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
- 赵智奎等
- 8687字
- 2021-03-24 23:04:0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百多年来,能够在各种攻击、围剿、责难中越战越强,走上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立足于实践,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着眼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同时,它又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在指导世界各民族解放事业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其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优秀文明成果的最高成就,即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及自然科学等。同时,它又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而创立的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体现着世界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它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带有显著的世界性。
首先,三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体现着世界性。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19世纪人类历史上所创立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使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着世界性。正如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所讲:“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其次,自然科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科学来源,体现着世界性。19世纪及其以前的人类自然科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科学依据。天体演化学说、有机化学、胚胎学、生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其中以施莱登、施旺创立的揭示了整个生物界有机联系的细胞学,以焦耳发现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以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进而阐明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等这些人类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特别是为他的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观点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使马克思主义体现着普适性、世界性。
再次,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包括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各个方面,体现着世界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类历史上已有的各门学科理论而创立的。他们的研究范围除了三大古典理论和自然科学以外,还涉及了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艺学、政治学、军事学、教育学等许多方面和领域。如马克思在研究古代非欧社会、俄国土地制度、亚细亚生产方式等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还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俄国、中国、印度等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等等。也使得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最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现着其世界性。马克思本人终其一生致力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产生及其之前人类历史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世界历史的形成、本质、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尺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些理论和观点可见诸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以及马克思晚年对东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研究所形成的东方社会理论之中。
总之,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进程的视野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改造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回答什么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是如何形成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中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
(二)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中彰显世界性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是关于全人类得以解放和自由的科学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处处体现着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彰显着其突出的世界性。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以哲学思维的方式引导着时代精神,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引领着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和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是其世界性的内在体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首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成为实践的主体——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体现在其基本立场上是它始终站在全世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是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世界的两大贡献之一。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成为马克思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它的创立对于理论和实践,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事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彰显着世界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资本论》之中,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揭示了其内在本质和固有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论证了世界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世界的又一伟大贡献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始终以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作为关注焦点,而人类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劳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本前提。因而,马克思以生产劳动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等观点。马克思以商品为切入口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以及必然走向,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工人受剥削和压迫的秘密,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工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使得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兴起了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高潮,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
其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世界无产阶级构建了美好的蓝图,并指明了发展方向,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世界性。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阐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对社会制度进行根本变革从而创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进程,进而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普遍规律。马克思充分论证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及主要内容之中,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揭开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及一般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它的公开问世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及革命实践指明了方向。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时刻站在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世界视野来审视世界的发展,进而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体现着强烈的世界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着世界性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符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提供了政治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世界性的指导意义。之后,在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高潮。近代中国作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成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顺利推进,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普遍规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规律是人类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马克思主义上述普遍规律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运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二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丰富和发展的整个历程及其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来看,都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性。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体现德国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既是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德国的,因为它的作者诞生于德国,它的研究萌生于德国,马克思主义体现着强烈的德国民族特性。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出生在德国,长期生活在德国深受德国民族文化影响,他们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德国民族性。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的特里尔城这个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他的童年时代也一直在德国度过,因此,使马克思深深地印上了德国强烈的民族特性。如德国的三色国旗——黑、红、金三种色彩,长期以来象征着德国日耳曼民族争取统一、独立、主权的雄心。黑色象征严谨肃穆;红色象征燃烧的火焰,激发人民憧憬自由的热情;金色象征真理的光辉,决不会被历史的泥沙掩埋等。德国的国旗实质上就是德国民族特性的最直接的体现,作为德国的人马克思自然也具有强烈的德国民族的特性即严谨、激情、对真理的追求、不畏黑暗、永不屈服等。因此,使得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德国民族特性。
第二,德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德国民族特性。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而深层文化底蕴的国度,历史博物馆遍布全国,大小众多的剧院展示着这个国度的艺术风采,名胜古迹、艺术珍品、文化传统辉煌璀璨。生长在一个文化的国度自然会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同时,马克思在中学时的老师有当时德国著名的古典语言学家、考古学家、数学家,他们深谙德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对马克思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校长维腾巴赫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进步学者。他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学说研究很深,是特利尔市康德研究小组组长,又是特利尔市文学俱乐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他注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的人”。马克思上大学后,特别是在柏林大学期间对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德国民族特性。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多次领导或参与德国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德国民族特性。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基础就在于马克思领导或参与德国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是他对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提炼而形成的。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带有明显的德国特性。马克思所生活的欧洲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开始显现的年代,特别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给整个资本主义造成了重大影响,机器的大量运用于生产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不断导致工人运动的爆发。而马克思所生活的德国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国家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赋税苛重,书报刊物受到严厉检查,集会结社被明令取缔。”马克思对此深恶痛绝。1848年3月21—29日马克思、恩格斯为准备参与德国革命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之后于4月6日左右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离开巴黎回到德国参加了德国革命。
因此,作为从小接受德国教育、研究德国优秀历史文化并为德国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做出了种种努力的德国人马克思,其创立的科学理论必然带有强烈的德国民族特性。
(二)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反复告诫,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们反复告诫后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社会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生长在欧洲,马克思主义创立于欧洲。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欧洲的社会状况,欧洲无产阶级工人状况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来源和当时的现实基础。特别是欧洲各国的民族特点,欧洲各国广大工人无产阶级的民族特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的重要社会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带有强烈的民族特性,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色彩。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运用必须民族化,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普遍真理,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获得自由解放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和运用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也强烈要求与各国各民族特点有机结合。如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运用、东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运用、朝鲜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运用、越南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运用、古巴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运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运用等。都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这些国家民族的特点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性,才有可能使这些国家的革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必须民族化,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它能够与各国民族发展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以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要求。”马克思晚年,在研究分析东方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及发展道路时,就明确批判那种把“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道路”的论断,并强调“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必须与各国各民族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带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如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性有机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民族特点有机结合,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民族特性。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有机结合的首倡者。1938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党情,必须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和根本利益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民情和党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实践的普遍指导性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的。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但同时,无产阶级“直接的斗争舞台就是本国”。因此,关于无产阶级人类解放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中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既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又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它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中实现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学说,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它在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又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国情、民情有机结合,体现其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统一于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普遍规律性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性主要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特殊性所体现出来的特殊价值性主要存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之中。从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丰富和发展历程的价值目标和本质特性来看,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路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内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在实践基础上得以统一。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科学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用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推进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一再强调真正的哲学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曾讲“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而无产阶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全世界无产阶级又是由具有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各具民族特性的无产阶级组成。因此,马克思主义发挥其理论武器力量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过程中必须与各民族无产阶级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实现其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民族无产阶级的民族特性有机统一,才能有效指导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取得胜利。
(三)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中推进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价值及其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列宁曾提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能指导欧洲革命、俄国革命,也能够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价值和指导意义,但决不能把它当成教义,“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德国有德国的民族特性,俄国有俄国的民族特性,中国也有中国的民族特性,所以,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世界性普遍原理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在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统一中,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民族特性的内在需要,更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