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刍论
- 冯国瑞
- 7902字
- 2021-03-24 12:21:58
三 思维科学的功能
功能是指系统与环境交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过程的秩序”。思维科学的功能表现在,它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中的作用,思维在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的辩证性、思维网络系统中的内部关系及其整体涌现性,以及思维对思维主体的积极作用。
(一)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探讨这一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1.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辩证反映
客观物质世界是辩证发展的,思维是对这种辩证发展着的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反映过程。马克思指出:思维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思维与存在又处于辩证法的同一规律的作用过程之中。因此,“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处在统一中。”恩格斯认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列宁指出:“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可见,思维是对客观辩证法之辩证的反映。
2.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也表明了思维反映着客观物质世界
人们的思维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就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来看,也经历着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古代,人们只是直观地、天才地猜测到客观物质世界的浑然整体,而对这种整体的思维不可能有严格的、精细的科学证明。到了近代,人们通过观察、测量、实验、计算、解剖等科学方法,从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着手,分别揭示出客观物质世界各个特殊领域运动过程的情形、特点和规律。这种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一方面,相对于古代人们的素朴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精细了,进步了。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又内在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质上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19世纪中叶以来,经验自然科学发展到理论自然科学的新阶段,这种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就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了。自然科学的历史进程表明,自然科学应当运用辩证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辩证性。恩格斯根据自然科学发展进程的内在要求,及时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这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明确指出:“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现实和对自然科学历史进程的思维领悟,教导人们应当“意识到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 以辩证综合和理论思维的思维方式来反映这种辩证发展的自然过程。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交叉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更加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3.逻辑的东西应当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这就是说,思维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历史的起点就应当是逻辑的起点;逻辑的东西应当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这种一致是逻辑的东西在本质和规律的层次上反映着历史的东西。列宁对此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认为:“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列宁还指出,逻辑的东西反映历史的东西是一种本质和规律再现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或思维过程的一串串圆圈。正因为逻辑的东西应当从本质和规律的网络层次上反映历史的东西,所以,思维的任务就在于通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4.思维应当反映发展着的实践过程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表明,人的思维应当反映客观世界和实践过程,并且应当符合社会实践,这样才能获得客观真理。恩格斯更加明确地论述了实践活动对思维发展的根本作用,他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可见,思维应当反映实践过程,并且应当随着实践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思维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
(二)思维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的辩证性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是辩证发展的,因此,作为对这种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之反映的思维也应当是辩证发展的过程。这是思维辩证法之重要的功能体现。
1.思维过程的辩证性根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的辩证性
思维过程作为自然过程的历史过程的反映,而历史过程本身又体现为自然历史过程。因此,思维过程也应当遵循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同样的规律。正因为思维本身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它本身也应当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自然过程”。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部认识是沿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曲线发展的”, 因此,“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所以,作为思维过程之认识结晶的思维的科学也应当是一种历史性的辩证发展的科学。恩格斯认为:“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列宁关于认识(思维)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是一串串辩证发展的无限圆圈的思想,是对恩格斯上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过程或思维过程的辩证法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的辩证法之辩证反映的过程。
2.人类思维过程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历史必然性
在客观与主观、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由古代素朴的整体论思维方法过渡到近代的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经过哲学家们的理论概括,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后来,由于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的前进,出现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思维的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才真正形成为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变革。恩格斯指出:“人类思维的发展,既然没有别的出路,既然无法找到明晰思路,也就只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在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交叉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蓬勃兴起的年代,这种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反转到辩证思维方法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更为加速和愈益突出了。
3.思维通过一系列辩证思维方法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
思维在辩证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的过程中,是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思维方法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这些辩证的思维方法包括:个别与一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知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等内容。这些辩证思维方法是在总结人类认识史的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创新而形成的,而且,这些辩证思维方法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形成了具有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的科学系统。这些辩证思维方法具有根本的、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对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下面,举其要者作一些简略的考察。
首先,关于个别与一般。
马克思指出:“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恩格斯认为:“一切真实的、寻根究底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出和确定无限,从暂时中找出和确定永久。”这就揭示出,人们的辩证思维过程是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体现着人们在客观与主观、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认识领域的不断拓宽和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认识日益逼近客观物质世界和实践过程的复杂性,人们就能够通过事物的现象而揭示事物现象、过程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样,既可以从本质和规律的层次上去把握事物、现象和过程,更有利于在正确的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从事社会实践,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就提供了这方面的光辉范例。列宁对此作出过正确而深刻的评价,他指出:“《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性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列宁还认为:马克思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正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方法。“马克思在这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抛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议论,而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作了科学的分析。……从头开始,而不是从尾开始;从分析事实开始,而不是从最终结论开始;从研究个别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关系开始,而不是从什么是一般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开始!”毛泽东对个别、特殊、一般的辩证思维运动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他指出:“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其次,关于分析和综合。
恩格斯指出:“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他还认为:人们应当把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得来的不同的感性印象进行思维的加工。“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揭示它们“共同的属性”, “揭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恰好是科学的任务”。列宁指出:“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各个部分的分析和所有这些部分的总和、总计。”毛泽东认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这就告诉人们,分析是认识事物的个别的成分、现象、性质和矛盾等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总体、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只有经过综合,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从而才能更好地提供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分析与综合在思维过程中应当彼此渗透,交互作用,协同优化,辩证发展,才能不断地获得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再次,关于抽象与具体。
