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规律性研究
- 赵智奎等
- 10578字
- 2021-03-24 23:04:0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彰显的理论性是自明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进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决定了它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它的实践性决定了它能与各个国家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进而解决各国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中不断推进的。
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对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总结、提炼与升华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显著的理论性。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恩格斯在1886年曾对这一理论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能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它既能指导欧洲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也能指导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的革命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其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性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内容来源的理论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人类几千年来的优秀思想和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18世纪至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17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二;19世纪英国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三。这三大古典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来源,凸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包括众多的学科领域。涉及文、史、哲、政、经、法、军事等各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精髓和主要标志。
再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也就是要始终站在最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诉求的立场上,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涉及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众多方面。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的本质、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体现着明显的理论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普遍真理,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建设发展的科学指南。无论是其理论来源、主要内容,还是其所包含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一般方法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恩格斯一直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其一,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它是在解决俄国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俄国实际的科学理论,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它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情况,创造性地形成了适用于当时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科学理论,提出了“工农民主专政”以及新经济政策等理论,并从理论上阐明了“俄国社会正处于相当长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的论断。
其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科学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理论指南。”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明示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指南。
总之,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能够彰显其影响力和生命力,关键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丰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是中国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按照中国的特点(民族化、具体化)理解、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内容、话语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而提出的。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一概念:“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中国的具体实际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普遍的真理。当这一科学理论、普遍真理一经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会发挥其真理性作用,体现其价值性,发挥其理论的武器力量,进而解决各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深刻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具体问题。同时,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实践特性,所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而产生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首先体现于其形成过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实践中形成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是引发广大无产阶级工人群起而反抗的直接动因。他们以最初的捣毁机器、烧毁厂房等自发的、零散的反抗发展到直接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觉阶段,特别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其中以法国、英国、德国为典型代表,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声势浩大的斗争。即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行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表现出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英勇的斗争精神,彰显了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无产阶级长期斗争的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炼,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对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和支持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家。他不仅在理论上给予无产阶级斗争以指导,而且还亲自参加并支持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年初以理论讨论会为基础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动员下,在英国伦敦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组织,之后又在德国科伦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地方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工作,使它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马克思于1847年8月在布鲁塞尔建立和领导了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1847年11月创建了布鲁塞尔民主协会;1848—1849年马克思直接参加了德国的革命斗争,领导无产阶级、联合革命民主派与反动派搏斗,并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作为指导革命斗争的宣传工具;1864年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的建立和领导工作,参与和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比利时的共产主义运动,并且自己拿出一笔钱来武装布鲁塞尔的工人;1848年3月组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当选为主席等。同时,马克思不仅关心欧洲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他更关注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他详细论述了“俄国和土耳其间的战争,意大利、法国对奥地利的战争和美国的南北战争”,他还用“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对待殖民地人民的革命,坚决支持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深刻揭露了“欧洲殖民主义者侵略缅甸、阿富汗、伊朗等的罪行”马克思特别关心中国,“他不畏强暴,冒着危险,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了许多文章,反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支持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马克思详尽地揭露了英国侵略者在华的残暴行为。”马克思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十分重视将理论运用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革命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理论和发展理论。因而也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实践性。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为了支持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扩大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来,他在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斗争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汇聚了更多的无产阶级工人参与到了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来。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年初以理论讨论会为基础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日果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委员会心书信往来的形式了解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开展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讨论,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团结各国工人团体,为建立国际共产主义政党做准备。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向成员们散发了许多铅印或石印的小册子”马克思、恩格斯组织委员会成员开展经常性的理论和学术讨论,评论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著作宣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同时,他还不断撰文对德国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理论家魏特林的批判斗争;对克利盖企图通过向富人乞求多余的土地和经费作为全人类不可让渡的公共财产,并认为给每一个人分配一定的土地,就可以一举消灭贫困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斗争等。马克思以笔为武器以其伟大的思想为子弹对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反击,这个反击的过程既是对当时错误思想的纠正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理论的升华的过程,更是其提升理论影响力的过程。这也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又在实践中不断得以证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实践性正是其在实践中对无产阶级所面临的种种实践问题的回答中所体现出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揭示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实践观点,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是实践的”思想,进而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提出了“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强调了哲学家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为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中介桥梁与现实基础。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自然界的一部分打上了人类的印记,形成了人化自然,使其得以与未触及的自在自然相分化。同时,也是通过实践活动,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又通过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进而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又在实践中得以统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为改造主观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附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具体包括了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着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拓展思维视野,形成新思维,从而不断改进新工具创造新工具;人类在从事社会政治实践过程中,使处于一定社会的群体形成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不断调整与处理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愿景等;人类在从事科学文化实践过程中,使人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和推进了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得以不断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体现为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的学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以“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作为其结束语。列宁曾对此评论说,《宣言》是“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宣言》的“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而且马克思在《宣言》中也明确指出“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俄国推翻了沙俄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也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今天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
总之,作为科学性与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既产生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它就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显著的特质。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构成了中国化的实践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具体问题。近代中国革命的目标是要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多种理论、多种道路在中国近代的革命实践中证明走不通,只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其实践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任务,也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量,才能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是人类活动、人类知识的统一论者”,“马克思将理论与实践内在关联起来”,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优秀文明成果与当时欧洲的具体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内蕴着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两者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因为,“知识变成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于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得以实现和不断推进。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挥理论力量的前提
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理论的武器力量。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力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普遍真理。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丰富和发展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及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它诞生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各被压迫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已经证明它是完备而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理论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与实践结合的前提。
其二,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理论力量,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是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构成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理论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以检验,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理论的武器力量,解放实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1846年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强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而这种对现在世界的变革,对客观事物的改变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所以,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起来,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才能发挥理论的真理作用,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
其三,如果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人为分割开,将理论束之高阁,理论将成为空洞的理论,也就失去了理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价值性,离开实践谈理论,只会空谈理论。毛泽东一再强调“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无产阶级的伟业是在实践中实现和成就的,没有行动的理想只能是空想,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行动可能会走上偏路或错路。因此,任何科学理论不能脱离实践,任何实践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将科学理论与现实实践有机统一才能走上正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价值就在于其科学的理论性,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其核心就在于其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它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在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845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1844—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的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两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后,继续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他们继续指导和参加工人运动,结合革命实践深化理论研究。他们在晚年仍致力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研究,论述了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史前社会进行了全面的理论研究等,其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入俄国以1882年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俄文版)为标志,从此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俄国化的历史进程。列宁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首倡者,他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制定出了适合俄国具体实际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形成了列宁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再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拓展了广阔空间。
所以,马克思主义将其科学的真理性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既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发展,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革命指导意义,也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理论本身。
(三)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建设与改革实践有机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就不会取得成功,也就不可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