埃尔斯特也曾指出:“我相信,有一种特殊的、研究社会现象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即一种可以被广泛运用甚至能为那些不赞成马克思基本观点的人所运用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在今天得到了如此广泛的运用,以致很少有人提到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然而,历史地看,马克思是运用这种方法的一个先驱。甚至在今天,他的全部洞见仍未曾枯竭。”[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强烈的当代性。

中国当代的具体实际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第一大创新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否则将成为空谈的重要思想。”瞿秋白:《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6页。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研究当时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与产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中国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

其次,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突出特征,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讲到:“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于对时代的考察与研究,及时有效诠释和解决时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党报告中强调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长期的任务。这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仍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找到理论依据,也符合恩格斯所强调的“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因此,诠释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重要体现。

三 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着其历史性与当代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分析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并深刻剖析揭露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并用以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

(一)历史性与当代性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优秀文化精华的继承与创造。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批判继承与大胆创新的基础上,深刻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所处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特征及发展趋势而创立和发展起来,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庄国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统一的产物,它“既对以往的历史开放,又对今天的现实开放”,“既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开放,又对它产生以后的新探索、新学科、新成果开放。”庄国雄等:《西方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毛泽东也曾指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页。。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大胆吸收、积极借鉴,批判继承,但是,他们没有就此驻足。因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指出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研究的途径。”《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真正科学理论的形成只有当社会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适应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入秘密”[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人类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的基础上创立的,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体现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在分析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形成的,形成以后又将此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当代社会及其发展趋势中进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的,体现了其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马克思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对人类文化和思想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又是研究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他们也反复“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7—798、853页。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分析研究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运用中又得以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其历史性与当代性的有机统一。

(二)历史性与当代性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其生命力根植于实践之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它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活动,而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因此,马克思在他的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哲学家的真正历史使命在于改造世界。

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特征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将实践解释为,它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与自然、个体活动与社会活动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性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中得以充分体现。因为,马克思以前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同上书,第60页。而事实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充分说明了人的思维是否能对人类历史与现存社会的正确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和确证,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内在要求。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著作中作了充分的阐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思想是革命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忽视实践作用缺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世界是否可知,人们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证明。马克思的著作处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为揭露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积极努力工作的伟大实践品质,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统一于实践性之中。

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而这种实践性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伟大实践都在将分析研究历史与剖析揭示现实相结合中实现全人类解放。马克思曾讲:“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4页。因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马克思通过对阶级斗争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历史运动规律,从而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实践。他指出,以往的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用法国的阶级斗争历史进行了科学论证。马克思用法国这段阶级斗争历史成功地检验了他最先发现的(适用于一切社会包括当代社会的)历史运动规律。在遵循这一历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宣言》中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论证了无产阶级充当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指出只有无产阶级领导受压迫的劳苦群众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始终将研究历史与分析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为现实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找出必须遵循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实践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怀着坚定的信念宣告: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

(三)在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的。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近代革命实践问题时十分重视研究中国的历史问题。他强调:“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他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不研究现状不研究时代特点“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同样,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必须要研究中国的历史。毛泽东强调:“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7—801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深入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当时的现实社会状况,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之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样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来的历史及当前时代特征有机统一中实现的。在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时,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研究、分析、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实际,以及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之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当代性中,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回答了前述所面临的急需回应的问题,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