马克思指出:认识事物的思维程序应当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这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条道路。这里所谓的具体,是指感性实在的具体事物,这种感性实在的具体事物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从具体到抽象,就是指从浑沌的关于事物整体的表象中的具体抽象出越来越稀薄的规定,直到最后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即由“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从抽象到具体,这是认识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第二条道路。这里所说的具体,已经不是前面所说的那种具体,而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对事物从本质和规律的层次上的具体再现。这种“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这种结果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恩格斯在论述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时,也有许多非常深刻的思想。他指出:“抽象的和具体的。运动形式变换的一般规律,比运动形式变换的任何个别的‘具体的’例证都更具体得多。”恩格斯还通过对物、物质、运动等概念的阐明,深刻地揭示了抽象与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容和意义。他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本身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按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因此,只有研究单个的物和单个的运动形式,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而我们通过认识单个的物和单个的运动形式,也就相应地认识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列宁认为:“最丰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由于本质和规律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因此,作为对这种本质和规律之辩证反映的思维行程中的具体也应当是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它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而且,这种思维行程中的具体,由于它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在其思维行程中,随着抽象层次的不断提高,提高到“物质”与“意识”这对最一般的范畴,其包含的内容就是最丰富的,而其表现形式则是最主观的。
又次,关于知性和理性。
恩格斯指出:“知性和理性。黑格尔的这一区分——其中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理性的——是有一定意义的。”这里所说的“知性”和“理性”,本来是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中用来表征认识的两种能力或两个阶段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或三种能力。但是,感性、知性(悟性)、理性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康德指出:“物之在感性中的是现象,是‘未决定的现象’;物之在悟性中的,也是现象,然却是‘可能经验的对象’;物之在理性中的,是物之整体,故为现象,也是现象的整体。”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割裂“现象”和“本质”的错误,指出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而且,黑格尔认为:悟性或知性是形式逻辑的、形而上学的思维,而理性才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最高级的认识阶段,只有理性才能进行辩证的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当然,黑格尔所说的本质,其实就是他所说的理念,因而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黑格尔通过对康德的批判所阐明的关于知性(悟性)和理性的区别是有合理之处的,而且,他关于理性的辩证思维的思想也是有学术价值的。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之后,接着指出:“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身的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而且只对于已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要晚得多,通过现代哲学才达到。”因为知性是人和一切高等动物都共同具有的,而理性则是人才有的,而且,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中,理性认识也是一种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的前进过程。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恩格斯认为: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同时会发生变化和变形。恩格斯还指出:对概念、茫畴、逻辑规定等进行论述时,应当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人们不应当把概念、范畴、逻辑规定等东西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加以阐明。列宁也指出:概念的灵活性,一方面,是指概念与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辩证的反映;另一方面,概念自身又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系统,概念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告诉人们,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理性认识也应当变化、发展,也应当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可见,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才能不断地拓宽、加深对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最后,关于有限与无限。
有限与无限,既表现为客观辩证法,又体现为主观辩证法。恩格斯指出:“无限的东西既是可以认识的,又是不可以认识的,而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为什么呢?因为说无限的东西可以认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一方面,认识有限的东西就是在认识无限的东西。由于无限的东西是由有限的东西所组成的,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够通过无穷世代的延续的认识,却日益逼近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恩格斯指出:“可认识的物质的无限性,是由各种纯粹的有限性组成的,同样,绝对地认识着的思维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这种无限多的人脑表现为人的世代前进的无穷系列,因而人们能够通过对有限的东西的认识的世代累积,无限逼近地去把握无限的东西。那么,又怎么理解无限的东西不可以认识呢?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一方面,人们不可能一下子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认识整个世界体系。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可能有一无穷尽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受到双重困难的困扰,并且按其本性来说,只能通过一个无限的渐进的前进过程而实现”。这样,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就表现为有限与无限,非至上性与至上性的对立统一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辩证思维的发展过程。
(三)思维的网络层次性
人类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是一种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的动态网络系统。就人类认识发展到19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来看,在这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动态网络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是各门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中间的层次是初现端倪的各种层次的交叉科学雏形的各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交叉科学的日益进步和趋于系统化,这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也日益成熟起来并趋于系统化。再上一个层次是科学哲学层次上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它是探讨科学哲学层次上共通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最高的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在整个人类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动态网络系统中,居于指导和统率的地位。一方面,它可以为具体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各种层次的交叉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哲学层次上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提供哲学方法论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它又应当从后三者的发展成果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地丰富、深化和发展自己。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种层次的交叉科学以及科学哲学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里,在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动态网络系统日益丰富、深化、复杂化的过程中,上述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显得越加突出和日益重要。
就中国社会的思维主体来说,首先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而提高综合素质的“软件系统”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水平。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在为《院士思维》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自然辩证法时,更特别强调了哲学理论思维和多种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他还认为:“要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更要靠多样化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作为‘软件’。大量事实证明,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确实堪称近现代科技工作者的灵魂,犹如科学宏观研究的望远镜和微观研究的显微镜一样重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水平,这是根本。
思维主体最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辩证思维、科学思维能力,这是整个事业发展的关键。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辩证思维、科学思维能力,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第四章中展开论述,这里暂且从略。
关于思维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我们将在第六章中详加说明,这里只作一些简略的考察。就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运用理论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方法来考察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过程,就应当正确认识和优化处置矛盾的动态网络系统和规律的动态网络系统。在认识问题时,能够居高望远,总揽全局,在处置问题时,又要精心组织,细致周到。这样,把观察问题时的举重若轻和处理问题时的举轻若重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不断地夺取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的新胜利。